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的案头,一直放着一期“又是一年春草绿”时的杂志 ──《中国律师》第四期。刘桂明总编辑《拥抱春天》 的“絮语”一直让我忘不了这个春天,即中国律师制度恢复20年的春天,亦即作者所拥抱的“律师的春天,法治的春天,改革的春天。”《拥抱春天》写得很美,很有意境,很有深度,使11万中国律师充满了希望。但作者又出了一道相当难的“律考”试题“你为什么当律师?”五个月来,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当律师呢?没有想到数月思考得出的结论竟是:我本不想当律师。 可能与出身军人之家有关,从小我生性好动,在政法大学读书时还任校武…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律师》的忠实读者,值《中国律师》创刊100期之机,认真地回顾一下我的律师执业生涯,我觉得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让我们为《中国律师》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我的“两个凡是”我是1985年考取律师资格的,当时报考律师的目的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教学能自己去办一些案子。现在还记得当时写给校领导的报告内容及校领导的批示内容。校领导:为教好法律课(一堂好的教学,无疑是一次艺术享受),我参加了1985年律师资格考试并获台格成绩。为联系实践(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现提出去法律顾问处买习对案,请批准。何秋英1…  相似文献   

3.
江平 《中国律师》2002,(4):69-69
我曾在国栋主编的《中国大律师》一书中写了一个序,题名为“律师兴则国家兴”,为我国律师制度在国家民主化、法制化中的作用呐喊。两年后,国栋又拟主编《律师文摘》,我想为律师的气质呐喊。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律师,但我不能说我们拥有的正义就最多。”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律师是国家民主法制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众多的律师又恰恰不能必然说明民主法制的加强,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律师本人的素质与气质不同。在我们今天的律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极大差异,有些律师是民主法制的破坏者,是邪恶的支…  相似文献   

4.
律师在我国社会中的形象,曾经被神圣化,而后又被妖魔化。要想给律师这个职业十分精确地作出描述,还真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相当多的人对律师的印象,都来自于文学作品,也许来自上世纪60年代曾经流行一时的电影《风暴》中施洋的扮演者金山。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便以为律师都应当像施洋那样为正义而生、为正义而死。而律师的负面形象,大都来自美国的黑帮电影,诸如《教父》等。在这些电影中,黑帮老大身边总有一个律师,因此在我国为涉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被告人担任辩护律师,就自然让人联想起那些黑帮电影中的人物而成了“黑律师”。  相似文献   

5.
《中国律师》2009,(1):14-14
《中国律师》杂志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20年.记得在1988年酝酿创刊的时候,我曾经有机会到杂志社来工作,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但实际上在创刊初期的那段时间.我有时候还经常跟杂志社的同仁们一起交流,出过一些主意、提出过一些想法。20年走过来以后,我觉得《中国律师》杂志确实是成绩非常大、业绩非常好。20年来,《中国律师》杂志宣传了我们国家的律师工作,  相似文献   

6.
时下要想出名,可真不费吹灰之力,只要你有钱,想捞个什么华贵的称号,如什么著名书法家、画家、艺术家等等,都可如愿以偿。当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律师也居然身如反掌!你不相信吗?摆在我案头的一张“中国当汽律师大辞典”入选通知,初看时直叫我喜上眉梢:“×××,十分高兴地通知您,鉴于您工作的实绩和社会知名度,《中国当代律师大辞典》已决定将您列入辞条。”自己的工作实绩被人家看上了,你不希望出名也有让你出名的希望。这能不令人高兴吗?但继而一想,却纳问起来;我的工作实绩,他们怎么会知道?既没有人向他们汇报过,自己又极…  相似文献   

7.
大概是把《中国律师》杂志从第一期到一百期完整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读者之一。1988年,在我调到省律师协会的第二年,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律师》杂志创刊了。这个中央级律师刊物,是在我国律师制度恢复建立第十个年头,我国律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她创刊伊始,就受到了广大律师的欢迎。由于当时我是律师队伍中的一个新兵,所做的《吉林律师》编辑及宣传工作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所以对《中国律师》“情有独钟”,从她创刊时起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期刊物到手,我都是很认真地看,先是浏览,…  相似文献   

8.
央视有两档节目令不少人为之感染、为之潸然:“心连心”慰问团深入边远山区,送去欢歌笑语,让贫苦单调的生活多了一分色彩;“同一首歌”演出组远赴海外,送去温暖情谊,让离乡多年的游子多了一分温暖。以宣传我国律师为己任的《中国律师》月刊,我们曾将自己喻为为十万律师而努力的打工者,于是在看过这些节目之后,也在不断地思考着:如何让全国律师心连心?如何让心连心的律师共唱一首歌?唱什么歌?我们深深体会到:律师们为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而忧虑,律师们为业务繁忙无暇学习而焦灼。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将课堂设置在全国各地,让事务…  相似文献   

9.
提起加拿大,中国人就会想起白求恩,那个工作战斗并最后牺牲在中国抗日队伍中的加拿大共产党员。我有幸在和平年代通过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间加拿大律师协会合作举办的“刑事司法改革和辩护技能培训项目”.结识了几位来自白求恩家乡的律师。在他们的帮助下,全国律协创造了历史上5个第一:律师第一次在国家立法中作为一个整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完成并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从辩护权的角度对刑诉法所做的再修改稿;创建了第一个刑事律师网站;第一次在全国各地举办大规模的中外合作的律师培训:第一次创立了每年一度的“中国刑辩律师义务宣传日”;第一次创建了以刑辩为题材的季刊《刑辩之苑》。同这些加拿大律师们工作在一起,是一次次灵魂被洗涤和升华的过程,明白了毛泽东的一篇《纪念白求恩》,为什么会教育和激励几代中国人。如果你是我,你也一样会真切地感受到白求恩还在。并且从未真正走远。  相似文献   

10.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当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职业,都会想起冰心《繁星》中的这几句诗。1983年,我20岁,大学一毕业便一脚迈入了律师队伍。那时候,律师制度在中国司法舞台上销声匿迹了近30年后刚刚恢复不久,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律师是干什么的。提起律师,似乎除了“为坏人说话”外,再难有其他印象可言了。让人对律师工作性质有所了解竟成了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11.
汤忠赞 《中国律师》2009,(12):46-47
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30年,也是共和国不平凡的30年。在“春天的故事”年代,我国律师制度应运而生。当时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有几十万律师.不搞这个法制不行。”随后,新中国第一部有关律师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出台,该条例规范了律师制度的性质、律师的基本条件、律师业务范围等,中国律师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共和国法律体系中第一次有了律师制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又到了岁末年头的动情时刻。在每期《中国律师》的扉页上;有一个人每月面对广大读者朋友咧嘴微笑,头上却只顶着几根稀疏的头发看看那张喜形于色的笑脸,就知道他多想把人生所有的喜悦和幸福奉送给每一位读者朋友;看看那些“地方支援中央”的头发,就知道他对《中国律师》付出了多大的热情和心血……那个人其实就是我本人。的确,作为主编,我始终视《中国律师》为自己的孩子、爱人乃至整个生命。如果有那么一天,《中国律师》越来越洛阳纸贵,让人爱不释手,哪怕我的头发已全部奉献而成了光头,我也心甘情愿、今生无悔……其实,像我一样…  相似文献   

13.
非常有幸能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换届后的《中国律师》杂志上发些感言。翻了翻前几期“会长心语”作者们的感言后,我说些什么呢?央视名嘴之一白岩松自传的书名“痛并快乐着”一下感动了我,这句已经广为流传的话,或许能比较恰当的表达我的感受,我也或许能顺此说点我的感言。中国律师26年过去了,这个行业、这群人或多或少也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几代人的辛苦和奋斗才换来了今天中国律师的行业状态:中国律师用一串串令人赞许和骄傲的数字证明着这群人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上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中国律师用一个个让社会各界和政府、企业认同的优秀个…  相似文献   

14.
王海云 《法治研究》2006,(10):16-17
近期,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律师文化”之风。我是律师,而且是一名从事律师工作25年的律师。听到“律师文化”四个字,感到很新奇,也很激动——我们中国律师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文化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律师》2007,(11):50-50
作为全国律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中国律师》杂志的总编,刘桂明曾经为律师界奉献了12年,为此,他对律师事业倾注了一片深情。最近,他将自己对律师这个行业的深情款款、忧思绻绻全部倾注到了他刚刚出版的新作《律师中国》。  相似文献   

16.
提起笔来,想写的似有很多,因为自己就是在从事律师职业。写点什么呢,写心目中律师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是写应该怎样做个好律师。这些题目与内容已经被许多名家和前辈律师诠释得非常精辟了。在这里我是不敢再班门弄斧了。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写个关于律师的真实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于想从事律师职业的青年学子或者初为律师者也许会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律师》2012,(5):13-14
获奖感言 我种过田、做过工、参过警,入党后,成为了共和国执业律师。虽曾有在中国最高法院、美国联邦法院取得重大案件胜诉的业绩,但我始终坚持为基层职工群众服务。因为我没有忘记《党章》要求,“一切为了群众”,《宪法》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2009年,我荣获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党和国家对律师的重托,这是人民群众对律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8.
认识《中国律师》,源于我的职业,走近《中国律师》,则是被她那充满着活力,洋溢着激情的朝气所吸引。每当打开带着浓浓墨香的扉页,总会被她的标题所震撼:“律师,一个遗憾的职业”,似乎道出了我的心声;“轻轻地,我走近你”,短短的话语,亦是我发自内心的同感;“因为我们正年轻”,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年轻的《中国律师》,正用年轻的心和年轻的力,意气风发地走向新时代。……借着柔柔的灯光,静静地走进《中国律师》为我展开的世界,那一份愉悦,只有细细地品味;那一份满足,只能慢慢地享受。我喜欢改版后的第一版块,“主题与中…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律师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平 《中国律师》2001,(1):18-21
从我们整个世纪来看,中国律师走向新的世纪,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走向政治。律师如果不关心政治,如果不跟政治相结合,如果不走向政治,那么律师也就仅仅只是一个服务。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律师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呢?谈到律师的制度的作用,应该说它是多方面的,多功能的,多方位的。前不久由一位中国律师报的编辑编了本《中国大律师》,让我写一个序,我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话,我说:“成败、苦乐、善恶、兴衰写就了50年残缺不全的律师史和律师任务。”(全文见本期64页,此处略,编者。)我想我为什么要发表这一番感慨呢…  相似文献   

20.
潘震亚律师,1916年开始执业,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著名的“赤色律师”。同样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共地下党员及爱国进步人士仗义辩护和进行营救而著称的张志让律师,曾在《自传》中说:“在执行律师事务方面……我为共产党员被捕辩护的案件,不像潘震亚那样多……”潘震亚律师,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即参加了上海中共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并同史良、张志让、唐豪、陈志来等律师一道被聘为该会顾问律师;1936年加人中共地下党组织,成为一名在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下战斗的共产主义者。在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