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荣的归宿     
《新长征》2005,(12)
“我死后,希能将遗体先行解剖,或可对医学上有所贡献,然后举行火葬,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遗嘱亦望能妥送延安。”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界有名望的民主战士邹韬奋在1944年因患耳癌病危时口授的遗嘱。邹韬奋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哀悼,在成长中受到韬奋影响的广大青年莫不异常悲痛。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致电邹韬奋家属吊唁,对于韬奋一生的事业加以热烈的赞扬,并且追认他人党。唁电写道:“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传记》(以下简称《传记》)是马仲扬、苏克尘为纪念邹韬奋诞辰100周年,奉献给社会和读者的一部传记文学精品。作者马仲扬曾在读书出版社战斗过,后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任原(红旗)杂志副总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苏克尘为原首都师范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国破家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当年的重庆.与其他进步青年一样,他们崇拜两个人:一是鲁迅,一是韬奋。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韬奋撰写的书籍和文章,是韬奋的精神引导了他们对…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09,(7):F0002-F0002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卓越的新闻记者,杰出的政治家、出版家、伟大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是继鲁迅之后的文化旗手,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了进一步研究韬奋思想、弘扬韬奋精神,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任记者、原余江县政协副主席邹华义,  相似文献   

4.
邹韬备,江西余江籍,是继鲁迅之后的革命文化旗手。长篇传记文学《少年邹韬奋》,由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邹华义撰写.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题写书名,著名研究邹韬奋专家、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雷群明作序,于2005年10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书2006年被上海中小学生网络书评大赛评为“我最喜爱的30本图书”,并选入其中必须下栽精彩阅读的三本书之一。2007年江西省中小学生教材审定委员会发文(赣教材审定字(2007)1号),《少年邹韬奋》被列入全省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  相似文献   

5.
1943年3月中旬,初春的江南,已披上绿装,显得生机盎然。当时,邹韬奋先生因患病,从我抗日根据地转道苏中赴上海就医。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决定派我以韬奋学生的身份,陪他前去,并担负掩护和护理工作。我接到通知后,欣喜万分,因早在30年代,我就爱读邹韬奋先生在《生活》、《新生》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邹华义 《党史文苑》2010,(10):45-46
还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在江西大学新闻系念书的时候.就知道穆欣是久经沙场的著名记者;我学成之后参加新闻工作,购读穆欣著的长篇评传《邹韬奋》,又知他是研究韬奋思想极有建树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卓越的新闻记者,杰出的政治家、出版家、伟大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战士,是继鲁迅之后的文化旗手,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了进一步研究韬奋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1925·10—1933·12),拥有读者之广泛,影响之巨大而深远,皆应大书一笔。但是,在时隔七八十年之后回眸这本中外驰名的周刊,它是怎样应时而创刊,又缘何被迫而终刊的?邹韬奋曾以“在惊涛骇浪中挣扎奋斗”来概述刊物终刊前的遭遇。为此,我们特从韬奋名著《萍踪寄语》借取“萍踪”之意,追寻《生活》周刊从创刊到终刊的历史踪迹,相信读者是会有兴趣的。  相似文献   

9.
党给韬奋以力量——周恩来和邹韬奋的革命友谊□穆欣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944年7月24日在日军占领下的上海病逝。他在临终前口授遗嘱说,他的“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9月...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3日,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中区沈钧儒旧居揭幕,展出内容包括"范长江简介""范长江与重庆""百炼成钢""沈钧儒与范长江""长江韬奋奖"5个部分。范长江是第一个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个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第一个进入红色政权中心延安采访的中国新闻记者。如今,以他和邹韬奋共同命名的"长江韬奋  相似文献   

11.
华北事变以后,中日矛盾不断上升。邹韬奋到达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策划创办《生活日报》。当时在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化名"莫文华",先后给邹韬奋写了两封信,就《生活日报》的办刊宗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关门主义的危害发表了意见。邹韬奋收到来信后,全文发表了这两封信,在"编者附言"中表示完全同意刘少奇的观点,并提出了使用"民族联合阵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1月5日是邹韬奋百年诞辰纪念日,这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所留下的光辉业绩,至今仍是我们骄傲的精神财富。重温他费尽心力谱写的不朽篇章,都会激励进取者新的活力,跟着他的脚步,去倾注自己的热爱。热爱祖国邹韬奋是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而著称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震动了不愿做奴隶的全国人民大众。在民族矛盾压倒一切的时候,韬奋的人生旅途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他再也不能同往常一样偏重青年的个人职业修养,由他主办的《生活》周刊和后来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密友胡愈之的帮助F,成了宣扬爱国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13.
1944年四五月间,邹韬奋的病清日益加重。癌细胞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生命,他常感脑部剧痛难忍,有时出现昏厥,死神的魔影分明正一步步向他逼近……韬奋是个坚强的人,已同病痛进行了两年多的斗争,但病情未有丝毫减轻,反而每况愈下。6月1日夜,再次出现昏迷现象。6月2日,韬奋召集亲友聚于病床前,口授了一份遗嘱:我自愧能力薄弱,贡献微少,二十余年来追随诸先进,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艰苦危难,甘之如治。此次在敌后根据地视察研究,目睹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  相似文献   

14.
邹韬奋拒贿     
邹韬奋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王虽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女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王伯群还利用职权,贪污腐化,用赃款盖豪华私宅纳妄。来信还附有王的豪华私宅地址。韬奋当即派记者详尽调查,并拍照五幅,拟曝光公布于众。韬奋先生经过调查了解,证实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王伯群得知此情后,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一位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  相似文献   

15.
正1926年10月,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办了职教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此后,从《生活》到《大众生活》《生活日报》,从《生活星期刊》《抗战》到《全民抗战》,包括开办生活书店,邹韬奋一刊被停,一刊(报、书店)继起,为宣传抗战、团结御辱和争取言论自由、民主政治鼓与呼,在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上留下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无论在武汉或是重庆,周恩来和韬奋之间直接往来、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拓奋敬佩周恩来.视他为良师益友,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政治问题,同时也从周恩来那里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形势的分析和对文化出版工作的指示。为了让生活书店职工和家属都能了解抗战形势和各自所担负的责任.韬奋多次邀请周恩来出席生活书店每月一次举行的茶话会,请周恩来向生活书店职工、家属作技战形势报告。据生活书店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中记载:1938年2月,周恩来应邀至汉D生活书店作《关于当前抗战形势和青年任务》的报告,给予全店同人极大鼓舞。193…  相似文献   

17.
《先锋队》1999,(9)
邹韬奋于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中,庄严地接受他临终的书面请求,追认他入党。其实,邹韬奋并不是在生命最后一息才向党表达赤诚向往之心的。追随共产党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早已选择的道路。此前他还曾三次口头提出入党申请。第一次是1938年在武汉,邹韬奋一面主持生活书店和《抗战》三日刊,一面积极参与救国会的工作。蒋介石曾亲自找他谈话,国民党许以高官,遭到邹韬奋的拒绝。他要求救国会党组书记钱俊瑞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并在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当面向周恩来提出…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拒贿     
1931年间,上海、天津等地盛传国民党交通部长兼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有重大贪污行为。邹韬备得知此事,派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王在经办交通部一项公共建筑时同时请包工者为自己营造豪华住宅,而住宅付款仅仅是花费的很小一部份并拍下王新建豪华住宅照片,拟在即将出版的《生活》(邹韬奋主编)上刊出调查结果和照片。王闻讯,立即派了两个人携带10万巨款来找韬奋。称:“王部长最近拨下巨款,对上海各大小报馆都有补助,因为《生活》是部长最喜好的刊物,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杰出的爱国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一生多难却奋斗不息,经历过1次入狱,3次流亡,其中2次流亡香港。他一生创办过六刊一报,其中《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出版。贫民窟里办报刊韬奋因宣传抗日。身处逆境,但他不改初衷,以笔代剑,与敌斗争不止。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顺应时代要求.反映群众呼声,积极宣传抗战,在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行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数字3O万份。同时,他还当选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执行委员。因此…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