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解决当今人类遭遇的各种难题和危机,单靠一种文明价值的智慧和能量,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禀性的文明价值资源,实现互补、融合,才能帮助人类破解难题、走出危机。其中,中西文明价值的互补、融合具有独特意义。中西文明存在明显差异,是两种禀性相异的文明。但是,这不仅不是中西文明相互冲突的理由,反而是两者互补与融合的根据。对一种文明价值的评价不能采取非历史的、抽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在价值选择、调节范围以及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梁漱溟"人生三路向"这个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是受到东西方"利益计较之心"以及"内外倾向"不同的影响。正确对待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就是要坚持义利并重的诚信理念,建立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3.
周洪军 《理论学刊》2005,(11):21-23
在中西文明的早期,存在着儒学和怀疑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创设。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受到了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创设影响之后,中西文明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们对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主体性,即对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特性方面的思想孕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转型与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曾经是历史上最为成熟的文明,是中国国情的历史渊源。中西政治在公共生活、政治权威、法律权威等方面有本质的差并,客观上给民主建设带来困难。本文概括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五大核心文化力,比较了中西政治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的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决定了大学生生态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现状与其重要性的极不相称意味着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须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围绕培养"理性生态人"的目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把生态伦理原则规范转化为大学生心中的"道德律"和外在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叠加的崭新时代,集体主义也需要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而发展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形态的新集体主义,即生态集体主义。作为生态文明时代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生态集体主义既承续了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精髓,又适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的伦理诉求,不断增强人民认同和践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生态集体主义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西两个文明的互补性强化国有企业的整体功能山西农药厂干部任建民撰文指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是强化国有企业整体功能的基本内容,是发挥国有企业整体优势的正确途径。中、西两个文明有互相借鉴的互补性,中西两个文明有着相互渗透、吸收的趋势。日本学习中国六十年...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高职大学生有责任承担起建设生态社会的义务。针对现行高职校园内的生态文明现象,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应建立健全的生态伦理教育组织领导与教学机构,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生态伦理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高职校园生态伦理氛围。  相似文献   

9.
吴晔 《学习月刊》2014,(12):13-14
生态伦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殊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伦理的学习、研究、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着一致性。二者都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解决威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生态失衡问题。生态伦理侧重于理论建设,生态文明侧重于实践,生态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生态伦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认识和批判作用生态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伦理,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源头活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社会伦理的转换,面临对旧伦理的突破与新伦理的建构。我们要吸取传统伦理的精华,借鉴和吸取其中有价值的思想成果,才能建立起民族伦理精神大厦。  相似文献   

11.
徐长安  丁雪枫 《唯实》2002,(1):11-15
科技领域的道德困境,要求对科技伦理予以探讨。儒家伦理的优良 道德及其方法,使这种探讨成为可能,并为中国科技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儒家伦 理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现代科技伦理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有利于增进科技伦理与民族精神的融合;在实践上,它有利于促进科技生产者 和使用者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人性善恶的差异对中西方不同政治理念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人性的罪性或恶性的预设下,西方政治哲学强调用法治的形式对人进行强制性约束,而在其中包含的却是对自由、平等、权利、个体之价值目标的肯定和追求。中国政治哲学则在人性善的预设下,主张用发掘先天善心和道德教化的方式进行政治治理。由于当今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和通约性,因此我们对于中西伦理传统和政治理念可以而且应当采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形式,从而促进中西伦理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伦理文化作为形成民族大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基因,构成了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底蕴。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要坚持民族伦理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觉中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信中凸显资源优势,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强中推进民族伦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洪学  张德学 《奋斗》2004,(3):30-31
信用,作为道德伦理,是社会的道德资源,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作为经济伦理,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社会生产力;作为法冶伦理,是社会的制度资源,也是法律制度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部门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必定体现着公共部门的某种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伦理向度的凸显是社会治理伦理价值位移与公共政策价值观嬗变的使然。公平公正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基本发展理念和永恒理想,理应成为一个民主、健康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基本伦理价值准则;作为对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的回应,以人为本无疑是公共政策伦理向度的核心。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公共政策伦理向度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利益均衡机制的构建、公共政策运作伦理机制的培育以及公共政策主体伦理自觉的养成等一套机制得以体现或实现。  相似文献   

16.
“普遍伦理“的现实基础是商品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中,道德与价值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旨在消除价值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的盲目性,使价值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顺利实现.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中寻求“普遍伦理“,须从理论上抽象出“一般商品经济“.通过对价值规律主要表现形式的分析,可得出一般个人最底线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做到“诚实劳动、平等互利“;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做到“两者兼顾“.在国际间寻求“普遍伦理“的实际意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过程与伦理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技术的价值评价依赖于人们对价值理性的自觉,而价值理性的自觉需要技术来引导。文章从生态伦理的内在价值、生命伦理的价值重新定位、网络伦理的社会价值评价、工程技术伦理价值在内统一性等多层面,分析技术领域的伦理问题。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技术领域中伦理问题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对推动技术伦理学的发展和人类道德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量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与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新视野》2007,46(2):52-54
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中国伦理的价值导向是强调“整体”,主张“道义”和重视“情感”,西方伦理的价值导向则是崇尚“个体”(自我),提倡“功利”和注重“理性”。中西伦理价值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惟有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确立“环境立州”新思路生态文明指的是一个有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是自然、城市、农村、人形成的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生态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农村的经济不仅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发展,要积极采用生态技术,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生态化;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以及自觉的生态意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创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从城市、农村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