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锋 《世纪桥》2024,(5):91-93
当前我国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从专题化教学的重要性出发,采用对教学方法、内容和技巧深度分析与整合的方法,探讨如何通过专题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参与积极性。结果表明,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提出了专题化教学的有效措施,旨在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贡献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重视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论的"话语化"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来总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突破: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这涉及教科书改革,包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大众话语体系的建构,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彻底中国化,逐渐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话语体系,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和媒介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推进民生实践的改革与建设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以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3.
唐忠宝 《理论研究》2012,(1):53-55,58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它具体表现为人们或者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或者滥用、误读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此一来,"马克思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被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一方面使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巨大的思想根源,同时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都需要确立两大"内在性"问题:(1)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所蕴含的中国化的哲学新思想等整合为具有内在统一和分析性的哲学形式与实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中国化过程中的核心和统摄地位.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远健康发展、最终建构中国现代哲学等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过程的核心和统摄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方面成果的哲学提炼和升华.这两大"内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必须始面对的复杂性难题,它也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内在性"学术资源和由此决定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路径主要有: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地方性知识的结合,着眼于结合后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的前提和切入点;村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农村的现实栽体;着眼于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其问题在于:把对哲学流派特征的概括和表述直接等同于对具体哲学理论的评价;把哲学倾向与社会作用混为一谈;把哲学立场定位于"非此即彼"的评价范式等。这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职辅导员是管理和教育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要素在不同时期,为了学生,要扮演教育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等角色。新阶段,高职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认准职业目标,加强学习,沿着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梯度前进。  相似文献   

8.
孙强 《实事求是》2012,(5):9-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必须把握一个前提,即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掌握一个关键,即弄清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四条路径,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及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当代化是三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形式,更根本的是注重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依托。  相似文献   

12.
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早已明确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创新精神,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党员权利等论断,这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逐步认识和中国化的进程。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论断,深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科学论断的内涵,是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中国化的新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誉为生活哲学,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改变人们生活的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审视生活以及指导生活的世界观,已经将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归宿。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语境,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内涵,并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谈话"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命题,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曹树明 《求实》2008,2(1):10-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兴盛发展,与其成功地中国化密切相关.从外在的历史旁证和内在的理论根据两个角度对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过程的复杂性做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化"和"还原化"的内在张力之下逐步前进的.因此,其中国化的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化"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进展,而"还原化"的面向则相对示弱,但是,"还原化"思潮必然会反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标志,它内在的逻辑的和历史的严整性,要求对它进行整体性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刘欢 《山西青年》2022,(4):85-87
高等教育"内卷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突破点.高等教育"内卷化"主要体现在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质量方面和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实效、学术研究和就业方面,想要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卷化"困境,就必须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共同构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