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利益整合机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利益整合是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它要求执政党必须建立健全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公正的社会整合机制,形成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引导各个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2.
宋一 《实事求是》2007,42(6):27-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整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人本、整合和创新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夯实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畅通利益诉求机制和意见表达渠道,创造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第三,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坚持以人为本,以公正、平等为原则,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第五,确立主流价值取向,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奠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向心力基础。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社会管理与省情发展面临新特点:创新协调社会关系机制,破解持续预防源头难题;创新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破解持续促进和谐难题;创新保持社会稳定机制,破解持续维护平安难题;创新促进社会公正机制,破解持续保障民生难题;创新规范社会行为机制,破解持续树文明新风难题.因此,河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依然艰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前提,把群众工作作为重要基础,把平安建设作为有效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把有效运作作为重要途径,把加强党建作为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应该着重加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以及社会流动机制的建设,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两相配合、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人民幸福安康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时代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机关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担当着服务群众、协调利益、整合社会力量、营造和谐健康...  相似文献   

7.
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国 《求实》2006,2(3):55-58
协调好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利益的急剧分化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从提高利益对象有效供给的水平、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强化制度协调在利益协调中的基础性功能、完善利益的表达机制、坚持公正平等有序的原则等五个方面入手,协调好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宏观层面,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该从建立阶层利益的整体机制入手协调好阶层利益关系,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重点协调市民与农民利益关系,从制度创新入手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  相似文献   

9.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重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与主要基础。因此应以通过确立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建立完善的行政运行机制;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途径,构建利益均衡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新一轮的社会自治拉开了序幕,当前乡村社会的自治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从政党--国家--社会三者的关系来看,政党因素作用于国家、社会领域的作用机制是嵌入式的.执政党有效引导乡村社会自治的良性发展、实现对乡村社会的再整合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建构法治化的嵌入整合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嵌入机制的构建需要理念嵌入、法治化的机制嵌入、现有的基层组织嵌入等环节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1.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棱心与重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与主要基础.因此应以通过确立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建立完善的行政运行机制;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途径,构建利益均衡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吉光 《党史博采》2013,(1):37-38,40
当前的基层维稳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当前的社会矛盾,只有抓住利益矛盾这个关键,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走依法治国之路,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支撑动力方面提出新的战略思路。从三者的关系来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围绕现代化建设全局、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三者之间形成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科技领域抓落实,要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新疆以科技创新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新疆创新发展依然面临着突出的现实问题,还应持续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强化科研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紧密结合,职业化是专业化、专家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和谐稳定发展,也是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辅导员不具备独立的职业地位、社会认同度不高、自身岗位认同低、培训和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是其目前的现状。要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高校应做到:完善"选配聘用"机制,把好职业入口标准;优化"教育培养"机制,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创新"教学研究"机制,搭建职业发展平台;规范"考核评价"机制,彰显职业发展成效;健全"职级提升"机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基层党建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为此,必须优化创新党组织设置,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完善创新矛盾化解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革与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增强领导社会管理能力;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化与整合语境中和谐社会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7,23(2):63-66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分化意味着既定和谐的打破或社会矛盾对立性的增强;整合意味着新和谐的建立或社会矛盾的协调和统一。在社会分化及整合的语境中,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各种社会矛盾关系和谐或相对统一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组织引导广大职工投身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常明升 《世纪桥》2011,(21):24-25
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观念创新是前提,健全机制是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阵地延伸是手段,党员示范活动是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以和谐单位建设来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云飞 《唯实》2006,(12):45-47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谐单位建设,其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和谐,基础是干群关系的和谐,动力是人与单位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