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正波 《求实》2012,(9):90-92
中央政府推出的以税费改革为标志的一系列惠农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负担,国家与农民关系呈现出缓和的趋势,政府在农村的合法性形象得以改善;但是,为数众多的农村陷入无治理状态,农村社会出现了新一轮的治理性危机。从治理主体、农民政治参与、共同体重构以及信仰危机四个维度去分析这轮治理危机,经过精兵简政式改制后的乡镇政权苦于财政枯竭及权力萎缩成了悬浮于农村社会之上的"维持会",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政治实践频繁遭遇家族势力、宗族势力、黑恶势力、精英贿选等潜在的威胁,农民的民主权利在部分地区得不到实现,农村健康的内生性组织缺乏,农民因此严重缺乏社会生活的组织平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推行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政治发展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当前正处于总体发展中的间歇期,表现出一种“静寂”状态。精英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分析现实政治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运用了精英缺乏、精英转移、精英碰撞以及精英局限等概念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现状进行解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海东地区村民自治水平明显提高,自治能力增强,但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归根到底是关于村级公共权力与支配村级集体资源的主导权问题,实质是传统的村级管理组织与民主选举的村民自治为重新划分公共权利而产生的权益冲突。目前。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农村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肖斌 《理论导报》2011,(7):25-26
治理理论认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不只是政府领域的管理,而应将它定位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农村非政府组织(RNGO)等社会各主体的作用。因此,要明确政府与RNGO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RNGO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各阶段的作用,以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解学芳  臧志彭 《唯实》2005,(3):19-22
村民自治是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它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村实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公共选择理论出发,探讨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个环节,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农村民主政治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面向农民需要的服务型乡镇治理模式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政府是服务于农村工作的。在当前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二元并存的情况下,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涉及观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为此,必须建立针对农民需要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着眼于建设有限政府,即由以往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尤其是农民需要的公共服务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在乡镇政府机构设置上要有利于为农民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并在法制上予以保障,同时强化和保障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央决定在农村推行村民自治,增强了基层民主,最大限度地吸纳了乡村精英参与村务管理。通过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支持,可以解决许多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平衡了行政权力与乡村自治之间的关系。现今在广大乡村地区,众多治理问题凸显,村民自治章程缺乏、村规民约零碎不全,都导致了乡村的治理无“据”可依。对乡村治理者没有明确的法制上的约束,若是治理者缺乏法治意识,治理就容易演变成个人意志的专断行为。除此之外,实行法治化治理,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改变往常不良行为模式,自然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力量。面对这些问题,可通过探索制度的建设及其运行,推动乡村治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求实》2021,(1):72-86
目前,部分地区的村民自治仍停留在精英治理的层面。村庄场域中的精英治理可以分为引领型精英治理、维持型精英治理、滞后型精英治理与异变型精英治理等四种类型,其中,前两种为常态精英治理,后两种为病态精英治理。不同类型的精英治理存在不同的困顿,集中表现在法治权威弱化、高质量人才缺失、群体隔阂、精英异化等方面。为此,可从健全选举制度、吸纳乡贤人才、规范精英行为、促进权威融合等方面对村庄精英治理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9.
任中平  敖翔 《探索》2012,(2):54-60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浪潮的蓬勃兴起,中国西部农村遭受到强烈的冲击: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各种农村资源流向城市,传统乡村文化趋于瓦解。与此同时,已经推行20多年的村民自治也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人口流动导致村民自治主体缺失,资源流失导致村民自治资源稀缺,文化衰落导致农村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在城市化浪潮中,西部农村基层民主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第一,推动村民自治由行政村自治向农村社区自治转型;第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第三,鼓励实践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村庄治理的新路子;第四,吸引农村精英回乡建设新农村,培育农村民间组织,增强留守村民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各种危机事件增多,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针对目前我国政府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能定位存在偏差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成为信息公开的主体,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者、协调者和善后者。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当前在推进村民自治的进程中还存在乡镇政府干部制约村民自治的正常进展、村委会干部的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和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与救济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完善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保障自治权不被异化,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真正实行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2.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常设的、执行事务性的机构,且事实上承担着农村的绝大部分工作,因而是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核心机构。它具有管理自治事务与处理委托事务的职能。在其对自治事务进行管理时,由于其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加之村委会本身是能够负担因实施行政职务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机构,因而我们可以确认其在管理自治事务时的行政主体地位。对此,我国立法应予以明确,以保障村民的权利救济,促进农村自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业委会作为业主自治的重要实践形式,其强烈的维权导向容易造成商品房小区的自治困境。维权业委会通过精英主导的寡头化运作实现了对全体业主的精英替代,实质上确立了少数精英业主在小区的主导性地位,本质上是以抽象维权诉诸个体私利,结果造成业委会角色失衡及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立。业委会作为业主授权形成的自组织,其功能面向不只是维权,而是将业主组织起来参与小区日常治理。维权和治理共同构成业主自治的完整内涵,这就要求业委会从功能定位和组织建设两个层面融入社区整体性治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启沟通对话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实现小区善治。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相对来说,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关注集中于自上而下的推行,忽视了因为村庄本身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不平衡性。本文讨论了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决定性影响,讨论了村庄规模、村庄社会关联、村庄精英等构成村民自治基础的因素,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差异的现实原因。认为在当前的村民自治研究乃至所有关于农村制度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制度文本和总体状况的描述,而应考察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不平衡乡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后果,同情地理解制度实践的现实,从而提高制度研究和农村研究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宁杭 《唯实》2012,(8):152-157
我国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以集体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不发达,缺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要想把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只有以集体为主的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给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提升村民对村民自治的关注度。如此,才有利于壮大农村民主建设的主体力量,改变当前农村干部处于强势地位、农民处于弱势群体的不对称状况,从而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上世纪中期形成于美国的公共艺术,以往的研究偏向实践层面,理论探讨十分缺乏,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这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对公共艺术内涵的梳理,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只是在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间实现一种完美的无缝对接.它不像精英艺术那样寻求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也不像大众艺术那样完全与日常生活没有分别.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张力,以社会文化为主要背景,填补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相对来说,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关注集中于自上而下的推行,忽视了因为村庄本身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不平衡性.本文讨论了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决定性影响,讨论了村庄规模、村庄社会关联、村庄精英等构成村民自治基础的因素,讨论了村民自治实践差异的现实原因.认为在当前的村民自治研究乃至所有关于农村制度的研究中,不能局限于制度文本和总体状况的描述,而应考察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不平衡乡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后果,同情地理解制度实践的现实,从而提高制度研究和农村研究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民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洪宝 《求实》2007,(11):85-87
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基层民主的广泛性、直接性、自治性与农村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在农村基层民主实践中,自治职能异化、民主权利弱化、民主参与非制度化、两委矛盾普遍化与农村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鉴于此,为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就要不断强化二者的正相关,弱化二者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但是居民自治面临着资源缺乏、参与不足等困境,而社区共治强调的是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社区单位、居民协商合作共同参与和维护社区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过程,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优势就在于其在保持社区自治活力的前提下,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到社区共同体的维护和发展中,以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化基层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包括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然而,在我国基层实践中,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和组织载体,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这极大限制了村民自治活力和健康发展。武义县后陈村在全国率先建立村务监督制度,为全国农村村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