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年前,正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起人们激烈争论的时候,福建省仙游县盖尾公社莲井大队社员李金耀,大胆地承包了本大队的一千二百亩荒山,成了我国第一个林业承包大户。他除带领全家人上山劳动外,还请了当地的二十多个剩余劳力作帮手。这在当时是一  相似文献   

2.
在温州地区,叶文贵的名声颇大。 叶文贵今年三十六岁,苍南县金乡镇人,他和十几位城镇、农村青年,合股办压延薄膜厂。他是这个联合体的董事长。1984年底投产,到1985年末,产值达187万元,实际劳动生产率近3万元,利润17万元,提取折旧资金6万元,接近国内规定的3倍;资金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等都超过苍南县其他企业,引起人们的瞩目。但是,他的种种设想和做法,涉及经济学界正在探讨、争论的一些敏感问题。因此,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当地有些个体工业户也在埋怨他“光会露富,  相似文献   

3.
老李船长 《各界》2010,(5):37-42
桑弘羊的理财 桑弘羊(前153-前80),西汉洛阳(在今洛阳东北)人。他出身于洛阳一个富商家庭。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当地的风气是重财轻义,人们都想经商赚钱而不想当官。在这样浓厚的经商气氛熏陶下,桑弘羊从小就对商业经营之道产生了兴趣,特别对古代著名的商人白圭、子贡等十分推崇。但他没有继承父业去经商,十三岁便被选为侍中,进入长安宫廷,长期跟随在汉武帝左右。  相似文献   

4.
在澳门,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地产大亨——澳门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许健康,他的从10元钱起家到目前每月有2亿元营业额的传奇经历被人们广为传诵。少年郎中独闯澳门许健康原是福建省晋江市乡间的“赤脚医生”。他的父母都是农村医生。1952年9月,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耳濡目染了不少中草药知识,因此他高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为病人号脉开方,活跃于乡间。后来,他被大队保送到晋江市卫生学校进修。1980年10月,还有10多天就能从卫校毕业时,他听说当地公安部门放宽申请赴澳门定居手续,就放弃领取毕业证书,随大流办理了申请手续,很快就获得批准,来澳门定居。  相似文献   

5.
《瞭望》2010,(38)
<正> 在他的院子里,栽着从老家带来的花椒树,还有叫做"六叶尖"的烟草,他用废纸卷起一根,"还是这个好抽,劲大,又便宜" 两年前,邹永松和殷刘红结婚,成为复兴镇里的新闻。三峡移民娶上当地姑娘,这在当地是第一例。"开始我妈妈还担心我会跟他跑回巫山。"殷刘红对本刊记者说。  相似文献   

6.
陆璐 《侨园》2003,(6):30-33
近来,华人在海外的犯罪有增加的趋势,而且他们加害的对象都是当地的华人。华人在海外残害同胞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孔庆友成了鲁西南嘉祥县的名人。人们都称赞这个五十四岁的庄稼汉,倒不仅仅因为他是当地农民勤劳致富的典型,是有两台大汽车、一个车辆修理铺,几年来总收入达十余万元的“十万富翁”,更重要的是他那家富不忘报国的好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一件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时会引起不同的反响。一九八二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孔庆友领着十八岁的二儿子凡敬来到大队办公室报名应征。这消息轰动了左邻右舍,附近村庄。有人在议论:“凡敬有一副烫胶、火补、铸模的好手艺,撑着个车辆修理铺,见月收入五六百  相似文献   

8.
古风 《侨园》2001,(3):14-15
孙国岐到加拿大后就没打过工。他作画、卖画,在当地和台湾都有代理人,有的收藏家每年都收藏他的画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华团体工商联合会会长、美国洛杉矶市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罗文正先生是美国著名侨领,多年来担任吉林省和四平市政府的经济顾问,为当地的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做了很多工作,相交多年后,他在四平市投资兴建了他在吉林省的第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0.
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 斯”的酒吧,面积仅30平 米左右。酒吧老板是位犹太人,名叫罗斯恰尔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酒吧的生意日渐兴隆,在当地声誉颇高。那一天,正在中东出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到耶路撒冷,完成公务后,这位大人物突然想光顾一下当地酒吧。在朋友们  相似文献   

11.
黄晓轩 《慈善》2016,(2):19-19
李永胜是蓟县罗庄子镇洪水庄村天津宏泰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提起他不顾自身安危救人于危难的故事,凡是知道的人个个竖起大拇指,他的事迹在当地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一大早,李永胜就开始在公司的厨房内忙碌了,作为厨师班班长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公司员工们准备一天的饭菜。同事们常常提起的不是他做的可口饭菜,而是他乐于助人的...  相似文献   

12.
近 日 ,我收到了一封寄自甘肃省的信件 ,是该省会宁县头寨乡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同志写来的 ,他告诉我说 ,这次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五一劳动节赴北京出席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并上台领奖。他以激动的心情向上海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上海的文化扶贫活动使当地的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也使他获得了这样的光荣。我读这封信 ,在为冉校长高兴的同时 ,到革命老区会宁县参加文化扶贫活动的情景又生动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1996年暑假期间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 ,我和上海的教师、作家、记者一行十余人来到会宁县开展文化扶贫活动 ,为当地的教师进…  相似文献   

13.
刘绍楹 《民主》2004,(4):45-45
贪官王怀忠不久前被执行死刑,就一桩反腐案来说,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个反面教员留给人们的诸多思考,却远远没有完结。比如,此人为什么能边腐败边升官,就是一个人们议论纷纷、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王怀忠是2001年4月在副省长的职位上落马的。但多年前他还在阜阳当地(后改市)委书记的时候,就已经彻头彻尾地腐败了。新华社记者在一篇文章中说,当时,阜阳的干部群众对王怀忠骄奢淫逸、虚报浮夸、腐化堕落反映强烈,流传的一个民谣说,“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怀忠”(新华社2004.1.18)。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腐败分子升迁的速度极快,平均两年上一个台阶,直到1999年11月被任命为副省长。  相似文献   

14.
中共营口市委书记许仕廉,借用了个比喻来说明营口对外开放的状况,他说:“一趟班车,我们争着上去,虽然没有‘坐位’,但毕竟上了车,能够较快地前进了”。这种状况,他称之为“半开放”。 所谓“半开放”,是指营口市能享受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某些待遇、优惠政策,但国家不给外汇额,当地要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创汇、用汇,以引进外资和技术。因此,人们又称这种方式为“穷开放”。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1984年初,国务院决定对外开放沿海14个城市,但  相似文献   

15.
沧海桑田,岁月蹉跎。 万里长征的参加者、原南京军区顾问、作家陈靖,在50年后又重新踏上了这迢迢7万里征途,去追寻那段光荣、难忘的历史。雪山,草地,大渡河,铁索桥……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爬山涉水,壮志一如当年。 他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写,和当地的人们研究历史,探讨现状,在《解放军报》上大胆直言,捧出了一颗老红军战士火热滚烫的心。  相似文献   

16.
程青 《瞭望》1996,(21)
有一位摄影记者曾向人们展示过一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并因此与“希望工程”结了缘,他就是解海龙。走在人群中,解海龙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人。因为普通,他总把镜头对准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人。3年前他是北京崇文区文化馆馆员,现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工作的改变并没影响他对人们的挚爱。他说他从不俯视人群。  相似文献   

17.
晓宋 《侨园》2011,(5):66-67
井中烈士尸骨重见天日2010年7月21日上午,在林州市振林街道办事处李庄村城中村改造工地现场,几名工人在5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了一口铡刀。这引起李庄村民的极大关注,也勾起人们的惨痛记忆。李庄村村支书常四告诉笔者,他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说,村中一口井里埋着被侵华日军杀害的八路军战士的尸骨,所以当地群众称这口井为"八路井"。早些年,经常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舜是第一个用低调方式成为天子的人。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孝顺的舜虽然小心翼翼地侍奉后母但还是屡遭毒打,最后竟被撵出家门,流落在历山脚下开荒种地。在长期的清苦生活中,舜没有一点儿抱怨,他与当地农  相似文献   

19.
湖南企江县一位乡党委副书记周复坤,时常带一把剪刀走村串户,帮助农户修剪果树、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全乡许多农户依靠科技脱了贫,人们亲热地称他为“剪刀书记”。老周在当地威信很高,只要他一到场,群众就会自发‘丁周书记的”。周复神能赢得群众拥戴,最大的原因恐怕是他懂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乡村干部被群众称为“万金油干部”,擦在哪里都可“止痒消痛”,这就少不了科技知识。当今农村,单靠嘴皮子做工作已无法满足农民兄弟的要求。农民渴望更多的乡村干部带领他们学科技、学知识、学法律,引导他们种什…  相似文献   

20.
程青 《瞭望》1996,(45)
结识郑连真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会上。主管部门在厚厚的一摞表扬材料中精选出一份,于是我就在赶赴乌鲁木齐开会的众多代表中找到了这位兵团农一师三团的政委。 无疑我又有了一个抒写英雄模范人物的机会。 郑连真1964年20岁从上海来到新疆。那时青年人曾满怀豪情地以“好儿女志在四方”为人生口号奔赴祖国各地。但一二十年之后,真正留在当地基层的却越来越少。郑连真不仅是留下来的一个,而且是一直怀着当年的热情好好干着的一个。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是在当地及兵团系统很有影响的那种“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成绩”的人。但是当他在我的采访中回顾在边陲风沙中度过的20多个年头时,我在他眼中看到了比豪情更为深挚的内容,我看到了荣誉背后称得上苍凉的那种东西。当我问他假如人生可以重复一次他是否还来?他思索片刻,笑容里有了不易察觉的忧伤。最后他果断地说:不,我不会再来。 那一刻,我不仅为他的事迹,更为他的真挚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