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治理.治理的基础品性是主体多元且平等;国家可以是“大国家”即拥有语言、文化、种族、历史、领土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制度性权力运作的共同体,也可以是“小国家”即作为民众所在场景中与市场和社会并列的系统;现代化就是向“现代”的发展演化.国家治理,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从而有“大国家”的国家治理和“小国家”的国家治理并涉及相应层面.在国家层面,治理与现代化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应该注重本土导向,即将国家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中国化,同时,对国家建设的中国实践进行规范化.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角色特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均需内化治理理念.各方只有更好地自助和自我增能,才可以互动共进,共致目标.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7,(6)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作为一个实践问题发轫于晚年马克思和第二国际对资本主义的外围空间(非西方的、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关注上。从空间化视角阐扬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有利于开拓与深化当前的"中国道路"问题研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就是一个空间重构创新的过程,即从地域性的不平衡发展到全球性的新文明空间;中国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新发展空间构建创设了新的历史机遇,而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了新的、可能的文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研究和提升国家治理,需要回答和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谁来治理,即治理主体问题;二是治理什么,即治理内容问题;三是如何治理,即治理方式方法途径问题。这三个问题,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其中治理主体问题居于核心位置。国家治理属于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有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不断发育,多元主体出现,需要有不同于过去的国家治理体系与之相适应。一般认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  相似文献   

4.
胡承槐 《前线》2016,(2):27-29
正科学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有两个大的互为观照、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视度,一是从概念的本性即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国家形态发展一般规律出发界定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的本质涵义,二是从实践的角度即从我们党和人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任务、奋斗目标出发去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命题。  相似文献   

5.
正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哲学,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两条根本原则。一、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首先,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从根本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⑴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应用、鲜活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石,它不但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话语形态,其本质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思想观念的集中展现,必然会受到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的影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中华文化特质的深度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话语体现出对儒家生态自然观、释家生态伦理观、道家生态实践观的话语命题的继承与发展,并结合实际情境弥合了传统生态思想与中国发展现状的时空间距,开辟出独立于西方知识体系之外的独特思想疆域,在全球生态治理的思想图谱中展现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7.
殖民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 说起殖民文化,我们自然会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著名论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276、277页)这种“从属”关系,就是殖民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一 )“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或“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 ,即“法律的统治”。它是国家权力机关为维护国家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带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规章 ,用以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政治行为。依法治国是一种历史必然 ,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法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随着私有制在生产已有剩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社会结构由于社会的大分工而开始分裂为阶级 ,法是国家与法制在…  相似文献   

9.
正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时代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出发点。然而,这种世界观和历史观不会提供社会发展的现成答案。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即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后,各个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国家必须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不  相似文献   

10.
简言之,所谓历史主体性,就是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所应具有的性质。历史过程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只能是人。因此,肤浅的观点认为,主体性就是一般所谓人性。这种观点没有理解:人的历史主体性有其客观基础,即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和物质?..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报告十二个部分之一,单独列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突显了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性.同时报告还从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思路,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问题,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突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始从局部的现实反思走向总体上的理论超越,从基层实践开始走向顶层设计,从国内治理开始走向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就社会治理文明历史传承而言,西方法治文明大厦是建立在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基督教神学及其衍生的思想成果之上,并形塑出西方法治今天之样式。而华夏文明之"礼治"传统及其伦理哲学在历史上与西方具有不同的发展背景及文化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华夏治理文明呈现出重于"德"而轻于"法"的制度及文化表现。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华夏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法治文明的文化融合,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特别是认真汲取中国古代治理文明中重视"礼法合治"思想的有益成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身的治理和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从理论上分析,属于国家抵御风险机制建设的内部环境(加强国家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外部环境(加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和领导)的改善问题。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复合治理,创造优良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是增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减少和有效化解风险事故损失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这体现了党的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创新与发展能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其制度效能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当紧紧抓住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既要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联系,寻找逻辑契合点;又要在建立两者逻辑契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标准是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社会主体、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尺度。它是生产力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标准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又称生产时代)的决定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研究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16.
邵鹏  安启念 《求实》2012,(8):4-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阐明了人和自然之间是通过实践的中介实现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异化"劳动导致"自然的异化"等观点。其理论特质在于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剖析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兴起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并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涵盖了社会历史领域、经济政治领域、实践认识关系范围等诸多领域,科学地指出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价值观思想,主客观辩证法思想,深刻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诸多科学经典理论,让人们看清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逻辑规律,为正确学习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深叶才茂。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 ,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 ,必须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奠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科学理论。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9.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2024,(1):27-40+165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成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且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24次提到"治理"一词,诸如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等等。这一理念创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