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和合“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这种文化强调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体现了客观事物存在的多样性和多样事物的统一性.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1世纪我国大力提倡的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和合“文化具有某种契合关系.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和合“文化现代意义的体现.因此,科学理解和正确发掘中华“和合“文化,充分汲取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中国的“妇联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文化或解放了的妇女的文化.只要我们客观地审视一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走过的历程,便不难发现,“妇联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在过去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过重要作用,而且仍将在目前及今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妇联文化”的认识却并不太清楚,对它的理论研究就更显得不够.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生动地告诉我们,要使当代妇女解放走出目前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就必须充分认识现有的“妇联文化”和完善“妇联文化”,以给妇女解放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穿越”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穿越热”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穿越”作品限制了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对历史的曲解.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来有效应对,舆论引导青少年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增强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判断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从而带领青少年走出“穿越”文化的丛林.  相似文献   

4.
“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人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标志个体从家庭进入社会的重要仪礼,历史上的“成人礼”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冠礼”与“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民族实行最为普遍的“成人礼”形式,“度戒”却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瑶族男性“成人礼”,不同形式的“成人礼”在仪式过程、仪式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青年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下,虹口团区委坚持创新和对区域经典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积极开展与青年需求相适应的活动,注重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融入时尚元素,增加活动亮点,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虹口青年“走近经典“系列文化大餐.4月2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史料馆(多伦路215号)大院内彩旗飘展、人声鼎沸,启航梦想·播种希望--青年“走近经典“系列文化寻访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大学“研究性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对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的影响,更在于文化语境的制约.语境、语境分析在话语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语境分析有利于理解和诠释话语的完整意义和意图.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存在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师生文化以及传统科学文化都对“研究性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文化语境分析提供了一个解析大学“研究性教学”话语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反抗与背离主流文化的“异构文化”现象正在部分大学生中蔓延.它孕育于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失态、媒介行为、盲目从众和文化重构.要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消解产生该文化现象的土壤,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从整体上看,是从自然价值本体论的角度展开理论路向的,因此从客观性的角度超越式地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说.但罗尔斯顿强调,我们在肯定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存在有赖于人类的感知与评价.由于人类是文化的动物,因此他是通过文化实践而认知并体验自然的,据此确定了人类具有最高的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并依据文化的尺度实行生态伦理.这就在事实上建构了人类主体性的“大地美德”.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顿学说的本质是“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学不仅产生了像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斯文化的世纪伟人,形成了以“启蒙”和“救亡”为中心的宏大话语环境;也脱颖出像林徽因这样“现代性”的“个人”语境.叙事角度和角色的转变,是“新文学”话语追求民族崛起“强国”梦的另外一种文化表述.多元的叙事话语共同构筑了整个“新文学”世界,让我们见识到那一代人有别于传统、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瑰丽人生.她的作品是以超越性价值为表征的,带有反思性和现代精神,闪耀着知识女性的坚韧锋芒.林徽因以一种优雅、犀利、知性告诉我们“五四”时期斯女性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并把它作为我党指导文化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针后,曾使我国文化科学界显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重温毛泽东的“双百”方针,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过程与背景,考察其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明确其对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公共伦理文化建设需要具有公共生活空前扩展的时代、日常生活、国民素质问题这时空与主客的“三维”视野.当下中国社会中,公共网络时代来临、日常公共生活极度扩张,而中国社会的公共伦理文化发育却明显滞后、国民公共意识与公共伦理素质明显缺失.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中,一次次突发的公共事件呼唤公共伦理文化的建设,期待着公共伦理教育的系统推展.伦理文化的建设与相应教育的展开要从“实然”出发,把握国情、针对问题、抓住重心,如此,文化建设与社会教育才能收到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必然具有调动千军万马的凝聚力.“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竞赛舞台上,莱芜市15万农村妇女大显身手.她们创造的价值,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妇女真正成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莱芜市究竟如何组织这场波澜壮阔的竞赛活动呢?一、狠抓“双学”重点,循序渐进向高层次发展“双学双比”的目的是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双学”是“双比”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双学,“双比”只是空话.莱芜市始终抓住“双学”重点,坚持学为先导,以学为本.强化措施,使妇女学文化学技术不断向高层次发展.1、制定规划,逐级落实.为提高妇女的文化科学技术素质,市妇联紧密围绕“燎原计划”分三个层次,制定了“双学”五年规划和当年计划:学文化,五年扫除妇女文盲12000人,  相似文献   

13.
“封面男星”是当今各类媒体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封面男星”的出现与消费社会的来临有关,其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硬汉”到“花样美男”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得以逐步体现.在男性形象商品化的过程中,作为资本的身体实践和作为偶像的身体实践成为了男性形象商品化特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后,中国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育法治文化.高校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校,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贯彻.所以,必须加强以“依法治校”为核心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保障依法治校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诞生,然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止于知而疏于行或只“知”而不“行”或以“说”替代“做”的“知行不一”的通病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如何实现企业文化由“知”到“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全力打造共青团工作的创意文化,同时以创新助力转型、展现团员青年的智慧力量为要求,2007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团委锁定“我的e家“、“商务领航“、“IPTV“、“号码百事通“、传统语音五大品牌和业务,开展“创e赢家“系列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情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情感关系和情感构成的奠基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建立情感秩序,并且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秩序上;西方文化的情感秩序则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爱以及对于天国的神圣对象的爱的基础上,所以,其制度设计和文化心理就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情根"的根本缺陷是在夫妇关系的起点上用欲望代替了爱,使中国文化的"家"存在着情感危机.西方文化中灵肉分离的爱则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和制度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为全力打造共青团工作的创意文化,同时以创新助力转型、展现团员青年的智慧力量为要求,2007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团委锁定“我的e家“、“商务领航“、“IPTV“、“号码百事通“、传统语音五大品牌和业务,开展“创e赢家“系列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台湾问题的升温,“台独”成了两岸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台独”的心理基础与文化基础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由台湾乡土意识质变而来的“台湾意识”是“台独”的心理基础,而由台湾文化“本土化”发展来的“文化台独”则是“台独”的文化基础,同时两者又互相纠缠,互相作用。本文分析了有关“台湾意识”与“文化台独”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慎待‘台湾意识’”,“反制‘文化台独’”的论点,相信对探讨如何实现两岸间的和平统一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统战文化汲取中华“和”文化精髓,结合时代特色,赋予“和”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质。将统战文化置于中华“和”文化框架下解读,分析其“和”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及“和”文化特质,可以加深对以“和”为核心的统战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充分发挥中华“和”文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