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学生与"韩流"--关于"韩流"的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对韩国流行文化只是偶尔有所涉猎,并没有达到酷爱的程度;女生对韩国影视剧和韩国音乐的肯定程度高于男生;年轻的大学生对韩流现象的态度是宽容和开放的,既对其创作方面体现出的优点加以真诚的肯定,又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表明他们对韩国影视剧并不是盲目喜爱。也许韩国流行文化并不深刻,但它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功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透视韩国“去汉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两国历史联系紧密,韩国文化至今仍存留大量"汉文化"印记。近年来,韩国民族主义高涨,加之现实政治的需要以及新闻媒体的宣传,加剧其各个领域的"去汉化"步伐,此举既给韩国文化带来危机又促使我们更加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依凭历史理性,可以划分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前者应当发扬,而后者则应剔除。中国法律文化应摒弃其潜藏的诸如专制主义、民粹主义等文化传统元素,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光大,而不是深陷"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式的错误解读,从而为"回"到当下的中国作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剧可作三种角度的解读,从类型角度而言,很多涉及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它们在强化“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失落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剧可作三种角度的解读,从类型角度而言,很多涉及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它们在强化“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失落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6.
韩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裂的产物.历史上韩国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儒学的影响较深,注重家庭关系,男尊女卑的现象比较突出.随着六十年代韩国工业化的到采,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大量涌入韩国,东西方文化在韩国产生了猛烈的碰撞,其结果除了使韩国在亚洲成为经济“四小龙”之外,还使韩国的文化及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人在韩国逗留的一年多时间里,曾接触过很多大学教授、国家公务员和家庭主妇,对韩国社会的细胞——家庭,做过一番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国民族文化特性与韩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的民族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四个在方面:异质性儒家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改造、"自励"与"排它"下的忧患与团结、尊师重教下的民族竞争力。正是这种民族文化指引指引着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使韩国经济迅速跃居"亚洲四小龙"的地位。因此理解和把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我们重塑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研究韩国现代化中的民族文化特性,将对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孔子学院迅速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的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开始了"中国文化威胁论",亦即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9.
从60年代初开绐,韩国经济实现了连续30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从而成功地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此期间,它成功处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免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成功地应对了城乡差别,实行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实现了儒教文化与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因此,研究韩国的现代化模式,对中国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效仿与激励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理论的文化历史依据,可从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实践的反思中得出.  相似文献   

11.
自美国全面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韩国一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希望全面参与其中以提升本国在美国盟国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韩国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总是受到内部和外部种种因素干扰,使其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受到约束。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及期望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最为关键外部因素;朝鲜核问题也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外部因素;日本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也使韩国在军事领域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顾虑重重。韩国政府、民众对韩国是否加入TPP以及"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应当部署韩国存在巨大分歧,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内部因素。这些掣肘因素对中国反制美国亚太战略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并非代表欧美主流文化的韩国影视剧在我国屡掀热浪,并形成了耐人寻味的“韩流”现象。反思这一文化现象,可以得到许多对我国文化建设有益的启示:一是要注重挖掘电视传媒的经济资源;二是开展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播;三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应保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大学生关注的国家中,韩国一直名列前茅。中国大学生眼中的韩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中国大学生对韩国的喜爱,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对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自己的国土上不断流失、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的现实的无奈和伤感。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具有深沉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生成背后有一段深远的历史。经历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到中体西用的文化反思,发展为以洋为尊的媚外心理,近代"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逐渐转向"文化自卑"。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国家以及文化自信的发展也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向上的发展阶段。"文化自觉"的萌芽发展为"文化自信"乃至新时代的"文化自强",体现了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回顾文化自信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文化建设历程,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功夫熊猫》是一部好莱坞动画大片,是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电影作品,其新奇的视觉效果和中国元素的大量运用,成为散发独特东方艺术魅力的电影佳作。从这部海外拍摄的中国题材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形式尤为值得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者思考,并以此为参考。以新的写作方式向世界呈现具有东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从大历史视野看,西北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生成演进的两大文化基因。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学人都能自觉地将这一历史认知作为研究中国法学问题的前提或出发点。只有同时兼具游牧和农耕两种文化地理空间体验,并立足于合适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上的法律学人,才能真正将这个大中国的视野自觉地统一起来,从而避免对中国法学的误读。在当下语境中,这个合适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就是以今天的甘肃为核心的河陇地区,这里也是拉铁摩尔所谓的中国"贮存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中国与西方(欧洲)法律文化的外部比较转化为中国的内部比较——西北中国与中原/东南中国的比较,运用这个视角,就能完整描绘出一幅具有世界意义的关于中国法律文化协同演化的心智地图。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发展演进为思考路径,运用大的历史观,从更长远的发展阶段来考察中国的和谐政党关系的建立,揭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背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凝聚力书写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自血雨腥风的近代史延伸中战争造成的深度社会结构破坏、割地赔款的被迫"不平等历史地位"的真切感受促发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文化选择与现代化结合、奋发有为的历史渠道。道器、体用之争中,经过了"器物——制度——精神"的三段式历史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是其成为实践哲学的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融合一统的"龙文化"特质提供了"文化嫁接"的丰厚土壤,文明交流的氛围,加速了文明历史前进步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结合是最好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既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统继承者,"以儒援马,以马助儒"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道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上来看还远远不够.学界从"道统"的视角阐释宋元明清学者思想新的一面,进而寻找儒学发展的新脉胳;探讨日本儒学、韩国儒学在近代化过程中"道统"观念的变化,进而理清文化从"一元独尊"到"多元齐放"的变化轨迹;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中正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中正统文化的表述形态的异同,进而寻找文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等,这些课题都将是颇具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