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的民族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应激型"的特点、理论建构的模糊和发展前景的多向性、运动形式的非组织性等也对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析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主要以互联网作为言论平台,自发表达爱国热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一定的自发性以及一定的非理性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特点。网络民族主义主要以民族团结和舆论导向问题为切合点,对国家安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中国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培养理性的传播者、接受者队伍,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采取灵活政策正确组织引导等,使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刍议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民族主义,虽然自甲午海战以来,在中国追求民族解放的不同阶段追求的目标不同,但受其所处时代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其主流思想均以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为主体,以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基本诉求,以保家爱国为宗旨。未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变迁,努力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并抵制民族分裂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使其逐渐由应激、被动型民族主义走向自发、主动型民族主义,由情绪化、非理性转向温和、务实理性并融合自由主义思想合理成份,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国家认同遭遇到冲击和挑战。政治符号建构对于强化国家认同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符号建构,其模式主要是政权国家主导和民族主义主流,这一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强化国家认同的政治符号建构应在合理运用政权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利益命运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网络民族主义的勃兴,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紧密关联的。它借助网络技术,通过言语行为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它不但以崭新形态备受关注,而且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且已经非自觉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尤其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使爱国主义具有了新的内涵,同时又对民族国家的建立和认同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爱国主义呈现出在组织结构上去精英化、运作模式上网上网下联动、情感表达上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表现形式上日趋娱乐化等新的特征和趋向。这些新特征、新趋向对引导网络爱国主义提出新要求。需要把加强教育、提高网民素质与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相结合,既要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又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引导网络爱国主义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是当今国际政治研究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并提出“民族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从国际秩序变迁的视角简要梳理了 2 0世纪国际秩序变迁中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从理论上探讨了国际秩序变迁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论述了 2 0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对国际新秩序构建的影响 ,指出了广大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在新旧国际秩序交替之际应做出的有利于国际新秩序构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自由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中国加速崛起与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持续高涨,国外舆论出于各种目的炒作"中国民族主义"。对此,应统筹内外,对内把握"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趋利避害,对外界热炒冷静观察、妥善应对,积极塑造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更好地维护中国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网络公益组织的出现和社会动员能力反映了未来社会组织的运作趋势。现阶段网络公益组织存在的生存合法化问题、社会公信力、线上线下断裂等现象,既表明网络公益组织有待改进与完善,也间接表明其建构性的方向。克服这些困境的现实选项主要有法制路径、政策路径、合作路径等。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革命更加凸显了公民参与的时代价值,同时也给公民参与带来了许多困境。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中公民参与的尴尬局面,寻求摆脱这些困境的路径选择,对于引导中国公民理性地进行参与活动,促进中国公民参与的有序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诞生并发展以来,网络民族主义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目前存在将网络民族主义等同于狭隘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传统民族主义在网络中的表现,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时代背景下脱胎于旧有民族主义的全新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与民族主义的有机融合等观点。目前网络民族主义正逐步趋于理性化,它依托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对传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想进行有机整合,并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下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制度是人们对理想大学发展模式的一种制度设计。大学在其建构组织和规范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行政文化与学术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公益文化与非公益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应然文化与实然文化、集权文化与分权文化等的矛盾冲突,不时困扰着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进程和质量。理性应对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的文化冲突,走出大学制度的文化困境,是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思潮的全球兴起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演变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遭遇的重大时代背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其产生伊始承担着爱国主义的功能,但在之后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激进的理论缺陷,对其在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必须辨证审视。  相似文献   

17.
可以把伴随西欧民族国家初创及其历史建构而出现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称之为“原生形态民族国家建构模式”.该模式得以形成的基本线索主要是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与发展,封建国王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统一民族语言的形成及其在国内的普及,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兴起.可以把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存在是其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其根本动力;启蒙运动及其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是其思想武器;宗教改革运动则对其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原生形态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民族国家建构的经典范式,而随后到来的民族国家全球扩展进程也使这一模式获得了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思潮的全球兴起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演变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遭遇的重大时代背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其产生伊始承担着爱国主义的功能,但在之后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激进的理论缺陷,对其在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必须辨证审视.  相似文献   

19.
网络公共领域,就是具有独立、理性评论能力的网民以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政治事务)为讨论内容,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形成的一种公共领域。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主要有匿名狂欢、数字鸿沟、言论管控等三个困境。  相似文献   

20.
网络理性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网络治理的状况。对网络理性的既有解释性研究主要从网络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视角展开,虽然视角多元,但难以解释网络理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分布差异性问题。对此,本文在认识论层次指出网络话语的真实生产场域是具体网络平台,在方法论层次提出了一个基于平台结构维度的分析框架,按照功能类别将平台结构区位为平台性质、准入规则、信息供给算法、话语表达和交流、后台监管方式等五个维度。通过对新浪微博和知乎的案例比较,发现上述维度在塑造理性/非理性的话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野出不同的平台文化。平台结构视角不仅能有效解释网络理性的分布问题,同时也为网络治理提出了基于技术导向的新思路,是对网络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