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黎以冲突,使得号称中东第一军事强国的以色列付出巨大代价,除了数10名以色列平民死亡外,训练有素、可谓武装到牙齿的以军阵亡人数也超过百人.在国际社会强大的压力下最终迫使以色列无奈地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停火决议,这也与黎巴嫩穆斯林什叶派政治组织"真主党"的顽强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是世界上第六个和中东第一个研发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色列究竟拥有多少核武器很难确切地推测,但从质量上讲以色列的核力量应当与法国和英国的核武器旗鼓相当.  相似文献   

3.
这次没有沙龙的议会选举过后,以色列政坛格局由两分天下到三足鼎立,改变以色列建国50多年来利库德集团与工党轮流坐庄的政治格局。总的说来,中东面临新一轮似乎是向更趋理性方向的政治调整。  相似文献   

4.
郑东超 《国际展望》2012,(2):93-103,132,136
土以关系是中东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中东地区比较"另类"的两个国家,双方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甚至还缔结了军事同盟协议。但是,"马尔马拉事件"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危机。2011年9月,联合国有关"马尔马拉事件"的报告出炉,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土以危机的背后隐含了双方对巴以冲突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矛盾,彰显出两国之间战略合作基础的不牢固。同时体现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追求绝对安全和土耳其"东进"政策之间存在着战略分歧。土以外交危机不仅给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下,土以外交危机对美国的中东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对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正>中东局势近来再度加剧。4月16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判死刑,埃及随即发生多起暴力事件,其中包括三名法官被射杀;4月17日,"伊斯兰国"武装攻占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至少500人在交火中丧生;4月18日清晨,为期五天的"停火倡议"刚结束,沙特便恢复了对也门的空袭。中东地区的动荡和战乱已成为常态。中东缘何动荡不止?未来局势走势如何?颇令国际社会关注。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成因一、宗教冲突引爆地区局势  相似文献   

6.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4):78-79
阿拉伯驻华大使们的焦虑,始自中国在中东外交战略不够明朗,而中国的平衡策略使得他们觉得被疏远了。中东现在是越来越走近中国,因此,中国也需要一个"新中东战略"。利比亚新老政权非正常交替,中国反对将此模式拷贝到叙利亚,这对中国在中东的形象是利是弊?中东各方力量又对中国有何期待?怀揣着上述疑问,本刊记者倾听刚从以色列参加完"中以战略安全研讨会"回国的刘康讲述他的中东见闻。  相似文献   

7.
从去夏巴勒斯坦人为接管被占38年的加沙弹冠相庆,到今年以色列拯救大兵的夏雨行动淋湿巴各派狱中协议,中东和平总也走不出昙花一现的宿命。更为吊诡的是,7月12日,面临被缴械的黎巴嫩真主党偏偏选择了袭击以色列,企图将刚刚从黎撤军的叙利亚再次拖下水,而其背后则是这场危机的总  相似文献   

8.
随着奥巴马上台及其中东新政的逐渐成形,一向被公认为“火药桶”的中东地区,一年多来总体局势有所缓和。其实,貌似平静的昔日“多事之秋”,一直是暗流涌动。最近,围绕伊核危机的新博弈、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以及伊拉克暴力事件再次抬头等事态发展,又使涌动的暗流逐渐浮出水面,致使中东局势又起波澜。  相似文献   

9.
中东地区历来就被俄罗斯所看重。在西方对俄制裁和战略施压的背景下,中东地区对俄罗斯的战略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俄罗斯加大了对中东事务的介入力度,并试图借此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当前,中东地区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对俄罗斯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中东乱局,俄罗斯不断调整其中东战略,深度介入叙利亚问题、给伊朗以力所能及的必要支持、积极参与解决利比亚危机、重视发展同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的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提高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拓展了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且缓和了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关系。展望未来,俄罗斯会继续灵活务实地介入中东事务,但因自身实力所限,其参与中东事务的能力也会遭到诸多掣肘。  相似文献   

10.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4):96-96
<正>民主为伺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取得成功,却在南美、非洲的很多国家失败了?民主是平息种族冲突的对策还是煽动种族屠杀的推手?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恨之入骨,而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痛恨美国,两者根源有何相通之处吗?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问翘,《起火的世界》给出了统一的答案——一个社会如果存在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这个社会民主化的后果可能是种族仇恨、经济剥夺,甚至是种族屠杀。所以蔡美儿猜测,以色列人肯定不希望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民主化了,而美国也不会愿意国际社会用民主规则来讨论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色列利用中东乱局,趁机调整其中东战略,从战略相持转向战略突围。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和东西两翼齐飞战略构想,构建东地中海经济圈和红海—海湾国际经济走廊,重塑中东地缘经济,争取从外围突破巴以、叙以和平进程僵局。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通过发展促进和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上有共通之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以合作成果丰硕,但障碍犹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15日,备受各方关注的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正式实施,以色列单方面、全面撤出了加沙地带全部21个和约旦河西岸4个犹太人定居点.尽管此举遭到以定居点居民和国内右翼极端势力的强烈反对,但在以色列总理沙龙的强力推动和巴勒斯坦当局的密切配合下,单边行动计划虽遇抵抗但进展顺利,原计划3周完成的撤离工作仅仅用了9天就大功告成.当初曾是定居点"缔造者"和"急先锋"的沙龙为什么会成为定居点的"摧毁者"?以色列今后还会不会有类似大规模的撤离行动?和平的阳光是否即将普照中东?  相似文献   

13.
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改善关系是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它既是两国应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剧变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遏制伊朗势力的扩张,加强双边经贸联系和助推区域经济合作,是沙以两国改善关系的主要战略目标。沙特和以色列"结盟"将加剧中东两大阵营的对立,扩大阿拉伯国家间的裂痕,并使巴以问题的解决向着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1日美国http://fbc.binghamton.edu网站发表了美国著名左翼学者沃勒斯坦题为《以色列能达到什么目的?》的文章,展望了7月份爆发的黎以冲突的前景,评论了以色列长期以来在中东的立国战略,认为以色列和美国一样,意图通过武力达到目的,这在未来是行不通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从那以后,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以色列和邻国之间就不断发生暴力冲突。有时候,暴力冲突处于低水平甚至隐而不见。而每隔一段时间,暴力冲突便升级为公开交战,就像现在这样。全面暴力冲突一旦爆发,人们马上就开始讨论是什么导…  相似文献   

15.
巴列维国王的忧虑 1973年10月6日下午14时,埃及和叙利亚分别从西、北两个方向对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战争初期,毫无防备的以色列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如果不是美国及时大规模的援助,以色列几乎灭国。以色列人在战争初期的惨败震惊了中东地区的另一个非阿拉伯国家--伊朗,伊朗巴列维国王立即--于1973年11月--向美国订购了第一批F-14A雄猫战斗机,同时,他命令参谋人员展开研究:当遭到类似于以色列人在"斋月战争"初期所受到的偷袭时,皇家伊朗空军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以色列的民族主义 托尼·贾德(Tony Judt)认为,中东的和平进程结束了,但它不是自然终结的,而是被人扼杀的。默罕穆德·阿巴斯受到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沙龙两方面的挤压,他的继任者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现在的情况是:以色列不顾中东和平“路线图”,继续修建非法的犹太人定居点,冷峻地等待着下一次自  相似文献   

17.
这个世界并不和谐。正当焦虑的世人未及自波斯湾和东北亚的危机中稍喘一口气之际,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大规模武力攻击又燃起了新的中东战火,更为严重的是,此次战火在短短几日内急剧升高,而随着死亡平民人数已多运数百,包括国际航空港在内的多个机场受到高烈度袭击,有欧美战略观察  相似文献   

18.
源头可有活水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即使封锁了网吧、净化了电视,我们的成人世界是不是真的提供给了孩子们一个洁净的成长空间?在这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是不是依然有最本真、最本质的东西,没有人敢提及?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第一年。一年来,美国全球战略出现了哪些动向与新特点?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美国战略走向?美国究竟是处于战略收缩还是战略扩张期?其战略重点究竟是在亚太还是在中东?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态势与特点与过去四年相比,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全球战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20.
储昭根 《南风窗》2012,(6):92-93
由于美伊冲突、以色列在中东的战略地位和犹太人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如果以色列单方面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美国绝不可能袖手旁观,亦很难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