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以研究人的意识、精神的自我运动与发展过程为理论旨趣.透过这一独特视角,黑格尔不仅指出启蒙作为精神运动诸阶段中的一环是精神自我异化与分裂的结果,而且从否定信仰、功利世界与绝对自由三个方面对启蒙展开了深刻的理性批判.黑格尔提供的这一独特视角和学术资源,对于我们今天再次解读和评判启蒙运动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秋穗 《求索》2010,(11):144-146
自黑格尔以来,现代性问题在争辩与交锋中,分野成几种不同的思想样式。首先,黑格尔的现代性论域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其次,黑格尔曾尝试建立"和解的理性"突破主体哲学的困境,但他最终的选择是"绝对精神"。再次,黑格尔左派和右派尽管采取的路径不尽相同,他们却从未想过抛弃启蒙理性,而尼采一派则以彻底地抛弃理性来克服理性。后结构主义思潮所具备的颠覆力量显然承继了尼采一派,但他们依然面临着相同的理论困境。最后,现代性交织着奠基与解基、自我确证与自我怀疑的争论,哈贝马斯重构了理性的坐标。  相似文献   

3.
苗贵山 《前沿》2009,(8):27-31
在古希腊,和谐社会理念是围绕着“国家如何组织,在国家事务中公民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的主题而展开的。黑格尔的政治哲学都直接承继了这一主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调和,强调国家是自由理性的实现,是主观意志与客观意志的统一,是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生的伦理整体。这对马克思致力于探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孙琳  周雨 《观察与思考》2023,(10):22-33
要追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生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就不能忽视马克思对不断自我放逐的现代性理性的批判与救赎。这个生成和批判的过程主要经历自我排斥、不回返运动、回归类本质的实践理性、置身性活动、可被精确计算的“交换”理性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黑格尔辩证理性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体现了历史性。唯物史观认为,只有通过历史性,才能体现历史与思想出场的辩证性和在场的资本现代性的暂时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出场史也就是一部黑格尔辩证理性批判史,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焱 《长江论坛》2009,(4):11-13,32
完善的和谐社会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自我内心的和谐。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遗憾的是,理论界显然对自我内心的和谐问题重视不够。庄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尤其在自我内心的和谐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刘伟 《求索》2010,(1):95-97
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观点,即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变革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它是“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历时视角考察,理性和主体性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论域,理性和主体性的互为援手实现了现代性从“前现代”的脱域,理性和主体性的共谋完成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理性对主体性的遮蔽揭橥了后现代性的自反话语。黑格尔哲学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的虚假和解,后现代主义从批判黑格尔出发,揭示了理性原则对主体性原则遮蔽的现代性困境。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在批判之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虚假和解的现实根源——资本的主体性,在建构之维以其实践原则实现了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币口解。  相似文献   

10.
在作为马克恩主义哲学主要来源之一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整个现实表现为一种完满的、生动的、必然的联系,而精神及精神的自由构成了这种联系的本质和核心。黑格尔同时认为,精神概念倘若不把人格作为自己的内涵,就只能是一种“无生命的、无色调的和站不住脚的普遍性”。①本文试图通过论述黑格尔关于人格与精神、绝对人格同个体人格、神性与人性等关系的理论,揭示精神与人格在黑格尔那里的分裂,并剖析黑格尔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