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理论》2017,(7)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妇女总体生活质量不高,本文主要立足于吉林省,对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吉林省农村妇女生活质量的原因,积极寻求可行的对策,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引导她们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激励她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质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生活质量,以推动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维孝 《求知》2008,(6):32-33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所思所想所盼,是乡镇党委和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黄花店镇党委按照武清区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对全镇22个村街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普查摸底,并围绕区委确定的2010年近期发展目标建设标准与300余户群众进行了座谈,从而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2)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把握好软硬件之间的平衡,既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支撑,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1]。以往,我们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忽视了"人的新农村"建设。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一词,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偏向起到明确的规范作用[2]。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赫 《学理论》2009,(21):87-88
生态农村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吉林省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务院以环函〔1999〕436号文批准吉林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至今已有十年时间,系统回顾生态农村建设情况对吉林省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度发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0)
土地是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的研究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效、有序、持续的进行。以汉中市为例,分析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以期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和开发。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菁华 《求知》2012,(2):43-4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我国学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及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两亿四千万农户、八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高效地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农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对乡村农民参与的一种社会动员。发扬民主,让农民有效参与同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新农村建设是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和科学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自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潘艳敏  崔永军 《学理论》2009,(27):164-165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涌现出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他们经过城市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洗礼,积累了一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有:非农收入增加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提高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民主法制进程。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想.了解邓小平的探索历程,总结其探索的成果和经验,对于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网络治理通过重塑公共服务治理结构和优化公共服务治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绩效,从而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点。四川省合江县合江镇三江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网络治理重塑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和以信任、沟通、绩效评估为主的治理机制,提升了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绩效,这对我国其它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公共服务绩效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吕涛 《学理论》2009,(10):98-99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对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为贵州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补偿方式简单的问题。对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快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通过对以陕西为例的调研认为,当前西部农村基层干部总体情况是好的,他们对党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和党的农村政策高度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但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也存在着一些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解决,要着重加强各方面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机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小岗村发展轨迹的回顾,对比两次新农村建设的不同特征,总结凤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芳 《学理论》2013,(22):37-38
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关键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客观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地位,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给出了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提出了深入建设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休闲娱乐方式,吸引着村民参与其中,并逐渐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本调研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现状,并对今后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06,(6):41-42,44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和原则 1.根据中央阐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方针、思路和提出的战略部署、各项措施。同过去相比,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我国总体上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内涵的全面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字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是对新农村全景式的描述。全方位地规划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影响的全局性。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全局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做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大学生村官服务机制;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激励和考评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政治心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心理的透视,明确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效构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的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