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滞后的表现,其次仔细分析了强制性供给滞后的根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强制性制度供给的策略、原则及具体的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新兴 转轨”市场,经济、金融结构的不断演进,使作为融资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股票市场也不断处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在转轨国家中,政策供给是政府制度供给的重要手段。由于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在现实经济中都有其作用的边界,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提供和执行进行股票市场监管成为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在发展股票市场中则要履行培育市场发展和监管市场的双重职能。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总体上说是属于渐进的,它既有利于政府能灵活根据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对制度安排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与原有制度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衔接,较快地发挥了制度的效应,也可能导致行政力量在市场中的深度介入,另一方面政府有限理性的认知特征决定了政策使用的持续性政策本身成为影响股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策形成机制来提高证券市场政策有效性。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政府行动逻辑及其影响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式生成于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特别是集体化以后逐步定型.总的方针是: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一切小型水利工程,均由合作社其后是人民公社依靠自身的资金和劳动积累解决.总的原则是:谁受益,谁建设.具体操作上是将任务分解给生产小队,参加建设的劳动者按工分参与年终分配.这种民办公助的建设和供给方式在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稳定发展,但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则难以为继,导致改革初期出现农田水利事业投入显著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彦敏 《理论学刊》2005,2(10):90-93
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其作用至关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结合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在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科学归纳与概括其中蕴含的启示,从而为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澍 《理论研究》2005,(2):40-44
制度作为一种克己力量所引发的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观念的诸多变迁日益彰显。一个大国的力量不必是某种程度上特定文明形态的原始者,在更深刻含义上讲,它必须创造出更加建设性的制度文明,有效合理的制度供给必将成为中国社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少琼 《唯实》2006,(2):12-14
改革开放前,社会动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社会动员虽然不再是执政方式,但仍然作为执政党的固有职能体现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基本要素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晓军  顾保国 《唯实》2004,(2):40-43
制度变迁是由外部利润的存在引起的变迁需求与供给主体的变迁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迁的实际发生不仅取决于引起变迁需求的外部利润 ,而且还受制于影响变迁供给的诸因素 ,制度变迁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演化的趋势。我国家族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变迁在变迁需求的诱致和供给约束下 ,将经历一条演化之路。在此过程中 ,企业主的探索和国家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有重要作用,北魏均田制的土地制度改革对提高当时社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农地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流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主要是由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非均衡制度所诱致。因此,全面认清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非均衡制度的形成和表现形式成为解决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首要前提。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非均衡制度的形成是由制度演化的路径和变迁的方式所决定的,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演化路径和变迁方式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实现公共物品均衡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加理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去实现。  相似文献   

10.
约翰·坎贝尔指出不同制度分析范式在制度变迁的模式描述、机制解释和观念基础剖析等方面存在共同问题,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这一综合性的理论建构中,坎贝尔将制度变迁的宏观模式与微观机制,制度企业家的能动创新与制度环境的结构性约束,以及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对制度变迁的影响等理论要素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受制约的制度创新过程.本文结合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坎贝尔制度变迁理论对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的三个重要启示:从结构功能分析走向过程机制分析;将制度影响分析与主体能动分析相结合;在决策过程分析中关注思想观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行的是一种单中心体制,这种制度安排提高了交易成本,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加重农民负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中心体制的出现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文章运用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理论,并构建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就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变迁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化与制度的互动进行了论述。文章的观点表明,文化与制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说明,文化与制度是相通的,文化也好,制度也好,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极强的。从这个意义上观察文化与制度,尤其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变迁或制度变迁是在文化与制度的互动中演进的。文化变迁也好,制度变迁也好,在许多情况下若缺少了相应的文化与制度动因,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王凌 《唯实》2002,(3):45-48
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的大致回顾,较详尽地分析了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主要的制度缺陷,并归纳出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的特征,提出了若干制度安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演变,可分为基于供求分析框架和寻找心理认知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前人理论成果做一梳理,并分析现有理论解释现实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指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扶贫开发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从贫困的制度性根源出发,可以将扶贫开发历程视为一种制度变迁。不同于西方的制度经济学偏重于从需求角度研究制度变迁,研究制度供给在我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制度变迁供给历程及其成果,揭示出扶贫开发制度变迁的现实逻辑和实行精准扶贫的内在必然性。精准扶贫弥补了以往扶贫制度供给中的诸多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缺陷,这必然需要进一步优化精准扶贫制度供给构建。  相似文献   

16.
浅谈技术创新的制度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大变革。推进技术创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迫切需要社会制度提供有效的支持。技术创新的程度 ,取决于社会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7.
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基本上完成了当初制度设计任务,当前对农业进行强制性制度安排的时机已经成熟诱导性的制度需求已经为强制性制度安排提供了变迁方向;地方政府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为之提供了经验积累;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好的制度环境;农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基础比较扎实;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使农业整体制度改革跌入了制度供给陷阱,农业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压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8.
社会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规律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添生 《求实》2005,1(4):35-37
追溯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化,无论是今天的中国还是中国的过去都曾出现过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的抑制甚至替代现象,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全面、不协调的倾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更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廉政制度变迁方式存在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而不注重以诱致性变迁为补充、廉政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后续推动力不强、廉政制度诱致性变迁缺乏内生动力和外部引导、不注重廉政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时机等不足.对廉政制度变迁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影响了廉政制度的反腐败效果.导致廉政制度变迁方式存在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廉政制度变迁方式的原因;廉政制度变迁者的主观原因;反腐败机构的原因;观念的原因和制度环境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革命与公共行政发展融合互动的产物,在各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与技术领域的进步相比,行政制度的变迁呈现出滞后性。要从根本上解除行政制度给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带来的束缚,政府就必须遵从信息技术的内在逻辑和潜在能力,对行政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变革,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和稳定的制度保证。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可以拓展公共管理理论的维度,展示源于信息化的公共管理现代化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