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进而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怒火燃遍神州大地.在这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党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本侵掠!”此时,党中央派我担任中共甘  相似文献   

2.
1997年是“七七事变”60周年的日子。抚今追昔,我们很难忘记60年前日本侵略者铁蹄对我们祖国的践踏,更难忘记这给中华民族带来屈辱和灾难的日子。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中国驻屯军第一联队借口士兵失踪,对芦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爆发了举世瞩目的“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这次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陆政策”的又一产物,是日本“吞并满州,进而吞并支那”政策的重要一环。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的步伐中,人们较熟悉的是前线战  相似文献   

3.
战前的历史和战后的国际环境,使日本人在防卫问题上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心理。 从讳言到争论 “我虽然是个平凡的人,但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时,我们没有能制止住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我们是有责任的……”朋友搔着白发,再也说不下去了。 “到一九四四年春,日本的败局已定,我们还是按照大本营的指示,宣传前线的‘胜利’。我虽然是  相似文献   

4.
芦沟桥边     
北京近郊的芦沟桥,现在已成为旅游胜地了。它是一座著名的古桥,也是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象征。 1937年7月7日,这里发生了中外瞩目的芦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点燃起争取民族解放的烈火,爆发了神圣的八年抗战。 芦沟桥,历经风雨,原已残破。前年北京各界倡议重修芦沟桥,得到全国人民、海外侨胞、国际人士,包括日本友好人士的支持,现在已整饰一新。  相似文献   

5.
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疯狂地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海外侨胞对日本侵略者践踏自己的国土,屠杀自己同胞,义愤填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祖国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1937年12月27日,山东省会济南失守.1938年1月初,日寇又占领了我的家乡日照县城,我亲眼看到日伪军的肆虐残忍,体验到日寇铁蹄下的恐怖与痛苦.“七·七”芦沟桥事变的枪炮声,以及我亲爱的家乡的沦陷,更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更加坚定了我为挽救民族危亡走向抗日疆场的决心.1938年夏,年仅15岁的我,毅然离开家乡和父母,徒步130余里,报名参军,成了山东抗日  相似文献   

7.
华丁 《瞭望》1994,(27)
一年一度,又届“七七事变”纪念日。漫步芦沟桥头,禁不住心潮起伏。 日本前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公然歪曲历史,声言“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已经过去了。他5月3日发表谈话,5日承认错误,7日辞去法相官职,也算是来得疾,去得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继永野之后,又有人接二连三地胡说八道。据外报披露,5月26日,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在东京发表演说,对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提出质疑,说“我看数字有问题”。5月29日,一个叫秋山昭八的律师发表文章,说“南京事件并不是有组织的行为”。6月10日,又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出山赴京,力主抗日,在对政府抗战失望后,他试图冲破国民党中央不抵抗政策的束缚,在察哈尔独树一帜,践行武力抗日.后来,随着中日战争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冯玉祥对以往抗日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国统一的计划和指挥,并把对内和平统一、共同对敌,看作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前提,这成为冯玉祥在"七·七"事变前明确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9.
山西抗战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发端,也是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始基。它不仅对于华北抗战的坚持、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还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山西抗战的成功发动,是党中央和毛泽东运筹帷幄、精心部署的,是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思想伟大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一)“七·七”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准备而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的非武装斗争提高到了武装斗  相似文献   

10.
力平 《瞭望》1987,(26)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雨立多时。”这是叶剑英1979年4月12日在原西安办事处写的一首七绝。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的诺言是:“决不打内战了,我一定要抗日。”西安事变后不久就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全国一致抗战。正如毛泽东后来说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在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一事变有种种不同的议论.海外一些著作特别是台湾一些著作,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作了不公正的宣传.认为张学良将军因受共产党的“利用”、“煽动”而酿成西安事变.(台湾杜松柏著《蒋总统处变慎谋的历史回顾》和王昇著《总统蒋公行谊》)即使象埃德加·斯诺这样的进步作家,也误以为“共产党很可能鼓动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见《党史通讯》1984年第1期)国内出版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论述西安事变的著作,虽正确阐明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但却忽略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内在因素,而在论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又不提张学良将军率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这也是欠妥的.我们认为,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有必要探讨与分析他发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3)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政治生涯中许多做法都值得人们深入探讨。本文拟对他"九一八"事变"不抵抗"表现,做一考察分析,从侧面追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阴谋历史,使我们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表现有更多了解,这不但有助于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也会引领后人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思索,审视历史,警策未来。  相似文献   

13.
田晶 《侨园》2020,(2):19-21
妄图使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日本大陆政策追求的第一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达到这一目标?在日本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满蒙问题"的意见。到"九·一八"事变前,各种意见阐述的越加清晰。而为实现这一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武力侵占的策划。独占中国东北,是日本实现其大陆政策及称霸亚州和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中国心     
娄岩 《侨园》2012,(10):26
几天前我对一个纽约来的网友说: “国内的确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有贪官污吏等,但这些我们都可以关起门来聊,没有必要公开议论.” 这倒不是我的品格有多么高尚,我只是想,只有自己祖国好了,我们这些移居海外的华人才有底气,才少被歧视.当然你们可以说我狭隘,但在咱们华人潜意识中不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倾向吗?我是平头百姓,自然不能免俗.  相似文献   

1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裂而不破”原因探析罗凤琳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大合作,建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次合作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一同遵循的纲领,同时从它建立之日起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然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却“裂而不破”.直坚持...  相似文献   

16.
腐败问题现在成了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腐败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人们已不再对其遮遮掩掩。回避忌讳。然而在理论,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一社会现象呢?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提出公审蒋介石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3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常委扩大会议(也有的文献称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会议一开始,首先由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肯定了西安事变,说是有革命意义的,张、杨的行动和纲领都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拥护。不过,毛泽东报告中谈到的两个问题,引起了争论:一是毛泽东提议,“是否在西安成立全国政府?”他说,“我认为在事变上应成立一个实质的政府,叫抗日援绥委员会,名议上又不是全国政府。”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所部挺进山西敌后,创立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消灭和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大量兵力,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火阵之中.这里记述的就是当年活跃在敌后的三位民兵杀敌英雄的事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会沦为低智商社会吗?《人民日报》2011年6月17日刊登张贺的文章指出,据传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最新著作《低智商社会》中有一段话:"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但是,找遍《低智商社会》这本书,我也没看到上述言论。实际上,这不过是有人借题发挥杜撰的。但即使如此,这段话依然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中国会沦为低智商社会吗?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略我国,给我国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仅8年抗战期间,人口死伤22545320人,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再加上“九·一八”到“七·七”事变间的7年,损失远过于此。战后有关赔偿问题的基本原则有:“由于日本侵略罪行,及对盟国的破坏应有同值的赔偿……在日本赔偿总值内,每一国家能分得多少,要看这一国家由于日本侵略所蒙受生命与物质损失的数目及其对击败日本所作的贡献,包括抵抗日本侵略的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