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恐怖活动犯罪有别于普通刑事犯罪,国内国际立法针对恐怖活动犯罪做了特别规定,但是目前我国反恐立法关于恐怖活动的界定不足以区别确定恐怖活动犯罪,影响了反恐法律规范的正确适用。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的差别只存在于犯罪的主观要件上,恐怖活动人员意图以非法暴力手段实现分裂国家、宗教极端思想等目标是恐怖活动的关键特征,应在立法上得到确认。我国在《反恐怖法》上定义恐怖活动和恐怖活动犯罪时,应明确规定"意图以非法暴力手段实现分裂国家、宗教极端思想等的目标"这一特别主观要件要素。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铭暄  张杰 《法学杂志》2006,27(5):24-27
立足于刑法的角度,当前迫切需要对恐怖活动犯罪作出明确的定义.恐怖活动犯罪是恐怖主义在刑法领域的体现.对恐怖活动犯罪可以从目的、对象、手段、主体四个方面进行定义.恐怖活动犯罪应当主观上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目的,客观上采取足以引起社会恐慌的手段侵害不特定对象或特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恐怖活动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又可以是单位,但不能是国家.  相似文献   

3.
论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喻义东 《法学》2005,(2):64-71
恐怖主义犯罪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 ,通过暴力或暴力威胁以及其他非暴力手段制造社会恐怖 ,侵害他人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恐怖主义犯罪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性犯罪 ,其侵害的客体是以国家安全为主的复杂客体 ,这就决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中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地位。我国刑法中的恐怖活动罪就其性质而言也是政治性犯罪 ,其所侵害的客体也是我国的国家安全 ,因此 ,我国刑法中的恐怖活动罪就是恐怖主义犯罪。  相似文献   

4.
徐力 《法制与社会》2016,(6):259-260
近年来,恐怖活动日渐猖獗,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全球各国也将联合打击恐怖活动纳入合作范围内。在我国,恐怖活动犯罪也呈高发性趋势,除新疆等易被恐怖活动组织袭击的地区之外,内地恐怖活动犯罪行为也屡屡发生,不但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给我国安定的社会秩序带来极大挑战。然而我国刑法在应对恐怖活动犯罪还略有不足。有鉴于此,我国应当采取如下的刑事对策:制定反恐怖活动犯罪的单行刑法、将刑法典中关于恐怖活动犯罪的内容单独列出、将恐怖主义思潮列入法律调控范围内等。  相似文献   

5.
“恐怖活动组织”界定问题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恐怖活动即对公民的人身或重大公私财产非法暴力或暴力威胁,用以威胁、恐吓政府、公众或上述两者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政治或社会目的之行为。恐怖活动组织即3人以上,出于政治或恐吓、要挟社会的目的,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结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犯罪组织。文章阐述了恐怖活动及恐怖活动组织的特征,并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恐怖活动犯罪界定为国际犯罪  相似文献   

6.
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及其整体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基于恐怖主义目的而使用互联网的网络恐怖主义得以产生,它具有网络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新特征,是具有更大影响力和破坏力的综合形式的恐怖活动类型,给国际社会和各国带来新的严峻挑战.目前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的对策包括技术、法律、思想宣传、公共政策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法律对策至少应有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的预防与控制法、刑事程序法和犯罪法三个部分,预防与控制网络恐怖活动的立法是关于甄别、发现、介入干预和紧急情况下控制网络恐怖活动的相关措施立法,相关犯罪法和程序法由网络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立法组成.近年来国际社会和各国对打击网络恐怖犯罪的立法都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国际国内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立法,进而分析了反网络恐怖活动犯罪的立法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18,(1):81-92
"风险刑法观"的发展根源于风险社会的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全球性的风险将在当前这一时期逐步呈现,其对我国关于恐怖活动犯罪的研究形成了"倒逼"式拷问。近几年来我国境内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又因民族多样、国境线绵长、相邻国家繁多等特点,致使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较之于西方国家更加复杂。同时,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地域范围、犯罪手段、犯罪对象以及犯罪动机等方面都演变出了新的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反恐立法和策略不能及时转变,极易出现漏洞。《刑法修正案(九)》与《反恐怖主义法》的相继出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漏洞与不足,且都对恐怖活动犯罪采取了"严厉惩治"的态度。然而当前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防控策略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应当从界定相关模糊概念、改善恐怖组织和人员认定机制、注重从源头化解涉恐矛盾、积极打击"毒恐合流"犯罪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8.
晚近以来,国际反恐公约以及各国反恐刑事立法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范围方面呈现出三个重要的趋势:一是由实行犯扩大到非实行犯;二是从作为犯扩大到不作为犯;三是从实害犯扩大到危险犯。在《刑法修正案(九)》通过之前,与国外反恐刑事立法相比,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专门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罪名屈指可数,恐怖活动犯罪的法网不够严密,对涉及恐怖活动犯罪行为的罪名和法定刑设置存在疏漏。《刑法修正案(九)》贯彻了“严密防范”的反恐刑事政策,这具体表现为刑事法网的严密化。《刑法修正案(九)》也坚持对恐怖活动犯罪采取“严厉惩治”的态度,这具体表现为对恐怖活动犯罪配置了财产刑。然而,在此次立法修改中也存在概念界定不清、过度犯罪化、罪名增设疏漏、刑罚配置不合理等缺陷,因而,对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立法应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恐怖活动已经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威胁.纵观恐怖活动发生的形式,有爆炸、绑架与劫持人质、暗杀、施毒、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等,但是在众多的恐怖活动形式中爆炸恐怖活动作为杀伤力和破坏力最大的一种手段,已成为当今恐怖分子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恐怖活动形式.因此,防范恐怖爆炸犯罪是公安机关反恐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恐怖活动已经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威胁。纵观恐怖活动发生的形式,有爆炸、绑架与劫持人质、暗杀、施毒、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等,但是在众多的恐怖活动形式中爆炸恐怖活动作为杀伤力和破坏力最大的一种手段,已成为当今恐怖分子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恐怖活动形式。因此,防范恐怖爆炸犯罪是公安机关反恐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恐怖主义犯罪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翔 《政法学刊》2003,20(6):7-10
有关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观点众说纷纭。各国、各地区组织的概念表述均有不同,须综合研究恐怖主义犯罪与政治目的、恐怖主义犯罪与正当目的、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主体、恐怖主义犯罪的行为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涛 《犯罪研究》2011,(5):79-89
恐怖主义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后911”时代用有了不少新的特征。对其从新的角度进行定义变得重要和迫切起来。另外,恐怖组织与有组织犯罪的合作日益紧密,这种紧密的合作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其合作的结构。关于恐怖主义的一个准确的定义和有关其与犯罪组织合作清晰的图卷有助于全球范围内打击这两股势力的行动的展开。  相似文献   

13.
《Global Crime》2013,14(2):59-80
A game theoretic model is developed where a government protects against a terrorist seeking terrorism and criminal objectives. A terrorist can recruit a benefactor providing funds by remaining ideologically pure, or may resort to crime. The model accounts for the players’ resources, unit costs of effort, unit benefit and valuations and contest intensities for terrorist and crime objectives. We determine and quantify how these factors and the government impact a terrorist’s terrorism and crime efforts and relativ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n a continuum from being highly ideological to being highly criminal. We also consider how the terrorist group is impacted by support of benefactor(s), the central authority’s ability to impose greater sanctions for terrorist activities compared to criminal actions and the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f the group’s leadership. We discuss insights from the model and consider a few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4.
论恐怖主义犯罪中被害人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体系,我国反恐怖犯罪的刑事法律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也日趋成熟。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因此而产生的犯罪被害人予以高度的关注,立足于对被害人自身特点的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上的改革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活动给世界造成的极大危害,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各种方法中,法律手段不容忽视。目前中国反恐怖立法比较分散,因此,有必要统一中国的反恐怖立法,构建中国反恐怖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周庆 《政法学刊》2013,30(3):10-18
“9·11”以来,国际恐怖活动与反恐斗争的较量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但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威胁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持续存在且更加突出.“三股势力”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个体暴力恐怖威胁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城市反恐试点单位的成功做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参与的反恐防范工作格局;二是加强防范恐怖犯罪公众教育,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三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四是明确责任,建章立制,夯实基础;五是制定应对预案,通过演练予以巩固完善;六是强化检查考核,促进防范责任和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17.
This research uses quantitative analyse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conviction outcomes differ across three major American domestic terrorism groups: ecoterrorists, left-wing extremists, and right-wing extremists. Findings suggest that ecoterrorists receive lighter treatment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while controlling for important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age, and count severity. Findings high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home-grown” terrorist groups, departing from a large segment of terrorism research focused on domestic versu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r terrorist versus civilian comparisons. Results elicit new research questions to understand why domestic terrorists receiv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spite controlling for key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8.
《Justice Quarterly》2012,29(4):573-595
Despite the centrality of situational variables to crime theories, they remain uncommon in criminology. Based on the hypotheses drawn from the literature on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crime, we examine whether aerial hijackings perpetrated by terrorists are situationally distinct from other aerial hijackings. We define terrorist hijackings as those that include threatened or actual use of illegal force or violence to attain a political, economic, religious or social goal through fear, coercion, or intimidation. Other aerial hijackings include those perpetrated for transportation or extortion purposes. Using a newly updated dataset, we examined 1,019 aerial hijackings that occurred around the world from 1948 to 2007, out of which we classified 122 as terrorism. Result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argument that situational factors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distinguish terrorist from non-terrorist aerial hijackings, and partial support for the argument that situational factors measuring publicity distinguish these events.  相似文献   

19.
While a key to law enforcement success is the willingness of the public to cooperate with police, we hav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how terrorist attacks affect this public readiness. Prio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errorist attacks might increase citizen cooperation with police through both prevention efforts and rally effects. We test these assertions with thre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on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help police combat terrorism: one before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s and two after. As predicted, public willingness to report suspicious behavior to polic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following the bombings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se increases generalize to ordinary crime. We also find that knowledge of key counter terrorism programs increases after the bombings, effects are somewhat stronger for the New England area than other regions,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results are greatly diminished 16 months after the attacks. Conclusions are similar for both panel and cross-sectional analyses.  相似文献   

20.
王国飞 《法律科学》2004,22(3):90-97
恐怖主义主体是否包含国家的问题是困惑恐怖主义法律定义的一个现实障碍。对此问题,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认识不一,从历史看,国家恐怖主义是个人或组织团体恐怖主义的根源,而且国家恐怖主义的危害与当量是个人及团体恐怖主义所无法比拟的;学者的学说、国家和联合国内的反国家恐怖主义的努力也说明了国家恐怖主义犯罪的存在;国家的恐怖主义刑事责任追究可依公约以特殊方式进行;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行为的民主化与文明化,也要求坚持公理、正义与法律,要求反国家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