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骆轩 《中国律师》2004,(8):23-26
本文所述专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律师个人的专业化,现代社会分工需要律师专门熟悉、钻研某项法律,如证券法、投资法、知识产权法等,成为某一个领域内的专家,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二是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如房地产律师事务所,海事商事律师事务所,证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等为专门行业提供专门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这是社会化分工所要求的。 ——题记  相似文献   

3.
骆轩 《中国律师》2004,(9):41-44
25年,就这样在北京律师的拼搏奋进中匆匆走过;25年,就这样在北京律师的不断进取中转眼飞逝;25年,就这样在北京律师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迅速流走……25年里,北京律师、北京律师事务所的声名早已远播海外;25年里,北京律师事业取得的卓越成绩引起了国内外、海内外的普遍关注与好评。25年的努力、25年的奋斗奠定了今天北京律师事业在全国范围内排头兵的地位,25年的勤奋、25年的耕耘蓄积了今天北京律师事业在此时、在未来的腾飞潜能。走进北京市律师协会的档案室,翻开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卷宗,仿佛徜徉于历史的河流中———“反右”、“四人帮”等等这…  相似文献   

4.
骆轩 《中国律师》2015,(2):95-97
一、北京律协举办北京律师周系列研讨活动2014年12月9日至13日,北京律协举办了以传承·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律师业务拓展为主题的北京律师周系列研讨活动,全面总结3年来行业发展经验和业务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律师队伍发展带来的机遇。相关领导和近6000人次北京律师参加活动,研讨活动主题鲜明,广泛深入,充分体现了北京律师行业的勃勃生机和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吴意 《中国律师》2004,(11):40-40
“在这个时间举办这样的论坛,太适时了。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迫切要求制度上的改造,急需律师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而律师面临许多法律和经济上的新问题,也需要学习、探讨。论坛是个好形式。”8月30日、31日参加东北三省论坛的律师直到论坛结束,还感到言犹未尽。据论坛的主办方———吉林省律师协会赵守华会长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生久介绍,论坛的题目之所以受到律师的认可,是因为论坛主题贴近律师的需要,以解决律师面临的困惑为目的,因而受到欢迎。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和东北律师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的需要,吉林省律师协会在与…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天津律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综观全市律师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很多律师事务所都存在业务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低,品牌意识淡薄等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律师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国内律师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天津律师业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刘桂明 《中国律师》2005,(10):89-90
秋天来了,我们收获了一些不同的效应,我们也听说了一些说不出的尴尬。最具反响的收获是靠拿出手机运动拇指,以短信定出胜负、排定座次的“超级女声”的出炉及其因此而带来的社会风波与商业效应;最有意味的收获就是“阅人无数、告人无数、斗人无数”的李敖先生,在56年没有离开过台湾岛之后终于搭“神州文化之旅”飞到北京、上海等地演讲与座谈而引发的新闻聚焦与文化效应;最为骄傲的收获是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在北京、上海两地次第开场所折射的法律热点与国际效应;最能共鸣的收获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所隐含的历史主题与民族效应……至于尴…  相似文献   

8.
骆轩 《中国律师》2004,(11):34-38
开创篇一份尘封了25年的“请示报告”,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云开见日、奋发图强的年代,从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走过寒冬的律师业终于迎来万物萌发、生机昂然的春天。1979年3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向北京市委、北京市革委会提出《关于恢复北京市律师协会筹备委员会和北京市法律顾问处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市律师组织“北京市律师协会筹备委员会”、“北京市法律顾问处”于1956年成立。市律师协会筹委会由9位委员组成,下设了3个法律顾问处,共有专职律师41人,兼职律师98人……自整风反右以后,律师制度及其工作基本上被否定。…  相似文献   

9.
10.
日前,北京CBD管委会、金杜律师事务所及北京财富中心的开发商——香江国际集团在京联合召开一场题为“现代服务业与CBD写字楼经济”的新闻会,站在政府、开发商与现代服务机构的不同角度,大家探讨了商务区——写字楼——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朝阳区副区长、CBD管委会主任束为,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管委会荣誉主任王俊峰以及香江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罗钊明出席了本次活动。新闻会上,束为先生介绍了北京CBD地区的发展状况。截止到2004年底,CBD企业有2617家,到2005年发展到2700家。其中64家是现代服务业企业,97家是世界500强的企…  相似文献   

11.
女性参与法律职业的历史告诉我们,女性曾经被拒之于法律职业的门外。但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现在女性人数在司法界快速增长,比例提高,女性在法律职业和法学研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使更多的女性价值和女性经验得以实现。女性及女性思维给法律和司法带来了新鲜空气和变革力量,法律和司法的形象和理念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seeks to weave together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 legal professions of the Canadian provinces. Following the same general format as the o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in this series, it also offers several critical observations of special interest to rea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se experience the Canadian bar so closely tracks. The phenomenon of stratification—familiar to American observers—is clearly visible in the Canadian legal profession. Combined with other centrifugal forces, it threatens the unity of a profession which, until recently, has managed to preserve a high degree of cohesion in training, ideology,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On the other hand, in certain respects,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seems to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 in the strength and peculiar structure of publicly funded legal aid schemes, in the profession's continuing formal autonomy and relative immunity from public regulation, and in its long-lasting attachment to apprenticeship as a necessary stage in professional formation. These and other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aise questions of general significance: To what extent do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verify the assumption implicit in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principally Abel, Freidson, and Larson) that there is an empirical referent for something called legal professionalism? And to what extent do the differences suggest that containing societies contribut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o their legal professions, whose qualities are therefore highly contingent?  相似文献   

13.
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从解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入手 ,着重分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成、性质与特征 ,以期提供一个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般理论。本文认为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学者所构成 ,是一个意义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解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表现为独立与互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公义 《中国司法》2009,(12):55-57
新中国律师业随着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16.6万执业律师,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继承与探索阶段,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主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律师是国家法律工作者”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阶段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五个阶段,历经曲折,在改革发展中前进,有很多值得深层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 《中国司法》2005,(4):78-81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内化法律职业伦理理念,提高法律人职业素养的社会活动,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仅存在于法律职业的执业活动中,同时延伸至法律职业准入前的阶段及法律职业执业活动结束以后的阶段。其内容包括:法律职业伦理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法律职业伦理的特点与社会功能、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规范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和养成。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历史溯源法律职业产生伊始,就有了对法律职业的伦理要求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但法律职业伦理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代,对于法律…  相似文献   

16.
再论法律职业化与法律职业共同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玲  何国强 《政法学刊》2009,26(6):5-10
随着法律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基本形成了法律职业阶层,但并未出现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即便如此,鉴于法治信仰并未真正被培育,现有法律职业阶层仍然存在被异化为“物化”法律职业利益集团的风险。因此,法治信仰的培育既是法律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17.
试析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之间的互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职业的产生与形成始终与法学教育有着不解之缘。为解决多年来形成的将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分解为位于不同阶段相互缺乏必要联系的结构失范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系统的方法 ,从法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从法学教育的双重属性出发 ,尽快重构法律人才的宏观培养体制 ,使目前相互分离的法律学科教育制度、法律职业教育制度、司法考试制度、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和终身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整合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 ,进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在法治建设“成就蔚然”的今天,律师职业的伦理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律师职业的伦理性非指律师的职业伦理,而是指律师这种职业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正当性。经过30余年的法治洗礼,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律师职业已有较为明确的定位,按照我国《律师法》的规定,律师不同于法官、检察官,律师职业并非国家权力的运作,而是律师为委托人提供的法律帮助。然而,随着2009年国内“打黑风暴”的开展,无论官方还是民问,对律师职业在价值判断上又多少有些模糊,尤其随着“李庄案”的发生,律师职业的伦理性一时间又成了一个时鲜话题。  相似文献   

19.
法律职业的特征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谓法律职业 ,无疑是法律职业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社会学关于职业内涵的界定为参照 ,试图通过对法律职业的六个特征的具体解析来揭示法律职业的内涵。这六个特征是学识性、独立性、同质性、组织性、规范化和垄断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the legal profession should use quotas and decision-making preferences in recruitment and promotion in favour of wom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ose from socially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It argues that this is necessary to eradicate current patterns of discrimination and disadvantage. It also argues that quotas and decision-making preferences do not necessarily conflict with appointment or promotion on merit, and hence that consequent unfairness to other applicants is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Moreover, any potential stigmatization of the beneficiaries of affirmative action is outweighed by the advantages in reversing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wom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ose from socially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 thereby challenging perceptions of their inferior qualities as lawyers. Finally,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ffirmative action are considered and argued to be insufficiently serious to stand in the way of its int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