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9月18日,"2018·北京人权论坛"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黄坤明指出,充分实现和享有人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和主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党和政府立足基本国情,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人权的认识、拓展保障人权的实践,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实现了前  相似文献   

2.
杨柳 《瞭望》2004,(22)
日前,检察机关已经对密云“2·5”特大伤亡事故3位直接责任人立案侦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振川透露,这个案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在全国开展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犯罪案件专项活动的一部分。 着力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犯罪,是我国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方面的又一进步。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层提出“执政为民”,倡导科学发展观,力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宪法后,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上升为宪法原则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尊严、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仅就政治发展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人权入宪是当代中国宪政的重大发展,但要将人权原则化为生活实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地为人权的普遍实现创造条件,而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将是人权的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4.
宪法保障人权是国家价值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 《理论探讨》2006,2(4):26-28
人权是一个动态性的、历史性的、开放性的概念,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可以说是国家价值观的转变。宪法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  相似文献   

5.
人权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一方面,人权的内涵和人权保障不能超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状况;另一方面,人权的内涵和人权保障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给人权保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时代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相适应,我国人权保障要更加注重法治化、全面性、可持续和绿色化。这既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认识维度,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行动维度。  相似文献   

6.
正人权是一个很宏伟的人类的一个理想,在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人权建设的发展进步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把人权的司法保障作为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针的具体措施,把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相似文献   

7.
吕涛 《学理论》2012,(18):20
文章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展开了论述,讨论了人权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指出在人口庞大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国情,解决了13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即是对人权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权和法治的关系,指出在新形势,如何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人权与主权辩证观的基本内涵是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正确理解人权与主权辩证关系 ,有利于我们维护国家主权 ,为人民享有广泛人权提供前提和保障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事业 ,以人权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而建立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之日,亦即人权实现之时.这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最高类型.这一制度之所以能够保障人权的实现,之所以是当代民主的最高类型之一,并不是因为它空谈“自由”、“民主”和“平等”.它所孜孜以求的是真正的而不是纸面上的人权的实现.它把人权的实现奠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和运用上(参见拙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人权已不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国家茸重和保障人权”巴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写入了《宪法》,如何将法律上的人权变为现实中的人权,这有赖于法律的有效实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通过法律监督保障人权,既是法律监督应有之义,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苗贵山 《理论导刊》2005,3(11):40-43
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的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之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今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郑重强调要重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将之视为我国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已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并被全社会所关注。温家宝总理替农民工追讨工资的亲民行为,也产生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坍森 《学理论》2008,(19):76-79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人权入宪”的建议。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刑诉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刑诉法典。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追诉人相对于具有强大权力的公安司法机关处于被动地位,其权利最易被侵害。笔者拟从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视角,分析新刑诉法中人权保障原则的特点和内容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动不动以“保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世界人权政治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鉴于德意日军国主义暴行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惨祸,《联合国宪章》特规定该组织要“增进”、“激励”、“促进”、“助成”、“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但《宪章》第二章总则中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因此,  相似文献   

16.
人权问题,往往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喜欢侈谈的一个活题。早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人曾提出“要人权”的口号。甚至有个所谓“中国人权小组”,居然贴出大字报,要求美国总统“关怀”中国的“人权”。时至1986年,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王若望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竟指责我们开展的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是“侵犯人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人权? 一般来说,“人权”就是指人身自由和所要享受的其它民主权利。“人权”这个口号是300多年前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先驱们提出来的。那时,欧洲已萌发了资本主义因素,但整个社会仍处在封  相似文献   

17.
柯阳友 《团结》2008,(5):39-41
2004年3月,我国《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人权入宪"是我国法治发展和宪政制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在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还没有对诉权的明确规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宪法保障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力 《理论导刊》2003,(9):41-43
保障人权业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宪法作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权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法作为人权保障书,既确认已有人权,又保障人权的实现和发展。现代宪法主要是通过合理配置权力、规定基本人权原则、确认人权内容和建立宪法保障制度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它的本质是限制国家权力,并以民主为前提条件;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宪政与法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实现的最可靠支撑是社会主义观念文化。加强宪政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都应自觉地树立宪法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学习宪法、尊重宪法,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这是我国宪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焦悦勤 《理论探索》2007,(5):150-153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在多方面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但是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为未从根本上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其聘请的律师或辩护人行使权利缺乏程序保障,强制措施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刑事辩护风险过大,等等。完善我国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制度,应当确立不利益禁止变更原则,设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建立有效的侦查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