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5,(5):123-123
说明:1.2003年11月7日.基里巴斯与台湾“建交”。同年11月29日.中国同基中止外交关系。2.1998年12月11日.中国与马绍尔群岛中止外交关系。3.本刊第4期刊登《哪些国家与台湾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后,湖北的胡毓琴等读者来信询问瑞鲁与台湾建立所谓“外交关系”的过程。本刊为此咨询了外交部.答复如下:1990年瑞鲁与台湾“建交”。2002年7月21日,瑞鲁与中国建交。与台湾“断交”。2005年5月14日,瑞鲁与台湾签署“复交公报”。5月27日,中国宣布中止与瑞鲁的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2.
香港“民建联”于3月中,举办了一个“‘一国两制’与中国统一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出“‘邦联制’的统一模式有可能为大多数的台湾人民接受”,我们对于这种说法表示怀疑。首先,我们应该明了什么是“邦联制”,“邦联制”  相似文献   

3.
张维为 《台声》2002,(8):10-10
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能否成功,说到底取决于大陆是否能够争取到台湾的民心。能够争取到的话,和平统一就成功;争取不到,和平统一则无望。现在台湾的主流民意是不“独”不统,求安定、求发展、求尊严。从国家和平统一的角度来看,这种主流民意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意味着“台独”基本教义派已被边缘化,它使具有“台独”理念的民进党不得不向中间路线靠拢,它也表明台湾大部分民众希望尽快实现“三通”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主流民意也说明,台湾民众支持两岸统一的动力仍然不足。虽然台湾现当局否认“一个中国”,令人不得不质疑其…  相似文献   

4.
台湾选举结束后,祖国大陆方面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恢复两会对话、改善两岸关系做出了不懈努力。5月20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受权发表声明指出,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诺不搞“两国论”、明确承诺坚持海协与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愿意授权海协与台湾授权的团体或人士接触对话,并表示欢迎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来访,就共同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和平统一进程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5.
姚同发 《黄埔》2007,(6):46-49
当前,台湾历史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在台湾还被视为“显学”,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台湾问题以及台湾的前途与历史有关,人们迫切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答案。这里,有两种人寻求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人搞“去中国化”,不断地制造“历史失忆”,意图砍断历史上的两岸关系,进而砍断现实的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台湾历史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在台湾还被视为“显学”,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台湾问题以及台湾的前途与历史有关,人们迫切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答案。这里,有两种人寻求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人搞“去中国化”,不断地制造“历史失忆”,意图砍断历史上的两岸关系,进而砍断现实的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7.
曹茂德 《台声》2002,(1):6-6
在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国台联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议期间,此间权威人士指出:“台湾的事情还要台湾人民自己来办”。“台湾的事情还要台湾人民自己来办”,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对台湾人民的爱护和尊重,完全符合台湾人民当家作主“出头天”的要求。这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要旨之一。“台湾的事情还要台湾人民自己来办”,表明统一之后的台湾,实行高度自治,台湾的事务尊重台湾人民自己做主。但是,这并不是允许台湾某些人所鼓吹的“公投”、“独立”。众所周知,台湾从来就是伟大祖国…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足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江总书记还重申解决台湾问题不能没有时间表,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再次显示出对台政治斗争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赵宇 《台声》2002,(12):22-23
今来以来,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台“实质关系”;台湾当局也全面推行依附美国政策,谋求实现“对美外交的重大突破”。美台关系趋向密切,令人关注。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会不会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呢?美台官方交流层级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布什政府上台后,放宽了台湾高层赴美访问、“过境”的限制,台湾当局也借机大搞“元首外交”,提升赴美“政府”官员的级别,加紧与美国国会和行政官员的接触。2001年陈水扁“过境”美国期间,美国在原有的“安全、舒适、方便”三原则外加上了“…  相似文献   

10.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从《国际法》中国家取得领土主权的主要方式、国际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公民投票”的法律界定等足以证明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客置疑,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  相似文献   

12.
胡必松 《台声》2002,(12):20-21
“喜欢乱讲话”,这是岛内许多媒体对李登辉的评价。李登辉的“乱讲话”,常常表里不一、自相矛盾,比如他在口口声声称“爱台湾”的同时,却总是提出一些“害台湾”的主张。之所以如此,其实是源于李登辉内心深处的“皇民意识”。了解李登辉的人都知道,虽然他常以“台湾之父”自我标榜,但念念不忘的却是自己“20岁之前是日本人”。在李登辉的思想意识中,被扭曲的“台湾意识”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浓厚的“皇民意识”才是实质。这种思想意识的二重性,正是李登辉胡言乱语的根源。最近李登辉抛出的所谓“脱古”等系列言论充分证明了这一…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0,(4):86-96
1988年4月1日,台湾恢复“中国小姐”选拔。 1960年4月,由《大华晚报》主办的台湾第一届“中国小姐”选美赛,面临无人报名的窘境,主办单位不得不四处找人参加。当时,有位北一女中的学生报名.校方还反对劝阻,在各方压力下女孩最后退出了选美。第一届“中国小姐”选拔,经过预赛复赛及决赛选拔后.台湾高雄的林静宜当选第一届“中国小姐”,第二名至第五名分别为:叶睦秋、汪丽玲、沈斐文及李秀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当局肆行“去中国化”的“本土化”政策,妄图从根本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超越族群、血缘、语言、文化的局限,迈向一个新的国家共同体”的目的。针对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我们必须从历史、法理和人文精神等角度来审视台湾本土化运动,以揭穿台湾当局“本土化”政策的欺骗性,从而阐明台湾本土化运动的真谛即为“愈是本土化就愈是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宜周 《台声》2002,(3):1-1
1月24日,在纪念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发表7周年座谈会上,钱其琛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明确表示“长期以来,台湾同胞为摆脱殖民统治、反抗专制压迫、实现当家作主愿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充分理解他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复杂心态,充分尊重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钱副总理的讲话受到海内外华人的热烈欢迎,在台湾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台湾舆论普遍认为钱副总理的讲话务实,充满了善意,切合台湾同胞的心声,将为两岸关系开启新的篇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走过了一段独特的路程。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6.
1931年1月,“台湾放送协会”在台湾总督府的许可下成立,标榜为“公益法人”,却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剥夺多数台湾人的广播收听权利,加之广告业务受阻,其经营状况不佳。在日方“精心”安排下,“台湾放送协会”加入日本主导的“东亚广播圈”,作为半官方机构垄断经营岛内广播业的同时,在1937年7月后极力谋求对中国大陆的播音与势力扩张,成为日本电波“南进政策”践行者。“台湾放送协会”一方面将针对中国大陆广播的政策由消极防范转为主动进攻,提高发射功率,建成对岛外播音的专台,播送所谓“兴亚之音”;另一方面派遣职员加入日军录音部队,协助日军建设华南广播网,推销日本制式收音机,将华南广播业纳入“台湾放送协会”系统,积极融入日本帝国主义的“东亚广播新秩序”。“台湾放送协会”作为日本侵华战争宣传机器的性质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7.
袁成亮 《长白学刊》2010,(6):115-118
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中共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提法经历了从“台湾回归祖国”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转变。事实上,台湾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就已经回归祖国。十三大以前,中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的不当提法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武装侵略与干涉是密切相关的。随着1978年美国对台湾“断交、废约、撤兵”以及中关建交的实现,中共也逐渐注意到“台湾回归祖国”提法不仅不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现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反对外国势力分离台湾的阴谋。中共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是中共依据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对台湾问题作出的精准表述。  相似文献   

18.
张敏 《台声》2002,(5):4-6
2002年3月26日—27日,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在深圳举办了两岸关系论坛,来自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及海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王在希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唐树备主任和深圳市宋海副市长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唐树备主任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表示: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我们愿意广泛听取和充分尊重广大台湾同胞的意见。我们希望同一切主张一个中国原则、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往,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  相似文献   

19.
邰言 《黄埔》2009,(3):4-7
台湾经济的出路何在?著名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刊文认为:“台湾是目前全球最‘衰’的一个经济体,受到金融海啸的打击最惨重,加强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合作是台湾经济的一条生路。”  相似文献   

20.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大陆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的“亲日”形象抵制东北易帜;易帜后张学良形象的捩转,是该报反对中国统一的表征;“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又以“暴虐将军”张学良粉饰日本侵华。由此观之,贬抑、诋毁甚至妖魔化中国,抬高、粉饰日本是《台湾日日新报》相关报道的核心目的,借以为殖民当局割裂两岸、同化台湾乃至战争动员等图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