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以及对平等问题的一般性论述中,都包含着他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表现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的法权观念;社会主义平等虽然消除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但按照原则却仍然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因而是形式平等而非实质平等;社会主义平等是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体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在对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论述中,马克思不但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相区分,而且他对社会主义的说明也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因此,只有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才能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本义,才能正确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无情批判促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和谐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实践完成。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对抗危机的一体化改造则是其和谐哲学的实践路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谐哲学的当代图景并不具有实践的均衡性,当代社会已经分延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重和谐向度。  相似文献   

3.
历史犹如一把未解之锁,若要打开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钥匙”。而马克思与德里达正是按照各自的逻辑思维模式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钥匙”,确立了他们的历史研究基点。马克思对历史的研究始终是围绕实践展开的,而德里达则将历史置于“文本”之上,通过“延异”解释了历史的发展。对两者加以比较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维度,深化对德里达解构主义历史观的解读与认知,最终澄明以比较为平台,以借鉴为旨归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业已过半,已出各卷次总体上质量上乘,但其社会影响尤其是"学术资料卷"的利用情况不能令人满意,自觉把新的考证文献有效地运用到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的研究者及相应的成果还比较少。而以往的教训则启示我们,不能通过原理教科书和后人特定条件下的阐释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文献才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基础。只有对其重要文本个案进行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才能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原貌、复杂性及其演变轨迹,进而彰显其思想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张庆久  王晓明 《世纪桥》2013,(13):55-5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课题,而大学课堂上很多大学生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不知道,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马克思”的大众化开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讨了把马克思生平事迹引进课堂的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深入了解马克思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真正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并最终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研究地租理论时发现,广大的农产品的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不是以价值量为基础,然后认为农产品的价格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他研究地租理论首先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碰到理论逻辑矛盾后转向需求的角度。从供求双方的角度研究自然水资源价值的决定,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7.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遭遇“吉登斯悖论”.“吉登斯悖论”语境下的气候政治难题是阻碍国际气候政治进程的关键因子,在“吉登斯悖论”话语框架内构建国际气候政治图景是气候政治的迫切命题.构建国际气候政治图景是破解“吉登斯悖论”的先导性步骤,其图景构建程式遵循“基准情形+理论命题+推论判定”的逻辑进程.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剧场演绎并呈现“大国标签与集团谈判、双层博弈与非零和互惠、议题互嵌与政治敛合”的政治景象.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子课题。通过对学界关于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的相关性、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当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丰硕研究成果,同时也察觉到了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为学界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虎学 《唯实》2012,(4):30-36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对以往一切分工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是对分工现象第一次科学、完整的解释,也是进一步科学研究的起点。在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已经作出了具有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外,专论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专著很少,许多研究都是以马克思有关分工的论述为参照或依据进而对分工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其中,也不乏很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回顾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是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10.
罗默把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剥削的存在始终是以财产关系的存在作为前提的,从而提出了公有制下的剥削和社会主义的剥削概念.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与剥削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这一为人关注的敏感问题.马克思与罗默的两种剥削理论范式的比较研究无疑会深化对剥削问题的认识.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精神生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主义学术景观中,有关如何让马克思出场的一些最激愤人心的作品是与德里达等人的名字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出于文本的异质性,像真正的马克思以及马克思的真正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出于同一理由,传统的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种派生和模仿的解构关系,只是一种为不断变化和置换的关系之正名的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义只在幽灵性经验中找到洞开的瞬间。这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阐释的异议无疑仍属肤浅理解,也有它的软肋——解构的语言所具有的随意的、诗意的不着边际、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或无底棋盘上的游戏等等为人诟病之处,但它却揭示了真正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理论不断地被哲学确定性体系的概念尤其是沿着精确化思维所强化的局限性。幽灵性的经验在此一意义上有时还真的具有深入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不可绕开的重要话题。学者们围绕马克思是否研究过现代性、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理论以及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各抒己见。通过对这些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马克思现代性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学界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4.
滕文艳 《世纪桥》2024,(1):35-38
对人类幸福论题的探求,伴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革命斗争的始终。实现全人类幸福与解放,是马克思究其一生的奋斗旨归。马克思本人并未形成关于幸福的直接的、系统化的专著式阐析,其关于幸福论题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各时期文本中,其幸福思想的形成,历经了雏形—成型—成熟三个阶段,初见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形成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伟 《世纪桥》2008,(12):65-66
早期的马克思完成思想和政治上的转变,对其创立唯物史观起到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史观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活动中,随着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本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全面概述了唯物史观,1847年11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唯物史观全面问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通过书信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科学立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科学立场是从资本主义客观经济关系的事实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的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现当代西方经济学无论是从人性自私假设原则还是从永恒正义原则出发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就其研究问题的根本立场来说,它们都是把原则作为研究出发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研究立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事实出发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品格。以马克思为榜样,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而不是让事实去迁就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崔永和 《唯实》2010,(4):32-36
文本是作者用于传达本人思想的客观存在,虽然是不以读者意识为转移的特殊定在,但是它之所以成为文本对象的本质规定,就在于它是对象性存在,即一方面是作者的对象性存在,另一方面是读者的对象性存在;而文本意义则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相遇的产物,是读者与作者“合作”的思想过程或结果。在这里,离开了作者的文本,也就脱离了文本的意义旨归;而离开了读者的能动选择和重新创构,就谈不上对文本的意义解读。因此,文本是静态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文本意义则是流动的、多样的、差异纷呈的。  相似文献   

18.
胡伟 《世纪桥》2008,(21):65-66
早期的马克思完成思想和政治上的转变,对其创立唯物史观起到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史现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活动中,随着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本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全面概述了唯物史观,1847年11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唯物史观全面问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通过书信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现.  相似文献   

19.
黄斌 《探索》2012,(2):168-172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依据的事实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现实实践,它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同时,也为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回到整体的马克思,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寻社会形态理论的宽广内涵,深化社会形态发展规律与活动规律的认识,进而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马克思完成思想和政治上的转变,对其创立唯物史观起到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史观中解放出来。在实践活动中,随着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以及新世界观的本质和功能等进行了科学阐发,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等重要思想,全面概述了唯物史观,1847年11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唯物史观全面问世。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通过书信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