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是我省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路径,与中央强调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一致。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在支持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切身感受到,开发性金融与"三集"高度契合,大有可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表现形式为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其实质是产业、要素、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我省是人口和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促进经济集约增长,实现人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房地产管理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多种改革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城镇化发挥其扩大内需的潜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稳步前行,是未来改革创新的重要问题。人如何市民化"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城镇发  相似文献   

3.
采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分别验证黄河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递增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流域内所有城市的土地城镇化逐年递增,11个城市(州)出现人口流失导致人口城镇化递减;人口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流域内存在区域差异性;人口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土地城镇化的双门槛效应,当土地城镇化发展过低或者过高时,人口城镇化呈现抑制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土地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人口城镇化的单门槛效应。因此,黄河流域各城市应积极推动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控制土地城镇化高速发展,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人地挂钩”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居民消费,建立“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张友良 《传承》2012,(2):62-63
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的综合化。我国城镇化存在着"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不高,‘伪城市化’";"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和中心城镇规模扩展但留不住人,有城无市"";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扩张"";城镇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要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向军 《人民论坛》2014,(14):233-235
中国与欧洲在城镇化进程中均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城市病"、资金、人口转移、公共服务保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中国与欧洲城镇化在社会转型任务、资金来源、政府主导模式、人口转移规模以及经济增长认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就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模式、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制宜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镇化的表象化和复杂化共同影响新型城镇化质量,土地城镇化的功利化和闲置化并存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人口与土地两种生产要素资源错配制约新型城镇化效果。应加快流动人口融入城镇,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的三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流转涉及产权明晰、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土地市场、经济增长等各个要素,需要明确相关问题,调整相关制度。针对目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本文认为,明确土地承包权主体、谨慎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整与完善土地制度等三个问题,是涉及农用地流转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农用地流转的成效。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支撑、政策调整与实践落实。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4,(6):49-5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十分重大。2014年5月,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农工民主党中央人口与资源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在南京举办首届"中国人口与城市发展"高层学术论坛,论坛由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具体承办,群众杂志社协办。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很多创新见解,现将研讨观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两种模式上发展,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于人口、土地、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与"三化"并进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农村资产的确权化与资本化、推进全面的均等式的城镇化建设与促进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完全城镇化、严重污染、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口规模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问题,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其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该文件明确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对于城市的人口增长、规模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病",许多人有深切体会。而对于城市的"收缩",感觉相对陌生。"收缩型城市"这个新概念,提醒我们走出传统观念误区和路径依赖,必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下的城镇化,这一模式在政策价值观上将农业转移人口视为生产要素,是城乡二元区隔政策的调节性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系统对农业转移人口仅仅是经济性接纳,而在社会性方面是排斥的。其结果是城镇化不是"人的城镇化",而仅仅是"物的城镇化",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结构趋于固化。新型城镇化必须矫正这种政策偏差,树立"知行合一"政策观,注重政策设计主体多元化,尊重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政策执行必须兼顾相关主体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充分调动各主体市民化的积极性。新时代的城镇化,必须架构起政策制定、实施、监测、检查、评价、反馈、调整的良性循环系统,这是新型城镇化政策优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尹中卿 《小康》2013,(1):35
城镇化涉及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涉及到"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际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人口城镇化领先,中部土地城镇化较快,西部土地城镇化超前,不利于全国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基于此,应优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继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配套GDP考核机制及产业政策改革,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积极突破制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过渡依靠人口、土地等资源的"要素驱动"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必须转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摒弃过去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而推进城镇化走上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通过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效果,明辨城镇化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状况,寻求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从而发挥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作用,切实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现在对城镇化的讨论比较多,但关键是我们要搞的是"市场"的城镇化,还是"市长"的城镇化。在我看来,我们要尽可能地走市场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以城镇化为目的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从城镇化来看,人口进入城市只是第一步,后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8,(17)
正非户籍人口,是指那些未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常住户口的人。重视非户籍人口市民化问题,是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8年3月发布了《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实施2018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第一项重点任务。这是继2016年9月国务  相似文献   

18.
张占斌 《人民论坛》2013,(19):28-31
新型城镇化面临挑战近来,中央和地方对"新型城镇化"的诠释和理解出现偏差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中央部委官员一再强调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盖楼修路,而是人口城镇化;但从地方政府的实施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工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展开游说以获得项目融资。城镇化曾被社会各界寄望于拉动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但"走偏了"的城镇化则恐怕难以担此  相似文献   

19.
《人民论坛》2013,(7):24-25
●城镇化红利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导张占斌:改革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免"城市病"和"拉美陷阱"的最有力保障,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土地红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现行土地制度可以说伤害了每一个相关利益集团,但改起来却很难。其原因可能是认识问题,也可能与体制的僵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成渝城市群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该文从城市群城镇化空间结构的角度,针对反映城镇化水平的人口、土地、经济子系统,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成渝城市群受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不同影响,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城市群协调发展度普遍偏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低水平发展;成渝城市群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中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