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最早使用"公社"名称的大社是浙江诸暨的"红旗共产主义公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大社第一个使用了"人民公社"名称;嵖岈山卫星公社获得"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殊荣,主要是其<碴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卫星集体农庄"叫了不到3个月,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钙氛飧?名字,的确很有内涵,它既有地域特色,又融入了巴黎公社、苏联卫星上天及公社属于人民的含义。因此,这个名字一经问世,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个地方,曾经"中央有啥咱有啥",设置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外交部……有一个地方,曾经因"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530斤"于1958年6月12日被《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毛泽东亲自听取相关汇报……这个地方就是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源地———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它诞生的时间是1958年4月20日,与巴黎公社成立的1871年相隔87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诞生,在全国引发了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崦蚜山卫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5.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坐落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当年,它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嵖岈山,在河南省遂平县西10余公里处,为4A级风景区.境内古峰峭拔,怪石奇潭相映成趣,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地,因此,近年人气颇旺,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就在距景区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个破旧的院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名气就远超目前的嵖岈山风景区.这个院落,便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培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当年,它名响中外的鼎盛时期,曾创下连续三个月月均接待参观者10余万人次的纪录.  相似文献   

7.
邓智旺 《党史纵横》2004,(12):26-27
1958年秋,人民公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兴起。人民公社一成立,就普遍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当时,供给制被作为“共产主义因素”而倍受赞扬,虽然这一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一直坚持到1961年6月《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颁布。供给制的广泛推行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7月,全国农村开始办人民公社。8月7日,人民公社的第一个章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产生了?思蛘旅魅饭娑ǜ萌嗣窆缡敌泄ぷ手频耐保敌辛甘彻└啤H嗣窆绲墓…  相似文献   

8.
1959年7月23日,庐山会议上,在反思1958年大跃进失误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当时发现嵖岈山这个典型,如获至宝。”这个宝,就是——  相似文献   

9.
1958年,河南遂平县嵖岈山卫星农业社韩楼生产队,将一块二亩九分的地定为小麦丰产试验田。试验田一开始定了个亩产2000斤的目标。麦子确实长得  相似文献   

10.
《前线》1959,(3)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这是一个新问题。怎样办工业?办什么样的工业?依靠谁来办工业?公社工业如何经营管理?这些我们都还没有经验。现在,怀柔县城关人民公社办工业的经验证明,人民公社不但能够办工业,而且也需要办工业。只要党委重视,加强领导,坚决贯彻群众路线,认真执行中央关于公社办工业的方针的指示,公社是能办好工业的。这篇文章值得大家阅读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福建理论学习》2008,(1):50-50
盖山镇因境内的高盖山而得名,地处南台岛中部,北临闽江,南滨乌龙江,东连城门镇、螺洲镇,西部紧靠仓山区、仓山镇及建新镇。清代该镇分属侯官县、闽县,民国时期属闽候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其地域先后划入福州郊区。1950年建立盖山区,1958年成立盖山人民公社,1970年划并仓山区,1975年复归郊区。1984年盖山公社改为盖山乡,1992年改为盖山镇。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当阳县(1989年1月撤县建市)跑马人民公社的所谓"共产主义",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时,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场闹剧。自1958年11月跑马公社党委一位负责人在公社扩大干部会议上宣布"共产主义社会已经到了"始,至同年12月湖北省委检查团和宜昌地委当阳县委工作组进驻该公社整顿止,这场闹剧持续时间虽然不足一个月,却是当时湖北省乃至全国超阶段"共产主义"空想的典型。跑马人民公社建立于1958年9月底。全社共有农户5875家,23025人;有耕地81393亩,大部分属丘陵地区,主产水稻、小麦和棉花。跑马乡原属…  相似文献   

13.
“太平”系指福建南大门诏安县的太平公社。60年代初期,“太平之风”在全省掀起波澜。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因之而感到高兴,也因此而多了一条“罪状”。 一份报告引起省委书记的重视,叶飞在《红与专》上署文 1958年秋,福建省和全国一样,走上了人民公社大集体的道路。对如何搞人民公社,这是个  相似文献   

14.
寇信 《前线》1963,(17)
九月一日是我们昌平镇人民公社成立五周年的大喜日子。五年来,我们公社,生产不断发展,收入逐年增加,用我们农民的话来说,有了人民公社,我们就有了靠山。我们公社地处燕山角下,由昌平县城附近二十八个自然村组成。有耕地一万七千多亩,其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未造成巨大灾难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和城市人民公社都是“左”倾错误的产物,但城市人民公社并没有像农村人民公社一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对这两种人民公社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穷过渡”思想的影响,对城市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立情绪的顾虑和对城市与工业经济的不熟悉, 加上当时破除苏联模式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使毛泽东对城市人民公社一直持冷静和谨慎的态度,当公社出现问题时又迅速给予纠正,并很快结束了其命运。城市人民公社建立时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生产组织,其建立和解体没有造成大的混乱。公社举办的社办企业在当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左”倾灾难泛滥的时代,城市人民公社竟然没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大的灾难。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将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庐山会议后,中共党内“左”的思想再次泛滥,使中共前期的纠“左”努力被迫中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久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逐渐冷静下来,采取各种措施继续纠正“左”的错误,解决农村严重的危机。毛泽东非常关注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在他的推动下,公社所有制规模最终退到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以其为基础的新公社体制逐步建立起来,有效解决了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今天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仍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想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而且是比苏联更快的方法。人民公社受斯大林所有制理论的影响,与苏联的农业公社有着相同之处。在纠"左"过程中,毛泽东建议四级领导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对纠"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纠"左",人民公社在所有制形式上退回到类似苏联的农业劳动组合,但仍然保留着苏联农业公社的某些特征,实际上成了两者的混合体,这是纠"左"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前线》1966,(5)
编者按:城市人民公社工业,是大跃进的产物,有重要的意义。毛主席说:“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解放以来,在组织城市街道居民进行生产方面已经获得很大成绩,但是,完全把这部分群众组织起来,我们仍要做许多工作。怎样进一步把城市居民组织起来,加速街道的社会主义改造?办诚市人民公社工业是一个好办法。积极地、有领导地发展城市人民公社工业,必将促进街道居民进一步劳动化、集体化、革命化,把街道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障地。靠好城市人民公社工业,我们还缺乏经验,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现在介绍建国门人民公社组织城市公社工业分散生产的经验,供有关同志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川广汉向阳人民公社撤社建乡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发动的中国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是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向阳人民公社共9个大队,66个生产队,耕地面积10830亩,人口1412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79人,全民商业职128人,集体商业职1122人。早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向阳的干部群众就有一定的改革意识,公社领导在公社酒厂搞承包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向阳人民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三包一奖,全奖全赔”的生产责任制;干部实行“超一奖三到五”的责任制。实行这样的生产责任制以后,调动了群众…  相似文献   

20.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整整26个年头,从1958年成立到1984年解体,中国农村就是在这漫长的人民公社制度下度过的。这是一个农村的发展或停滞与农民的希望或苦难交织在一块的年代,现在回观这个年代,人民公社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张乐天的这部带有农厚的文化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色彩的学术专著,解剖了这个曾经最终瓦解了千百年形成的村落传统,同时又给农村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的“理想”制度。全书分“公社制度的导入”、“四清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村落政治”、“70年代中叶的公社制度模式”、“人民公社的终结”共4编18章。这本专著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浙江北部一个普通村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