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统计表明,无论对于是环境污染还是资源耗竭,消费均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生态文明,仅仅依靠生产领域的变革是不够的,消费领域必须作相应变革。应当使生态消费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努力减少一次性消费等消费行为;应当以适度消费支撑生态文明,抑制消费主义漫延,并大力增加精神消费;应当以分享消费推动生态文明,反对独占性消费和闲置性消费。  相似文献   

2.
严婷 《当代党员》2009,(3):17-18
打造消费天堂,培育消费热点是前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消费是一条河,那源头就是一个个能够吸引消费者掏腰包的产品、项目、点子……特别是最能激发消费者欲望的消费热点。重庆要致力于打造消费型城市,培育消费热点是前提。既要巩固传统消费热点,又要培育新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热点,引进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创新他们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3.
继去年的“明明白白消费”年之后,中国消费者协会把今年的消费主题定为“绿色消费”。这是广大消费者的一件大喜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名称,而且将消费者的消费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带入一个全新的消费境界,意义重大。在此,笔者就绿色消费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何为绿色消费对于绿色消费的内涵,国内外有许多界定,其本身的内容也非常宽泛。国内的一些专家认为,作为环境问题的改变者,每个人应该做到5“R”(每个要素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  相似文献   

4.
赵明辉 《发展论坛》2002,(12):46-47
2001年,我国经济在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亮点,起决定性作用的是2001年我国内需出现了较强的增长势头,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2002年,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加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因为与供给的力量相比,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拉动作用更大的是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将在提高消费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消费领域,提升消费空间,这是21世纪初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一、消费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及其…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丰裕的商品为消费异化奠定了物质前提。消费主义蒙蔽人的消费理性,蛊惑欲求消费,成为消费异化的思想根源。劳动还没有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劳动异化普遍存在。为了弥补在异化劳动中的苦闷和压抑。人们试图在异化消费中获得虚假补偿,劳动异化是消费异化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6.
消费方式的变革与和谐消费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容提要】会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消费领域的这些不和谐因素的解决,需要正确的消费伦理。创新消费道德观念、优化消费结构、建设和谐的消费环境是构建和谐消费伦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孙天波 《发展论坛》2002,(12):57-5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吃好、穿好、住好,而且要求吃得合理、穿得健康、住得舒服,这已形成人们消费的主流。但要实现科学的消费,使消费者在满足自己最大需求的基础上,注意尽可能减少消费过程对社会带来的危害,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一、科学消费的涵义及其内在规定性科学消费的内涵是什么?有的认为是以科学的方法消费消费品及劳务,强调的是消费方式的科学性;有的认为是消费科技含量高的消费品及劳务,强调的是消费对象应该科学。我们认为,科学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消费分层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消费分层本质上是消费资源和消费机会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分配及分配方式的差异,它既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和体现,也是社会分层的具体标示性指标。“消费过度分层”、消费差距过大、消费资源分配不均、消费机会不均等问题,是我国消费分层面临的主要问题。消费正义的重建既要注重消费价值观的引导,更要注重消费制度、消费政策与消费公平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扩大内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重点,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两型社会下的消费模式的概念界定和内容要求的研究把消费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两型社会消费是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既和其它消费模式有联系,又从多方面区别于这些概念。按消费顺序可以将两型社会消费分为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三个阶段,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对每个阶段的消费行为提出要求和制约,旨在更好地指导消费活动,使之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2,(9):28-29
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一切都凭证供应。那时,消费是受到节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另两个动力是投资和出口。投资,主要是创造明天的消费;出口,是让外国人消费。所以,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增长。没有消费,生产就得停顿,工人就会失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消费经济。然而,在满足和扩大消费的时候,思路得放开一些,不仅看到了有形消费。还要关注无形消费。  相似文献   

11.
2010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要处理好外需与内需、投资与消费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绿色消费是一种符合生态伦理的现代消费方式,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哲学基础。绿色消费凸显了生态伦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生态伦理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统一的重要内容。倡导绿色消费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3.
消费模式的演替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明的表征主要有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模式,分析消费模式更替的特点,探讨绿色消费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消费——来自消费性质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性质集中表现在其自然性、经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相应地,它对应的消费形态也分为自然型消费形态、经济型消费形态、文化型消费形态和社会型消费形态及其最高形态--和谐型消费形态.从我国消费形态的发展可以看出和谐消费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和谐消费观,重新审视消费领域中的消费需求问题、小康消费问题、消费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内蒙古亦是如此。长期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过低的消费水平并存,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内蒙古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消费知识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知识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引起了消费文化内部结构的变化,在消费知识化及其共享性、参与性和增殖性推动下,消费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与多元化并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如今被认为是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一人,这与他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本文针对詹姆逊关于消费社会的观点,重点分析他关于消费社会观点的理论起源,和他本人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消费社会的论述,以及他如何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消费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打造消费天堂,营造消费环境是保障。所谓“消费环境”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赖以存在的环境集合,包括基础设施、自然空间、服务意识、文明素质、诚信体系、安全保障、维权通道等相关构件。与打造消费天堂的要求相比,重庆的这些构件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堵塞了环境通道,制约了市民的消费欲望。因此,要打造消费天堂,必须疏通这些障碍物,构建和谐消费、快乐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刘能 《新视野》2023,(5):74-82
伴随着新一代青年消费者逐渐登上中国社会消费决策和消费执行的主舞台,在某些产品品类中,出现了国潮消费的现象,也即青年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市场支持极大改变了市场份额的分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在常规品牌选择的微观解释之外,多重结构性变迁趋势的聚合、消费社会化的真实体验,以及不稳定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政治消费主义立场,是解释国潮消费现象之兴起的三大线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消费,已经越来越脱离开纯粹经济效用的理性范畴,而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关于认同忠诚、符号重构和文化选择的社会建构领域。  相似文献   

20.
新新人群的消费特征及对家庭消费的代际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新人群作为一个极具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即将成为或已部分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本研究基于952份消费特征问卷的分析及访谈,发现新新人群的消费行为具有偏爱超前消费、看淡还款压力等特征,这是追逐享受型消费、追求独特性消费等心理特征的表现。结合新新人群对家庭消费的代际影响,本文认为要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必须坚持短期补贴与长期引导相结合、合理消费和适度储蓄相结合、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相结合、辩证视角分析行为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短期直补、大宗商品“捆绑式”消费信贷、创新“小额无抵押无担保消费信贷”模式、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