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化用中国古代词汇而提出的具有深刻的文化蕴涵的概念,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精神。在我国古代重要典籍中,《周易》中有“与时偕行”,《庄子》中则有“与时俱化”。这两者其实就是“与时俱进”的原型。古人在《察今》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先哲们的光辉思想成就。它在不同时代,体现了不同的内含。后未,毛泽东又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使之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辟表述。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又把实事求是提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为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精髓的实质,有必要对实事求是作一点历史考证。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早就存在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先秦典籍中的“经纶”一词,即含有“君子的经纶”、“经世”、“匡济”、“致用”之义。先秦子学主要流派均注重“致用”。因子强调:“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相似文献   

3.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无疑最为深邃。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兼收并蓄、敬天为民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乾坤之道对今天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09,(2):30-30
何谓感冒?感冒也称伤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病。然而,在中国,“感冒”一词的源头却并不在杏林医家,即使遍查古代医书典籍,恐怕也找不到“感冒”这个词汇。原来,“感冒”这一词条的发明与流行,竞是始于古代的官场,也可以说“感冒”一词是被古代官员请假给“请”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廉"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常见的一个字,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代"廉"的含义有多种,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都涉及并使用过这个概念。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释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夷洲是一个泛指,既包括台湾,也包括琉球群岛。但20世纪初以来,夷洲竟成了对台湾的专指,而琉球群岛则被排除在外。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日本文化侵略和歪曲的结果。日本在扩张时期,曾利用学者曲解中国古代典籍,将夷洲的范围缩小为专指台湾,其目的在于歪曲和割裂中国古代与琉球群岛的密切关系,为侵占和灭亡琉球做文化上的准备。如何看待夷洲和台湾、琉球的范围问题,对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中国的海洋观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中国古代典籍先后称之为“岛夷”(《尚书》)、“瀛洲’(《史记》)、“东缇”(《后汉书》)、“夷洲”(《三国志》)、“流求”,“琉球”(唐、宋、元诸代)。明代中期,平安地方(令台南一带)有一个土著民族叫  相似文献   

9.
陈培芳 《共产党人》2009,(22):45-45,53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近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道理,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精髓滋养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熙熙攘攘的社会生活中存有一份心灵的宁静,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把“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落到实处,千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上认识论的杰出成果。将其从哲学命题转化成治国理政之政法实践上的“以和为贵”,并在法律理念和制度上予以谋划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贤臣明君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本文从“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两者之关系契入,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内涵、变迁和实践,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华法系中的制度体现,以和为贵之中国传统法律表述,如追求限讼、息讼乃至无讼的制度设计,礼法融合之法律精神,以及以和为贵的古代司法实践等,进行了阐述。指明了“天人合一”与“以和为贵”等民族理念,在当下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快乐大叔 《党课》2007,(7):100-101
快乐大叔没啥爱好,唯独喜欢读书。读书自然有不少收藏的感想,其中一条感想是:咱们中国古代的文人不知是怎么搞的,好像都跟女人有仇似的。  相似文献   

14.
杨世义 《探索》2007,(1):23-25
中国传统文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古代典籍情有独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其思想当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邓小平民本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对传统民本思想继承与发展结出的理论硕果。民本思想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5.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良栋 《发展论坛》2002,(11):12-15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上的一个崭新的表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应当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政治文明谈起。一、文明“文明”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西方文化典籍之中。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意思是指人文教化的道理和方法。在《易经·文言传·乾》中就有这样的话:“‘见龙在天’,天下文明”。这里讲的“文明”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德治与…  相似文献   

16.
一、和谐的含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和谐思维,这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尤为明显。“和谐”一词的含义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于奏章典籍中,并一直被用于社会实践。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法律中的“重刑轻民”特点在历代法典的制订和司法实践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而其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之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古代中国法律中的这一特征,源于古代“刑起于兵”的传统,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有关,同时又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着力扶持。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Z2):101-102
<正>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代课题,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对和谐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并形成了本质相同但又各具特色的和谐理念。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化典籍之一,不仅阐述了古代哲人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阐述了古代哲人对和谐的深刻认识,为传承了2500多年的中国传统和谐观及其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宪法五述     
(一)“宪法”的词源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曾出现过“宪”、“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虽然在运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含义也存在差别,但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指一般的法律、法度。如《尚书·说命》中的“监于先王成宪”,《国语·晋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  相似文献   

20.
支钰如 《世纪桥》2011,(3):48-49
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在西方解释学史上,第一次具有方向性的转向即是从“特殊解释学”向“普遍(一般)解释学”的转换,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实现的。他首先把解释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引进哲学,把解释学从对《圣经》或古代典籍的诠释和阐发发展到人类的一切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