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馨清籁     
文化生境之所以是生存的缘境,这“缘”是其中的多因素的发展脉络和过程,是主客体的存在方式,是主客体的能量转化条件。通俗而言的“缘份”,从文化生境角度来看,至少表明各个主体的散聚有机遇和条件,有目的和过程,有交流和吸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领域经历了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到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实行分类发展的变化。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又进一步把“公益性文化事业”表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文化事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一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发展理念上的转变和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重构。这一重构过程乃是与经济体制转换、市场与政府各自“优势”和“失灵”的显示或暴露过程相伴随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正处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新发展阶段,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重塑地域的文化标识,而且还可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聚焦福建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进八闽大地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阐释“福”文化新赛道的经济驱动功能,可以为“闽派”特色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盘中树立独特标识,不断推进“闽派”优秀传统文化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福建省特色地域文化蕴含着“福”的脉络与传承,要聚焦美好生活需要,推进福文化产品开发转化;聚焦产业链产业集群,推进福文化产业化;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福文化市场化;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福文化要素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政治文化将是由占主导地位的“初级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其他非主导政治文化的复合体。客观地看,中国政治文化尚不完善,存在着弱化中国社会现代集体认同的不良因素,但总体上能够承担把中国社会各民族及其他利益群体“做成”现代集体认同的角色。从趋势上看,中国政治文化将对中国民众的政治行为乃至全人类的政治发展发生越来越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权是西方的话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能发展出人权的理论和制度。然而,过去的“未能”不可被轻易地等同于永久的“不能”。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若干思想资源,它们可以与现代“人权”概念接榫,并且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中为人权提供另一种证成方式与诠释角度。具体而言,对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传统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传统中国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相互关联性,重视群体福祉,主张政府对人民的教化和关怀,都是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积极自由、终极和谐理想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它们当然地构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的基础。而传统儒学中“仁”的思想,则能为人性尊严提供智识支援。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要求,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命题。准确把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意蕴,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得以有序、有效展开的认知前提。把握“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就必须要准确认识“积极健康”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意蕴。这要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方位,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新要求。“积极健康”既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完整文化系统在内部所呈现的良好状态,又可以理解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独立文化机体对外部形成的正面效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关键一环,其兴起具有特定的背景和发展脉络,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分析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兴起的背景与发展脉络,其次分析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具体内容,最后分析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效果以及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旅游产业是在新时代下对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一种创新发展,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黔东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挖掘文化旅游的“宝藏”,形成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成为当前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对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桃战,面临为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加强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其本质和核心是文化创新。本文从江泽民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文化建设的理论脉络和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3个方面论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被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变化多端,含义复杂,民族性和历史性很强,感情色彩较重。对于“文化”一词的确切含义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先进文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河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河北的文化发展面临崭新的形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正确分析河北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河北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文化因素主要表现为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官本位”意识、皇权主义思想及小农意识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落后消极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构建现代文化、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自主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里关键是对“三个面向”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定性的理解,“三个面向”是讲任何国家的文化要成为先进文化,都必须是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成为世界性、全球性的先进文化。这是讲共性。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强调  相似文献   

14.
伏羲文化就是远古时期的陇文化.远古时期的陇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之始祖文化--龙文化.龙文化的根源来自羲皇故里天水一带,而它的发展却遍及中华大地,五湖四海.从龙文化的源渊与传统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而且,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揭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发展脉络。本文以此为视角,着重评述了四种企业文化理论:强力型企业文化、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三层结构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杰 《外交评论》2006,(6):36-40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和”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思想是指导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宝贵思想源泉。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建设不断取得发展,“和而不同”思想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领域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也为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融合既是百年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两者在价值等层面具有深层的契合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结果。面对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时代赋予了两者新内涵,特别是在“国学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更应理性地审视两者融合的历史脉络,不简单或随意地比附,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宋代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明、清朝,彼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造就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民间舞蹈文化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流变及美学特征展开研究,概述了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并对其“程式化”“多元化”“情节化”“以俗为雅”的美学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