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层次和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坚定、思想  相似文献   

2.
廉者三境界     
明代思想家薛宣在《薛文清公从政录》一文中指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并进一步指出:“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捐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薛宣对廉者的这一分类和评价,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廉政箴言     
《先锋队》2014,(5):51-51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东汉·马融《忠经》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  相似文献   

4.
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陈鲁民古人把面对金钱美色不受诱惑的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这个分类颇有些见地,就是今天也不过时。先说"不妄取者",他们道理看得明白而不胡乱获取,也就是说真正树立了...  相似文献   

5.
正明代薛瑄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他在《从政录》中将官员的廉洁分为三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尚名节而不苟取,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大意是:明白事理,就不会任意获取礼物;珍惜名誉,就不会随意获取钱物;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轻易获取财物。以史为鉴,为官从政者可得到"理明、尚节、知戒"的启示。理明"不妄取",修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之境界。理明,  相似文献   

6.
许海 《前线》2014,(10):119-119
近期,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规划的“反腐路线图”逐渐明晰,“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令人振奋:首先是严厉打击,让腐败分子“不敢”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笼子”,让腐败分子“不能”腐;最后是巩固思想信仰,实现人的现代化,让人“不想”腐。 如此“剑”与“书”结合,符合了反腐倡廉的一般规律,对根治腐败问题大有裨益。古人在总结有关经验时,已经看到,廉洁其实有三重境界。明代《从政录》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在这其中,“不敢取”为下,“不苟取”为中,“不妄取”为上。正与“不敢”、“不能”、“不想”的路线图对应。  相似文献   

7.
古人把面对金钱美色不受诱惑的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这个分类颇有些见地,就是今天也不过时。先说“不妄取者”,他们道理看得明白而不胡乱获取,也就是说真正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世界观上解决了问题。因而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厌恶并进行毫不犹豫的抵制,孔繁森、李润五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人格。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道德人格是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着层次性的区别。《薛文清公从政名言》中有一段话可供参考:“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木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  相似文献   

9.
从“不敢贪”到“不愿贪”──兼论自律秦宗仓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廉洁自律的动因也有差异。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见理明而后行,是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指导下的自律,因而是高度自觉的行为。保名节的自律,目的是洁身自好,虽然有效,但起点不高,难以持久。...  相似文献   

10.
网闻摘录     
正为政当自清廉始廉与政,二者从来密不可分。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说过,"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将保持清廉看作是为官首要的事。要想练就清廉之功,表面上看,是要拒绝身外的各种诱惑。实则不然,最重要的还是筑牢心内的堤坝。明代思想家薛在《从政录》中提出,廉洁之士的"三不取"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  相似文献   

11.
清代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的开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相似文献   

12.
庙堂与和尚     
《史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子产多谋善断、明察秋毫,民因其才而不能欺;西门豹执法严明,刚直不阿,民畏其威而不敢欺;子贱任鲁国单父宰时,注重德化,“臣民感其义而不忍欺”。古  相似文献   

13.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怕”是难免的。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权高位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官有所畏”古已有之。古语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也有一句警世名言:“做人要记住一个字———怕”;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  相似文献   

14.
杨治安 《共产党人》2004,(21):52-53
“畏惧”就是为官者都要有一种权力在手、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菜根谭》里说得明白:“白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邓小平同志说过,共产党人要“三怕”,“一怕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讲,“无私者无畏”,“心底无私天地宽”。这话是说只要无私,就可以心地坦然地面对各种威胁和利诱,可以挺直腰板,顶着各种邪恶,为正义而斗争。可是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想,无私者真的就“无畏”了吗?尤其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无私就真的可以无所畏惧了吗?不然。无私的共产党人最起码还应该有“四畏”。一是“畏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为公”,即使是“无私”,即使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好事”,也同样不能违法,尤其是在法律意识强、依法办事氛围浓的环境中,法律就更加“可畏”。因为你要是违法,那是谁也不敢偏袒你,而且谁也…  相似文献   

16.
惠源 《党课》2013,(24):69-7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意在闻古今、见事类、知然否;所谓“薄发”意在博返约、出精髓、知见的。古语有云:“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官者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切实承担起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纽带的责任,发挥领导潜能、彰显领导风范,就必须“强身健体”苦练内功、厚积薄发舒展“魅力”,唯如此才能达到修身立命、治国安邦,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徐文秀 《当代党员》2022,(19):47-48
<正>人得明底线、知边界、懂敬畏。有言道,“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古往今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随着严的主基调持续加力,随着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三位一体持续推进,如今很多人已经变得谨言慎行了,知道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开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起来。这是好事,“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显然不行。然而,有敬畏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懂得该敬畏什么?  相似文献   

18.
廉政名言     
至廉而威。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今译〕真正廉洁,方有权威可言。   或问“何以治国 ?”曰:“立政。”曰:“何以立政 ?”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汉 杨雄《杨子法言·先知篇》   〔今译〕有人问,“怎么样才能治理国家 ?”回答说:“建立各种政治制度。”又问“怎样建立政治制度呢 ?”回答说:“建立政治制度的根本在于执政者本身的表现,如果自己树立的榜样良好,那就是良好政治的开始。”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明 曹端《…  相似文献   

19.
论品德境界     
品德境界分为三类四种:恶德境界、无德境界和美德境界:美德他律境界与美德自律境界。恶德境界是坏人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恒久说来,是不遵守道德的:他违背道德干坏事——纯粹害人、损人利己和单纯害己——必定是恒久的;而遵守道德干好事——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则只能是偶尔的。无德境界是品德的中立境界,是无恶德亦无美德的境界,主要是儿童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交错地遵守道德和不遵守道德。美德境界是好人的品德境界,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必定恒久遵守而只能偶尔违背道德:处于美德他律境界者大多数的行为必定遵守道德;而处于美德自律境界者的行为则近乎百分之百地遵守道德。不论处于恶德境界,还是处于无德境界,道德都不会真正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只有处于美德境界,特别是美德自律境界,道德才能真正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0.
“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就有“贪婪无厌”之说;屈原在《离骚》中也慨叹“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可见,贪婪者自古有之。贪婪,不只局限于对金钱美食的欲望,对权力的渴求同样可以唤醒内心深处贪婪的本性。贪财的人不因得到财富而满足,恋官的人也不因得到禄位而遂愿。德国有句格言“贪婪是恶德之母。”弗罗希说得好:“贪婪的人必定会葬身在用自己毕生索取的金钱而垒起的坟墓中。”萨迪也说过:“贪婪的人,为了追逐金钱而在世界各地疲于奔命,殊不知,死神也紧紧跟在他的背后。”贪婪缘于贪心。巴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