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主要是围绕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展开的。其一是两国不断寻求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并通过谈判和交往逐步累积共识;其二是双方同时在全球、地区和双边等三个层次展开战略博弈。1989年5月中苏峰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这两个过程演变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能够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这一事实表明,两国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是战略博弈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  相似文献   

2.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宣布隔绝了四分之一世纪的两个大国正式开始了关系正常化。 那段震撼世界的历史距今已去五分之一世纪,每当人们谈论起来,还津津乐道。特别是谈到谁是此次友谊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4月以来,印巴两国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双方在不长的时间里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印巴边界紧张局势也由于双方主动撤军而得到缓解。10月22日,印度提出了关于促进印巴关系正常化的12点和平建议。2004年元旦当天,印巴正式恢复已中断两年之久的航空联系,两国同时互换了各自的核设施名单。1月4日,两年多来印巴两国领导人首次举行正式会谈。那么,积怨甚深的印巴关系骤然升温的深刻背景是什么?这个长期困扰南亚次大陆的难解之结将走向何方?一、印巴矛盾:历史的遗产在南亚次大陆中,印巴关系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作为该地区的两个大国,印巴关系…  相似文献   

4.
1977年初,美国总统卡特执行国务卿万斯的"苏中等距离"政策,不仅未能使美国从中苏双方获取战略利益,反而造成了苏联扩张主义的加剧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以下简称正常化)在其任内的首次推延。苏联的战略威胁、万斯访苏的失败及第二阶段战略武器谈判的止步不前,为中美接近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保持正常化势头,美方决定派遣万斯访华来试探中国的建交态度与底线。但在《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初步达成与亲台势力的反华鼓噪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卡特决定再次推延正常化,授权万斯对华提出"最大限度"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十年代我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基本政策,为八十年代我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奠定了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我国与苏联结盟,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政策,即“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实行反对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即所谓“两个拳头”打入政策。第三阶段,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执行联合美国遏制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外交战略,即“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在上述不同时期实行的这些外交战略,固然与当时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逐步认识和逐步否定的过程。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学习苏联,认识苏联模式;八十年代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突破和否定;直至九十年代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几个阶段,也是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7,(10):32-35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至1991年末苏联解体,42年间中国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两党、两国关系曾由友好变成敌对,1989年后逐渐恢复了国家正常关系.在双方关系恶化时期,"同志"称呼经受了"严重考验",但基本上是勉强维持了这一称呼.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中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之间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摘译自苏联和俄罗斯外交官B·H·魏列夏金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而写的一本回忆录《在旧中国与新中国──一位外交官的回忆》(1999年于莫斯科出版)。 魏列夏金自1946年9月进入苏联外交部以来,或长期在苏联驻华使领馆工作(三秘、参赞、总领事);或长期在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任副司长,专门负责中国事务。因此,他亲历了从1948年三月赴南京苏联驻华使馆就职到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的全过程,是中苏两国两党关系从友好──破裂──正常化的历史见证人。魏列夏金在回忆录中回顾了他亲历的中苏两国两党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讲述了苏中双方的观点与分歧,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二战结束后,在德意志领土上出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东德"和"西德",分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新中国于1949年10月27日同东德首先建立了外交关系,而西德因受制于美国,不承认新中国。1955年西德同苏联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政府曾发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求是》2004,(2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两国建交55周年。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际法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国际地位,也延续了苏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由此开始了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长达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将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悠久,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两国建交后,双方从结盟到对抗,从边界武装冲突到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国关系经历了各种考验,也有过沉痛的教训。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是出于双方战略利益的需要。其基础 ,是来自对现实主义的考虑。中国的改革奠定了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双方对共同利益的认定 ,是建立两国健康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苏联重兵压境(1969~1972年).这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二、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1973~1976年).中国提出了"一条线"联合抗苏战略构想.但美国继续搞对苏缓和,阻碍了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三、把握战略契机(1977~1979年).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快建交谈判步伐,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苏两国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从兵戎相见、邦交断绝走向正常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合作抗日的道路。苏联在当时"国联"所允许的方式下,在不影响其国防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援助中国抗战,谱写了战时中苏军事合作的篇章。但是,我们在评价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1971年的南亚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此次危机不仅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而且对中、美、苏等国的对外战略及大国关系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南亚问题与中美关系正常化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南亚问题不仅成为中美双方多次会谈的重要议题,而且中美关系的缓和也通过此次危机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正>受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与主要大国关系的影响,几十年来,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几乎每十年一个大调整的基本态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既反帝又反修"到70年代的"一条线"、80年代的"不结盟",再到90年代的"韬光养晦"和如今的"大国外交",无不是随形势而变化。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看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外交史,  相似文献   

16.
正新型国际关系,既包括新型大国关系,也包括新型大国—小国关系。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双方庄严宣告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打造小国"朋友圈"的努力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在中国"朋友圈"不断壮大的历史新时期,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未来"朋友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几次调整其对中对苏战略,形成了由"一压一和"到"双和"再到"和中抗苏"的变化轨迹。受其影响,中苏关系呈持续对抗状态但避免了大战,且两国在严峻的武力对峙态势下也酝酿、积蓄着改善关系的积极因素。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战略基点在于如何从中苏关系的现状中渔利,这就决定了美中关系的正常化在20世纪70年代迟迟得不到实现,既使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也仍是在低谷中徘徊。  相似文献   

18.
(十一)曲折建交——邓小平明确表示,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卡特盘算着:如何既同中国建交,又能“同台湾保持足够的联系”中美两国建交,走过了曲折的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承认了“一个中国” 的原则,并承担了最终从台湾撤军的义务,打算在第二届任期的头两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3年,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这是改善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为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进行了有效的工作,并为中美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打下了基础.正当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时候,双方国内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问题上,"一致论"和"突破论"提出了迥然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分别强调二者的相同、相异,双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苏联模式和苏联剧变的看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根本性质和基本制度、思想路线和主要经验、具体制度和体制模式等方面对苏联模式有重大突破和创新,但不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否定.我们应结合历史和现实条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振 《前线》2019,(11)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作出了"美国要跟中国建交"的战略预见。毛泽东指导中国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方法主要是两条:一是坚决斗争,以斗争求缓和;二是以我为主,等待时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毛泽东通过乒乓外交破局,推动了中美关系由对抗状态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