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镇体系演变过程及趋势──辽宁省城镇体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多年来,辽宁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城镇分布特点不同,其原因是自然因素、行政因素和经济因素,辽宁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有历史继承性,存在一定的地带性和阶段性差异,今后,辽宁省应从编制相关区域规划、加快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与改革步伐、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等方面加快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CPPS软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和历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新疆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和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预测并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人口主要聚集在以二三产业为主、城镇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和石河子市等地区;其次分布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克拉玛依市和库尔勒市等地区;另外,还分布在水土资源比较丰富的伊犁、喀什、和田和阿克苏等地区。  相似文献   

3.
要清楚认识南昌市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口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产业分布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推动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闵君 《湘潮》2007,(11)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女性高学历人口占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口的比例偏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十分显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布不平衡,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5,(3):54-55
近日有报道说,"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中国农村现在正在出现很多"空心村",复旦大学教授陆铭在1月6日《东方早报》上撰文认为,换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人口的流出只是人们不断在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这恰恰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美国的人口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大约80%的人仅仅集中在大约4%的国土面积上。似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朱宇和林李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东南沿海苏州、温州、泉州与东莞四地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迁决策的多元分化以及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展开分析。文章有如下发现:其一,与不少学者和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愿望强烈"的"刻板印象"不同,在流入地城市定居并非是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选择;其二,户籍制度本身并不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苏州、温州、泉州与东莞四地定居意愿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三,基于流迁模式多元化的事实,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分化出"定居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型"新生代农民工与"循环型"新生代农民工三个亚群体;其四,"短工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低的重要原因;其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与其流迁意愿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九个地州市人口分布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为主要资料,应用文献方法,对贵州省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并且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其原因,对深入揭示贵州九个地州市人口分布的特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截至2021年5月,辽宁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096.4万人,占总人口的25.72%。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741.7万人,占总人口的17.42%,辽宁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数量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有多方面的需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建议加快辽宁养老服务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欧阳慧 《先锋》2016,(12):25-28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不仅有利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从日前在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保持在2亿人以上,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关注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辽宁省人口普查数据发现,2000-2010年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最显著变化是商业服务人员比重大幅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比重大幅下降。本文初步探讨了理解人口职业结构变化的两个视角,希望有助于从人口职业结构的角度来审视2000年以来的辽宁省整体社会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当前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等人口因素影响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节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我国人口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人才需要;加快居民城镇化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市场空间;加快发展银发产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教育厅联合课题组在2005年发布报告预测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从2010年开始将呈上升趋势,然而基于2010年辽宁省人口普查资料,本文重新对2010-2020年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进行了预测,得到了相反的结论,2011-2016年将缓慢下降,2017-2020年下降速度将加快,同时省内城市间的差异及城市内部的城乡差异也值得关注。本文希望对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的预测及探讨能够为辽宁省经济和教育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93年,辽宁经济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缠绕辽宁40多年的经济旧格局,已经被打破,多元化所有制成份的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许多经济界人士评价这一现象时,欣喜地将其称为:辽宁没“大”没“小”了。 作为我国老牌重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省,人口分布基本是城乡各占一半,城市人口比重大,在全国省份中堪称“之最”。五六十年代,按国家经济布局,形成了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本溪等一批驰名中外的工业城市,使辽宁省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内长期称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兵团完成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途径。对比"六普"与"五普"数据,发现兵团人口分布存在"北多南少"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各师人口变动差异很大;城市人口规模小、发展慢,人口集聚能力弱;团场仍然是集聚人口的主要载体,但是团场的人口规模分布较分散,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外界眼中,他传承父辈基业,有着令人羡慕的起点和平台,是“企二代”;在业界眼中,他拥有高学历及海归背景,兼具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专业能力,在企业创新方面有天然优势,是“新生代”。“很多人认为我是‘企二代’‘富二代’,其实我是‘拼二代’‘创二代’。”山东利蒙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恩昊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他说,在父辈的基业上,干得好是应该的,干不好则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基层思想宣传工作者,要具备看、听、写三项基本功,掌握基层情况,了解群众的思想,真正反映群众意愿,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基层思想宣传工作者.一、注重基层盲区,扩大宣传覆盖面当前,社区宣传思想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宣传覆盖没能有效延伸到一些领域和群体.其主要原因:一是人口流动.社区人口结构较为多元化,外来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出现象比较常见.虽然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多喜收看娱乐性节目,新闻类、普法类节目少有人问津,群众接触到的宣传方式较单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山东省108个县市城市化质量特征与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山东省县域城市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两极分化严重;城市化质量与人口城市化率存在较高相关性但不绝对;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系统间协调度不足,区域间差异显著;空间上呈"块"状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东高西低、低中有高;空间关联性较高,"片"状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9.
辽宁人口数量7年后将达顶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辽宁省年出生人口达25.4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01‰和1.09‰,全省人口约达到4223万人。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构建线性滞后分布回归模型,对2005-2014年衡量辽宁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状况的20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发现:虽然辽宁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都在上升,但是两者的融合水平却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辽宁省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更大,科研投入是促进辽宁省两化融合的重要因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为辽宁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