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肋软骨及牙髓细胞DNA含量与PMI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ng R  Wang WP  Xiong P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4-176
目的探讨人死后肋软骨及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死亡时间(PMI)的相关性,寻求推断PMI的新方法。方法应用细胞图像分析技术分析高温(30~35℃)及低温(15~20℃)环境下人死后0~15d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情况。结果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解,其中低温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在死后0~4d内有一个降解平台期。统计分析两组温度下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I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结论依据两种组织细胞平均DNA含量的降解可进行PMI推断。  相似文献   

2.
家兔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DNA含量与PMI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iu CQ  Xiong P 《法医学杂志》2003,19(2):76-77
目的 探讨家兔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DNA含量与PMI的关系。方法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05只家兔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家兔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核DNA含量(IOD)的变化值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家兔死后72h内其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速率与PMI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由此归纳出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结论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机体死后角膜内外皮细胞DNA含量变化,将会成为推断PMI精确、客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死后不同环境温度下离体牙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与死后时间(PM 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PIPS-2020),测定离体即刻至15d牙齿在低温环境(10~15℃)和高温(30~35℃)环境下牙髓细胞DNA含量变化值,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牙髓细胞DNA降解的速度有所不同,温度的升高有加速牙髓细胞DNA降解的趋势,且DNA降解存在一个平台期。低温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 I之间的相关系数r=0.953,相关指数R2=0.917;高温组的相关系数r=0.991,相关指数R2=0.971。结论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 I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测定牙髓细胞的DNA变化情况对推断3d(高温环境)或6d(低温环境)后的PM I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鼠心肌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 JL  Zhang XD  Niu QS 《法医学杂志》2006,22(3):173-176
目的监测小鼠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情况,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头半径、尾长度、头DNA含量比例、尾DNA含量比例、尾矩、Olive矩、头面积、尾面积八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测定的八项参数指标均显示细胞核DNA降解速率和程度与死亡时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72h内心肌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各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精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监测小鼠死后骨骼肌核内DNA降解的情况 ,探讨死后细胞核DNA降解的一般规律。方法 建立小鼠死亡模型 ,在死后 72h内 ,以 12h的间隔取骨骼肌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荧光显微镜下测量彗星图像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体死后 ,骨骼肌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了明显的彗星形拖尾 ,L/W比值随死亡时间而逐渐增大 ,二者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DNA降解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法医学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一种比较准确可靠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小鼠脑组织细胞核头半径(HeadRadius,HR)、尾长度(Tail Length,TL)、头DNA(HeadDNA)含量比例、尾DNA(Tail DNA)含量比例、尾矩(Tail Moment,TM)、Olive矩(Olive Moment,OM)、头面积(Head Area,HA)、尾面积(Tail Area,TA)8项参数的变化值。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测定的8项参数指标中尾DNA含量比例、彗星尾长、尾矩、Olive矩、尾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头半径,头DNA含量比例,头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上述参数均与死亡时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将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了多项式运算,获得了更能体现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1),均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本研究提供的72h内脑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各组回归方程,为法医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的、精确的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死后小鼠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鼠死后骨骼肌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111只小鼠在死后72h内不同时间点骨骼肌细胞核DNA电泳形状的8项参数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个体死亡72h内,“彗星”的尾DNA含量比例、尾长、尾矩、O live矩、尾面积数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而“彗星”的头半径,头DNA含量比例和头面积数值则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经对每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多项式运算,获得DNA降解趋势的二项式回归方程(P<0.001)和多元回归方程(P<0.0001),且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小鼠骨骼肌组织核DNA降解随死后经过时间的变化而呈一定规律性变化,DNA降解与死亡时间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Postmortem DNA and RNA synthesis was detected in tissue specimens harvested from two cadavers at different intervals between 2.5 and 32 h postmortem. Each tissue specimen was incubated for 1 h in a 3H-thymidine or 3H-cytidine solution. DNA- as well as RNA-synthesizing cells were found in skin tissue and bone marrow throughout the interval investigated. Cytidine incorporation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postmortem interval. DNA and RNA synthesis was also observed in cells of the testis, which were predominantly spermatogonia cells in the case of DNA. Low-grade RNA synthesis was detected in bowel epithelial cells up to 2.5 h postmortem; DNA synthesis was not present during the interval investigated. No supravital phenomena were observable in the splenic tissues examined.  相似文献   

9.
肌红蛋白降解与人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人体死亡后骨骼肌中肌红蛋白的降解水平,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于人体死后0、4、8、12、24、36、48、60、72h取骨骼肌,置于室温25℃,在不同时间点抽提蛋白质,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肌红蛋白,随后利用生物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肌红蛋白随死后时间逐步降解。结论肌红蛋白降解的检测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0.
11.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during skin wound healing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After a full-thickness incision was made on the dorsal skin, mice were killed 0.5, 1, 3, 8, 24, 72, 144, or 240 hours after incision, and the wound was exci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postmortem degeneration, cutaneous wound excision was performed 1 to 5 days after the mice were killed. The excised wounds were stained by the conventional streptoavidin-biotinylated 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 using specific antibodies, and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positive cells to total cells was determined. Expression of bFGF was detected in the nuclei of epidermal cells and fibroblasts in the early 0.5- to 1-hour phases and the late 24- to 144-hour phases. Expression of VEGF was detected in the cytoplasm of epidermal cells in the 24- to 144-hour phases. Immunoreactivity of both cytokines was detected 1 day post mortem and was especially well preserved in the fibroblasts. Time-dependent expression of both factors suggested that they would be useful marker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wound age. However, bFGF should be superior to VEGF because of its earlier expression and because of its more persistent expression in dermal fibroblasts with increasing postmortem interval.  相似文献   

12.
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死后肝脏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根据离体肝脏所处的环境温度分为12—19%(A组)和20—27%(B组)两组,每组23例。在死后24~72h内每隔4h穿刺取肝组织1次,制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消化,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检测细胞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所得数据经Exp032V1.2软件计算N值。结果死后24~72h肝细胞N平均值,A组从10.91%增至49.72%,B组从16.22%增至69.63%。两组N平均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死亡时间有相关性,A组r值为:0.598,B组r值为0.77357。并且建立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24~72h内人体肝脏细胞DNA降解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相关数据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Zhan L  Zhao ZQ  Shan YW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3-114
目的根据机体死后组织细胞DNA降解规律,研究其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处死后,在不同死亡时间段取肝、肾、脾组织提取DNA.根据DNA3′末端转移的方法(TdT法)将dUTP结合到DNA的3′末端,检测反应剩余的dUTP量,从而推测机体死后不同时间段DNA的降解情况.结果经对剩余dUTP检测发现,dUTP的剩余量随死亡时间延长而减少,说明DNA降解与死亡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根据机体死后DNA降解规律可用于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测.  相似文献   

14.
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uo GH  Chen YC  Cheng JD  Wang JF  Gao CL 《法医学杂志》2006,22(1):7-9,F0003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0~14d)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缓慢而规律下降,直至死后两周仍未完全降解。结论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线性关系,测定死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可望成为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大鼠死后肝细胞核DNA降解规律,分析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在大鼠死后30h内,每隔3h取肝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用共聚焦显微镜摄取彗星图像,应用彗星图像分析软件(IM I1.0)进行图像分析,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死后大鼠的肝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明显的彗星形拖尾,其尾长(TL)、尾矩(TM)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0~18h)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二者均与死亡时间(PM I)呈现一定的相关回归关系。结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6.
死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细胞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的心、肝、肾组织细胞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死后0点细胞DNA含量值相比,6小时细胞DNA含量下降到99.5%,12小时为91.3%,18小时为87.1%,24小时为81.3%,30小时为76.7%,36小时为74.3%,48小时为72.3%。上述规律性变化,将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Lin X  Yin YS  Ji Q 《法医学杂志》2011,27(1):47-9, 53
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的定量已广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机体死后不同组织和器官中DNA含量随时间的降解情况,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Feulgen染色图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等近年来新的DNA定量技术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PMI的参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死亡时间(PMI)的合适彗星参数。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和20℃环境中44h,每4h取材脑和骨髓组织制成细胞悬液进行彗星电泳,CASP软件测量彗星参数,线性回归分析和比较各参数与PMI的相关关系。结果死后DNA随PMI的延长逐渐降解,彗星头和尾DNA百分比、尾DNA、Olive尾矩、尾面积、尾矩等参数与PMI呈稳定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彗星头和尾DNA百分比、尾DNA、Olive尾矩、尾面积、尾矩等参数是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PMI的合适参数。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8,他引:29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对大鼠死后脑细胞DNA的变化进行观测 ,以寻找一种客观、量化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标准。实验选择 1 5只大鼠。处死后 ,在 2 4h内每隔 1h分别取脑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自动图象分析仪测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大鼠的早期死亡时间与其脑细胞DNA降解速率呈线性关系 ,其中积分光密度 (IOD)、平均灰度 (AG)、异形指数 (ID)提示本法有可能作为精确推断死亡时间 (PMI)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探讨人死后肝组织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离体肝组织于死后48~72h内每隔4h提取样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检测。观察800cm-1~3 200cm-1范围内检测样本特征峰的变化,指认其对应的化学基团,选择强度比值I1094/I2923作为响应值,并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在48~72h内,随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细胞主要散射峰峰位无明显变化,而其峰强度有明显差异;与核酸有关的峰(1 094cm-1)强度随时间推移有明显下降;与脂类有关的峰(1 454cm-1、2 923cm-1)强度变化不明显;各相对峰强(I1094/I2923)随死亡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并得到回归方程(r=0.914)。结论人死后肝组织细胞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I1094/I2923值与PMI呈负线性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有望成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