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聊博一笑     
《工友》2011,(3):62-62
恶性循环 儿子问:“爸爸,你小时候,你爸爸打过你吗?”爸爸说:“打过。”儿子又问:“那你爸爸小时候,他爸爸打过他吗?”  相似文献   

2.
另一种势利     
最近从同一份报纸看到两则消息,觉得其称呼很有意思。一则是写一个退休的官员的,该官员退位 之后潜心学画,终成大器,报纸称他为“赵老”;一则是写一个60 多岁的老农民的,这位老人40 年如一 日坚持栽树,绿化了好几座山头,报纸叫他“王老汉”。 对同样年龄的人使用不同敬辞的做法,在我们的媒体和口头语言中非常普遍。比如我们一般叫年高 的官员、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为“×老”,一旦人物的身份变成一般干部、教师、工人,即使年纪再大, 我们也只叫他“老×”,如果这个老人是修理地球的农民,那么我们一般的称呼则是“…  相似文献   

3.
民谣声声话养老 杨文老人的感慨:“这年头,有了儿子,咱就成了‘儿子’;有了孙子,咱就又变成了‘孙子’。”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一位朋友带着她2岁的儿子和一家两口子见面,女人相见就是话多,朋友连忙教儿子:“叫姨妈,叫姨妈。”儿子却不领情,伸手去抓“姨妈”脖子上的项链,朋友赶忙制止:“别抓,别抓,小心抓烂了你张大爹给你姨妈买的名贵项链!”这位“姨妈”一听“名贵”二字,仿佛被捅着了马蜂窝,立即以前所未见的流畅的表达历数老公的过失:“他?买哪样喽?他那根皮带还是我给他买的,他一样也不会买嘎!”我的天哪,她一辈子难道连一句玩笑也不会开吗?那颗看似聪明的脑袋难道就没有一点随机应变的能力吗?随便编个什么理由都能应付啊,甚至,沉默,或者微笑,都是给自己男人最好的面子。你猜猜“张大爹”怎么着?  相似文献   

5.
朱瑾洁 《农村青年》2013,(10):50-50
夜深了,王老汉毫无睡意,心里想想这儿想想那儿,满是说不出的味。他开了电灯,起身下床在屋里来来回回走动着,走动一会儿,他凝神看着墙上老伴的遗照,慢声慢语地小声说:“孩他娘,明天我和咱孩儿都要去敬老院生活了。说心里话,我真不想离开咱这个家!可我这一个岁数,已经小八十了,咱孩儿也五十岁了。他要是不傻,咱一家子也是子孙满堂,早享清福了。你走的时候牵挂我也牵挂咱孩儿,现在跟你说一声,你不用再多操心了。赶明儿啊,我和孩儿就跳出苦海喽!俺爷俩都进敬老院,政府说了啥都管。不用种地,管吃管住管治病,还能看电视听戏,你就放心吧……”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10,(1):47-47
酒后箴言 老张在外打工多年,十分牵挂正在读书的儿子。有一天,儿子进城看他,他高兴地领儿子到饭馆吃饭。酒喝到一半,他突然想起儿子还不满18岁,如果喝醉了可不好,便正经八百地对儿子说:“儿啊,你瞅没瞅见饭馆门前有两盏灯?  相似文献   

7.
朱国勇 《农村青年》2011,(10):46-46
儿子陈国柱升任了县信访局局长,陈老汉心里非常高兴,这不,忙完了农活儿,和老伴寻思着半年多没见这小子了,想悄悄去看看,不打扰他工作见个面就回来,顺便买点日用品。可没想到,路上把写着儿子家地址和电话的纸条弄丢了。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2011,(8):58-60
“都日上三竿了你还睡?昨晚上网又上到半夜吧!”2008年5月8日早上,河北省迁安市沙河驿镇红庙子村妇女舒爱云见儿子李宗强还在睡大觉,气得一把掀起他的被子。不料想,儿子揉揉蒙咙的睡眼,嘟囔出一句:“上学没劲,我再也不去了!”说罢翻个身子又呼呼大睡。  相似文献   

9.
经典囧句     
余娟 《时代风采》2009,(5):32-32
1作弊未遂 父亲看完儿子考试的成绩单后说:“虽然你考了零分,但是至少有一点令我很欣慰,你没有作弊。” 儿子:“唉,我不是没有作弊,而是作弊未遂。”  相似文献   

10.
聊博一笑     
《工友》2012,(3):62-62
等下雪 儿子不肯用功读书,母亲就用古人好学的故事开导他。 母亲说:“古时有个叫孙康的人,家里很穷,没钱买油点灯,就借着雪映的光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你应向古人学习。”  相似文献   

11.
绿叶 《农村青年》2013,(5):21-24
八甸岳父意外在车站走失,他抛下生意,和妻子驾车行程三万公里,到处寻找亲人。旅途中,只要见到流浪老人,他都会收留,并千方百计帮老人寻找亲人。如今,岳父仍杏无音信,他却先后收留了98名流浪老人,帮助35人找到了家,因为生意暂停,并负债十多万元,他被人讥讽为“疯子”、“傻子”,而他不以为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天下流浪老人都活得有尊严——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9日,江苏省东海市空军地勤某部营房。八名年龄在20至24岁、胖瘦高矮以及肤色各有差异的士兵被集合在一起。接受一个异乎寻常的“审验”。只见一名来自四川的中年男子。来到一名河北籍士兵身边。指定他说“你就是我儿子!”这名四川男子。何以认了河北籍士兵为儿子?细说起来,这故事可就绵远深长了——  相似文献   

13.
朋友说起一件事,有一次他做生意亏了本,去找他父亲借钱,老人家不但把钱给了他,还一了一大桌菜,在饭桌上.老人不住地宽慰儿子.说生意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  相似文献   

14.
唐洪 《农村青年》2007,(3):15-17
事发2005年10月,官司打到2006年年中。至今,他依然沉浸在悲痛当中。 那天夜里,他的妻子和儿子蹊跷身亡。由于传言他在外面“包二奶”,警方将他定为“杀人疑凶”。从此,他经历了人生当中最为难熬的一段岁月。 2005年12月30日,他把一个谁都想象不到的“杀人真凶”告上法庭。2006年5月30日,他终于替自己洗清了“罪名”。讨回了公道。然而,妻子和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相似文献   

15.
编辑这组文章,是因为马上又到重阳节。近年来,人们“热过”的节日有不少,除了中国的,还有外国的;妇女有节,儿童有节,青年有节,甚至情人也有节。那么,老人呢? 每逢重阳节,广西柳州鸡喇村的干部就要给老人摆酒席、切蛋糕、送红包,村支书亲自主持,年轻人跑前忙后,使高龄的寿星们笑逐颜开。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没有老人艰苦创业,哪有我们富裕的今天?孝敬老人,天经地义!” 为了给公公治病,做媳妇的韦丽不惜当街下跪,感动了第11辆出租车的司机,也感动了行医40多年的大夫,说这样的事情“连亲生女儿都难以做到”。韦丽是怎么想的?“让老人快乐是我的最大幸福!”这是她的心愿。 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会从青年走向老年,谁都希望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今天你对老人好,明天你就会被自己的孩子所爱。“中华民族的美德不能丢!”百善孝为先,一个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对孤弱无助的阿公阿婆都不理的人,何谈其他? 这组文章,也许能让我们对老人多一些温情,多一些关照,多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伟玲 《农村青年》2006,(11):35-37
儿子考上高中了,他很高兴。可是,学费没有着落,他又很着急。 说来也怪,他曾经花掉十多万元救助走投无路的农民工,如今却无钱给儿子交学费。 早在2003年,他就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最具爱心人物”、深圳市首届“爱心大使”。现在,他依然怀揣爱心。靠开一辆四轮运货车挣钱.坚持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7.
崔立 《农村青年》2014,(9):49-49
李海梦12岁了,一直没有去过大城市。虽说父亲李光常年在上海打工,但他在老家上学,心里非常渴望能去上海,看看大城市的风景增长点见识。好不容易盼到暑假,海梦给父亲打电话,怯怯地说:“爸,我想去上海,就玩一星期好不好?”李光正在建筑工地上,机器轰鸣声很大,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心想:儿子上初中了,出来见见世面也好。就说:“那你来吧。”没想到父亲这么爽快就答应了,海梦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日夜梦想着的事终于圆梦了!他马上买了火车票,发信息说了乘坐的车次和时间,就奔上海而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月25日,一位老汉将一个“怪物”送到了浠水县清泉镇龚铺后,便准备撒手离开。这时,村民们发现这个“怪物”似曾相识,便将这位老人团团围住,要其将问题“交代”清楚,不然不放行,气氛一时非常紧张。最终,理智的村民们打了“110”,并通知了当地的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19.
聊博一笑     
《工友》2011,(1):62-62
曾经沧海父亲带着儿子在公园里散步。父亲对儿子说:“你知道吗,我们散步的这个地方,以前曾经是一片大海。”  相似文献   

20.
1月13日上午,谭启树给沙子幸福院的19位老人送去了一头103公斤的肥猪,向老人们拜了个早年,中午,他与老人们一起,按照土家族的规矩,摆下了3桌“刨汤宴”。这是继2008年3月28日和29日中央电视台千里迢迢来对他进行采访后,这个只有0.6米高的“男子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