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信心是人们基于现实认知的未来预期,包括个体事项信心与社会事项信心两个层面。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城市青年对未来五年的社会信心预期较高,但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其影响因素而言,城市青年"个体事项信心"的决定机制包括"阶层地位"、"社会资本"和"相对剥夺体验"三重因素。较高的阶层地位、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是获得较高"个体事项信心"的基础。但对于"社会事项信心"而言,客观阶层地位的效应不再显著,社会资本只具有一定提升作用,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才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5)
集体腐败以腐败主体的群体性、集团化为特征。梳理相关研究视角发现分析都将参与集体腐败中的个体假设为"理性人"。群体心理学认为当个体进入到群体中,个体逐渐成为"非理性"的代表。因此,借用此理论视角分析群体的氛围和个体的理性缺失对集体腐败产生的影响。个体之间的传染、失范、暗示等成了集体腐败中个体的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3.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一种仪式。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行为意向、个人特点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感受、评价和调控。初进入大学校园,从学习到生活很多问题等待去解决。如果没有健康稳定的自我意识系统为基础,他们的大学生活将无法顺利的进行下去,更甚者学生个体自身会出现心理的问题,导致无法完成大学的学业。  相似文献   

4.
社会支配倾向是个体对不同群体间关系平等性的一般偏好及期望优势群体支配劣势群体的程度,是预测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4290名初中生为被试,从家庭影响角度考察其社会支配倾向的成因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初中生社会支配倾向不存在年级差异,但男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者。母子依恋水平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的社会支配倾向,还可以通过减少初中生的相对外在生活目标来降低其社会支配倾向。  相似文献   

5.
相对剥夺指相对于参照群体,现实中人们缺乏某种渴望拥有的东西的状态。当个体将自己所属群体的现状或结果与某一外群体相比,感觉本群体处于一种弱势或不利的地位时即产生群体相对剥夺。本研究通过对都江堰市、绵竹市、什邡市三地309个灾民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分析探索灾民群体相对剥夺的心理及行为机制。研究发现,个体与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相关,双重剥夺下的灾民更倾向参与集群行为。对于城镇灾民,正当性和可行性作用于灾民对群体相对剥夺的感知,通过情感的中介影响集群行为;对于农村灾民,正当性、可行性、责任性和群体支持皆是群体相对剥夺认知成分的前因变量,群体认同对情感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充权"是2004年海外青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来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在青年社会工作中,"充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指个人成长中自我意识及自我信心的提升,最终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夫妻双方客观阶层地位对已婚女性和男性主观阶层认同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地位决定论适用于解释已婚男性的阶层认同,但并不适用解释已婚女性阶层认同的形成;多数已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出"妻凭夫贵、夫靠自己"的性别差异,女性阶层认同的从属依附心理不仅是传统性别意识的表现,更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已婚女性阶层认同借贷型较多,即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比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已婚男性阶层认同则独立型较多,即本人的客观阶层地位比配偶的客观阶层地位更重要。由此可见,我国性别平等意识的推进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王萧  马梦琦  金瑶 《学理论》2013,(24):92-93
"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我们能够用它来解释和研究一些群体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含事物,探讨社会事件的缘由、影响及应对措施。试从社会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就"小悦悦事件"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社会问题日益突显巳成为当前影响人民幸福的重大因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通过个体主观心理和社会客观存在共同影响人的体验感受,从而决定着幸福的实现程度。尽管理论“界对幸福指标仍未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但是在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中还是可以抽象出幸福的若干要素,作为实现幸福的逻辑基础。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感、生活满意度、权益公正感和法制保障感。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性环境衰退已经形成环境社会冲突的频发状况。一些问题的生成不能简单归于企业单纯逐利下的环境污染行为和地方政府囿于GDP数值增长的放任行为。除此之外,被消费伦理驾驭,缺乏生活意义的社会个体均可能是环境问题演化的"推手"。通过生态伦理的价值浸润和生态社会的空间规引建构社会个体的生活意义,摆脱消费伦理的束缚,从而有效塑造公民的环境友好行为,可以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儒道互补框架下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疏离.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将个体牢固地限制在家族的谱系之中,使之丧失掉自己的独立性,成为依附性的存在;因为个体必须依靠家族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在集体的优先性上出现了先小后大的阶差式倾向,并由此导致集体认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道家思想鼓励个体在精神上脱离儒家社会的等级束缚,从而加深了个体对集体的疏离与超越.构筑现代公民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批判与扬弃.  相似文献   

12.
集体主义的终极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必然生活在集体中。任何一种从集体中的出逃,都将不可避免地,也是实实在在地跌回集体之中。"集体意义"的追寻,是人类一种普适和普世的"形上"追求;集体主义,是人类价值追求中的一种永恒的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践履,不仅是人类先进个体的不懈追求,而且是新社会制度下的自觉型构。  相似文献   

13.
集体腐败的过程模型是美国学者解释集体腐败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注重集体腐败的过程特征研究,核心思想强调由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决策和行为过程造成当事人在不知情或者不知觉的情况下非理性涉入腐败。基于集体腐败的过程模型,公务员集体腐败过程主要包括集体腐败始发阶段、公务员顺从阶段、腐败行为的社会化和制度化阶段、公务员理性的腐败后果分析与行为选择阶段等四个阶段,分析公务员集体腐败过程参与,公务员参与集体腐败过程,除了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缺失、防腐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还归因于官僚制行政组织所固有的缺陷:从理性的无知、目标的替换、合法性秩序认同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劳动法》确立了"集体协商"的法律地位,试图将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与西方国家的"集体谈判"不同,中国的"集体协商"是在国家主导、党政合作、工会参与的集体协商模式中,工会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地位并构建起一套规范化的协商机制,对于避免集体协商的形式化,发挥工会的维权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一、集体协商中工会方的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乡镇选民角色意向结构的征询与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乡镇选民角色意向结构的征询与缕析张立荣基层社会的选举制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居于基础地位,现实地反映着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实现程度。而基层社会选举制度的建设状况和水平,则可通过对乡镇选民的选举知识、选举态度、选举行为倾向等...  相似文献   

16.
王进 《学理论》2011,(13):60-61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呈现出"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不仅如此,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也是广泛而久远地存在着。尽管它在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中产生的客观效果相同,但导致两种社会人的"集体无意识"的根源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发达工业社会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性质和方式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心理建设,就是通过对中共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以及在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的分析,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过程.研究党的心理建设,要注意研究中共的群体心理和包括领导人在内的个体心理,以及在这些心理支配下的行为;研究产生这些心理和行为的诸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加强党的心理建设,要在学习、教育、管理三个环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性事件——部分群众与行政当局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一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004年发生的重庆万州事件,可看作群体性事件的里程碑:原本普通的民事或治安纠纷,行政执法人员一介入处理,冲突矛头立刻转向行政当局,众多与诱发事件无关的旁观者卷入冲突;提出宽泛而模糊的政治诉求。这些新特征表明,群众普遍积蓄着不满情绪。在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这种社会不满情绪只能用相对剥夺来解释。相对剥夺指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满意是其反面,即与参照群体相比,个体对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的一种感知。相对剥夺一满意则整合了上述两个概念。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模拟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矛头转向,考察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实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招募大学在校男生60名。研究发现:相对剥夺的个体比相对满意的个体更有可能参与集群行为;群体相对剥夺一满意部分中介了个体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集群认同对相对剥夺一满意与集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岩  尹木子 《青年研究》2015,(3):11-19,94
基于对"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关我国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关注我国公众在环保组织参与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环境意识对公众环保组织参与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实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即污染驱动下的被动环保参与;二是公众对国家机构和民间组织没有太多信心,这反而促进了他们较强的政治行动倾向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环境维权"是当前我国公众环保参与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检验并构建青年网络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路径。研究发现:集体情绪、工具理性、身份认同和道德信念对网络集体行动影响显著,其中道德信念和身份认同起间接影响作用,集体情绪和工具理性起直接影响作用;工具理性和集体情绪是身份认同的完全中介变量,身份认同和集体情绪是道德信念的完全中介变量;集体情绪和工具理性是相互独立的影响路径,无相互增强效应;工具理性是激发网民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最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表明,道德信念是整合网络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网络效能是推动网民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