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论公民监督权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立成 《理论月刊》2007,5(3):73-76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监督权的确立和行使对于构建一个国家的监督制度体系,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预防和打击犯罪,发展和完善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与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察看并督促国家机关、执政党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公民监督权是人类社会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自由权、法律权利,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请愿权。依法保障公民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指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必须有监督权力的权力存在。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并不十分缺乏监督机构或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而是缺乏监督权力的权力。监督权力缺失主要由于监督不到位、监督的权力失重、监督的程序缺少、监督的基础缺乏等。实现监督权权力化的主要途径是监督权的法治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程性、全域性特征要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作为实现其真实性保障的重要路径。公民监督权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体系的权利基础,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的法治保障。在此意义上,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下公民监督权保障的基本模式是促进公民监督从“工具性托付”迈向“价值性托付”的关键所在。而公民监督权国家保护义务论是突破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实现过程中存在“权威稀释”“制度阙如”和“绩效减损”等法治困局的根本路径。公民监督权兜底性保障制度的形成,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模式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推动宪法规范体系性诠释,完善公民监督权保障规则体系,形成耦合联动型权利监督模式是发展公民监督权保护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的核心方向。  相似文献   

5.
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大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目前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不力的事实也无庸讳言。最有力的监督应该是权力对权力的监督,无权力的监督不仅是软弱的也是无效的。为此,必须保证人大实权,维护其监督权的权威性,重点解决制约人大行使监督权的外部因素,并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6.
法律监督的单向思维导致监督权缺乏权力制约机制,因此也增加了其被滥用的可能。需要从"谁来监督监督者?"命题走向"法律监督限度"命题,需要从法律监督的本质及监督与制约的关系出发,探讨法律监督权能否有更清晰的边界。一方面,法律监督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对监督权本质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鉴于监督的单向思维性,需要权力制约机制予以补充;法律监督权需要边界制约,而非仅靠自律和自觉就足够了的。  相似文献   

7.
监督权作为一种制约权力的权力,应该独立于它所制约的权力,同时又要能够促使该权力的合法、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8.
按照代议制民主理论,选举的过程就是人民授权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选举制度,就是人民通过选举把自己的权力授予人大代表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制度,它是保障人民民主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各级政权机关权力合法化、促使政权机关和“人民公仆”勤政廉政的制度手段。选举制度的实质和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的各项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9.
郑文飞 《新东方》2010,(3):69-71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基本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颁布以来,人大的监督较过去有了加强,但由于形势的不断发展,人大监督权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人大监督权很难落到实处。为探讨这一课题,笔者进行了长期调研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下实现权力的有效制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议行合一恰恰与权力制约存在悖论,人大的权力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人大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出现缺位、错位、越位甚至权力寻租现象,这在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两方面体现得尤为严重。从人大权力的规范与运行的角度分析制度层面存在的缺陷,进而在制度上和立法上进一步完善、细化人大的权力与运行,以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现有体制,使其实现理论上、观念上、客观上切实并有效代表民意的真正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权力机关的性质既可以解释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特色,也可以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本身与他国议会相区别的特征。就根本政治制度而言,人大权力机关的性质表示我国的政体不实行西方国家普遍遵循的分权原则,而由人大集中行使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2.
正从去年圆通快递大量单号被贩卖,到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携程网个人信息"漏洞门"事件,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频遭泄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闵行区检察院根据近几年办理的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揭开了个人信息泄露路径的"冰山一角"。手法一:私人侦探非法获取个人信息2012年9月,身为保安的曹某通过"保镖特卫"  相似文献   

13.
《监督法》草案初审、“汪伦才案件”昭雪、预算变细数、沈阳市人大否决案、北京市人大首例质询案……这些监督实例在振奋和争论中载入史册。冷静解析这些案例。人大监督似乎仍给人这样的印象:虽如朝气蓬勃的少年。民主和法治那双亲般的慈爱无时不在催动着他茁壮成长。但问题也随之显露:这“孩子”有点儿缺钙——刚劲不足。  相似文献   

14.
第三方调查从无到有,从公民意识觉醒到公民充分参与,映射了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博弈。这其中既关系到第三方调查的本质,更涉及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果说第三方调查是社会民主的进步的话,那么民主的进步与公民参与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人大监督权的正式确立以“五四宪法”为起点,伴随着宪法的修改和相关法案的出台,人大监督制度也经历了“确立-缺位-虚置-复位”的曲折发展与多次变迁。2006年8月监督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形式和程序,通过对七种监督形式的细化,突出了监督重点,强调监督实效,并始终贯彻“监督者受监督”的理念,使我国人大监督权从宪法的原则性规定落实到了实践操作的层面。综合现有的十余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人大监督权是涉及多主体、多对象、多项内容的复杂体系。为更清晰地梳理和掌握这一复杂规范体系,基于对权力结构的研究,在当代中国权力结构中以人大为中心构建人大监督体系,并依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运行规则的差异推导出相应监督规则的差异化要求(参看下图)。  相似文献   

16.
张君 《民主与法制》2010,(17):33-35
“不当草民。不当良民,不当顺民。不当愚民;不当猛士,不当斗士,不当战士,不当烈士;当遵纪守法的公民,当名剐其实的公民。当行使全部公民权力,履行所有公民义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是中国网络界大名鼎鼎的社会评论家田奇庄在2006年新年撰写的献词——《让我们努力成为合格公民》中的一段话。他认为当好公民才是最有价值的。此观点在互联网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7.
缪士鼎 《人大研究》2010,(12):31-33
<正>2010年5月15日,《人民代表报》理论版刊发《充分发挥代表对实事工程的监督作用》一文(下称代文),强调通过人大代表对实事工程的监督,推动实事工程的进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主旨是好的。但是,代文在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人大决定权监督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真同志在谈及人大工作时,曾经把地方人大的职权概括为四条,即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讨论决定本地区的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监督本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大四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我认为这四权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对等的。从国家宪政的角度讲,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可概括成两方面的权力:一是代表人民行使议决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等,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性质和来源;二是监督权,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这体现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制约。本文拟结合各级人大行使职权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公民这一概念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基本概念了。当代中国人究竟需要怎么样的公民意识,公民的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如何增强公民意识,培育公民精神,江泽民的公民思想对这些问题作了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第三道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对全体公民和组织有约束力的力量。政府权力失控必然造成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犯。对政府可能产生的违法行为,必须有健全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约束。本文试分析传统的以权力、权利制约政府权力的有限性,然后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探索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期对健全政府权力监督机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