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日关系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对于作为"智库"的研究机构更是如此。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大棋盘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研究中日关系,不仅可望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而且对中国整体外交战略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中日关系提出几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就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建议。研究"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当代世界》杂志第10期撰文指出,"对  相似文献   

2.
雷志华 《南风窗》2012,(20):26-28
东亚的岛屿争端并没有因美国的介入而得到解决,甚至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但美国在这一地区强化同盟关系、调整军事部署的战略目标却正在——实现。奥巴马政府如何在亚太推进"再平衡"战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月16日开始的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访问是一个重要看点。因为帕内塔的到访,正值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急转直下之时,美国需要通过展现对日本这个关键盟友的"承诺"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以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为团长的友好代表团最近对我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日本民主党是日本的第一大在野党、第二大政党,是日本政界一支年轻、重要的政治力量.该党重视中日关系,把发展同中国长期的互信合作关系作为重要的外交课题.鸠山由纪夫是日本政界新一代领导人,他对华友好,现任"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副会长.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本刊记者对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进行了专访,请他就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日关系已降低到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冷点:最高层连续几年没有实质性接触,在2005年的两个重要场合——11月份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和12月份首届东亚峰会——两国首脑的会面仅是礼仪性的,在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更何况是近邻),这不能不说是很不正常的。2005年,中国民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和一直持续到9月份的反对日本“入常”的运动。对不少人来说“,日本问题”上升为中国外交中的最大难题。而在日本,“嫌中”情绪也明显上升,小泉重组内阁,保守势力主导了对华政策。中日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日本打出意识形态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近年来,中日关系陷入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有时甚至已处于一种危机状态,相应地,国内对日本和中日关系的关注也有所上升。本来,作为一个历史上曾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最为严重、损失最为巨大的国家,作为一个当前仍时刻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国家,我国对于日本军事和战争的研究应该十分重视,研究成果积累也应相对丰富,但遗憾的是,我们有关日本军事问题的研究非常缺乏。国内学界在日本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和外交史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双边范畴,继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后,胡锦涛主席不久将访问日本。为加深对当前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内形势的了解,本刊特请三位专家分别从2008年中日关系、日本国内政治改革、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等三个角度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将中日关系恶化都归咎于日本政治右倾化,因为右倾化并非简单等于军国主义化和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其中有些内容并没有违反现有国际规则和日本法律,或已经被日本国民所接受,因此,这一政治倾向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目前的中日关系之所以恶化,表面来看是由于钓鱼岛争端和历史认识等一些具体事件及日本政治的右倾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国关系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即双方的"安全困境"、国家发展战略冲突、实力对比相对平衡及感情恶化。所以,不能将改善中日关系的前景寄托在日本政治不再右倾化上,而只能在承认日本政治现实和适度影响日本政治的同时,去寻找缓解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年近九旬老人曾我祐次先生率日本"日中友好2l之会"成员访华的第15个年头。2001年起,曾我老先生满怀日中友好之情,不顾重病缠身、年事渐高,每年坚持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带动一大批日本社会各界民众参与其中。15年来,曾我老先生以及"日中友好21之会"的朋友们见证了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也经历了中日关系十几年来的起起伏伏。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我们书面采访了曾我老先生及来华植树的部分成员,将通过连载的形式,共同回顾他们15载植树历史,倾听日本民间对中国和中日友好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8)
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或者"枪打出头鸟",这种古老中国庙堂与江湖的智慧共识,在曾经全面向中国学习的日本也有对应的词句,只不过,中国人的理解建立在一种自保诉求之上,而日本人则用以作为对集体主义文化的强调。Pascal是一名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度充满好奇的年轻的荷兰摄影师,他在2014年在日本拍摄了这一组照片,年轻人新时代下的困惑展现在木然的表情之下。摄影师试图从一种社会动力的大视野去看待这个让他兴致盎然的现象。他分析,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房地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举世闻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近现代中日关系的积极推动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关心日本、研究日本,促进中日友好的发展,与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研究毛泽东与日本,对于我们了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了解中日关系在近现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2008,(4):4-7
中日关系近来发展势头良好,高层互访不断,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即 将访问日本,让人对双方关系的未来前景充满期待。那么,您如何评价目前的中日关系,又是如何看待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世纪里,中日关系如何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是我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一直沿用的对两国近邻关系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12月14日,由国会对策委员长山冈洋次和国际局局长藤田幸久率领的日本民主党国会议员团一行9人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学者围绕"东北亚合作新时代与中日关系"的主题举行了国际研讨会。与会者聚焦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中日关系的未来、中美日三角关系、东亚共同体和朝核等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对话与交流。主要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变形"今年的9·18"国耻日",中国上百个城市同时拉响了警报,是类似活动中参与城市最多的一次。这样似乎形成集体共识的举动背后的情绪,佐证了中日之间20年脉络的大变迁:一个上世纪80年代之日本形象在中国彻底消失,不可能再恢复,而由另一个"可怕"的日本形象将其取代。一个曾经以"阿信的故事"风靡中国的日本,一个以《排球女将》震撼中国的日本,一个在《血疑》、《追捕》中,彰显人性真善美的日本,消失了;一个以茶道和插花,以秩序和清洁而让中国人欣赏的日本,一个在战后废墟上,以"日本制造"而崛起,甚至挑战"美国世纪",而让中国人佩服的日本,消失了。  相似文献   

16.
雷墨 《南风窗》2014,(25):22-24
<正>中美日关系本质上都是双边运行,但三国中一直存在着"超级第三者"。也就是说,中美日三国中,一方总在另两方的双边关系中充当"超级第三者"角色,对双边关系起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现了握手,给近年来紧张的中日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的曙光。随后中美首脑会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也使不太顺畅的中美关系出现了良性互动的迹象。但这种"乐观"局面或许不会持续太久。今年年底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在价值追求上的契合或融通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铺垫。事实上,这个常识性推断存在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漏洞。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中"求变"思维的契合。中国共产党秉承"弱者逻辑",整合"求变"思维并在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与下层民众的思维同构,从而使"求变"思维发展为迫切改变生存现状的强烈冲动和革命行动。因此,发生学意义上"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思想变革,"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为本文的基本观点提供了逻辑验证。  相似文献   

18.
高洪 《当代世界》2008,(2):19-21
对于中日关系而言,2008年的春天既是寒暑交替的时令变化,更是政治意义上充满希望和播撒种子的季节。两国关系在过去一年半中经历了由“破冰”到“融冰”,及至“迎春”等数个旅程后,已经开始进入春花待放的佳期。按照两国政府的约定,胡锦涛主席将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访问日本,本着中国人民对日本“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精神,去开辟中日关系充满希望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2011,(6):48-48
冯昭奎、林昶著《当代日本报告》已于2011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以技术进步、人口问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中日关系等十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去和现在,并通过适当的中日比较阐述值得人们关注的日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书名中的“当代”主要指战后至今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撞船事件和2012年日本"购岛议题"使得中日关系紧张气氛持续升级。不同于2005年前后的"政冷经热",现阶段中日关系已对贸易关系产生了显著冲击。对此,我们基于内生结构断点的方法,以2008年第二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为分界点,将2002—2012年中日政治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此期间,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经历了三种状态:较弱、无影响、显著影响。第一阶段,由于政治关系的影响较弱,经济上的有利因素容易抵消政治的负面影响,因此表现出了"政冷经热"。在第三阶段,政治关系恶化对贸易的影响显著强化,同时经济指标走弱,由此出现了"政冷经冷"。结果还显示:由于双边关系紧张,2012年中国对日本出口潜在损失313亿—318亿美元,日本损失为368亿—379亿美元,高出中国近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