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外实际,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发展党际关系和国际联合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党际关系的思想,赋予毛泽东思想党际关系思想以新的内容,是在毛泽东关于党际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的丰富和  相似文献   

2.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伟大的实践:毛泽东坚持以独立自主为核心的党际关系原则,开创了我党同其他政党交往的历史;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实现了党际关系的历史性跨越;江泽民提出了世界多样性思想,使政党外交以独特的方式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建设的角度创新性地把"党的对外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的角度阐明了"和谐世界"新理念对于党际关系的推动作用,从指导思想的高度明确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战略对于党际关系发展方向上的总体把握。这些独创性的提法从理论上充实了党际关系思想的内涵,从实践上推动了党际关系发展的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发展思想的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有关科学发展的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共鸣,科学发展逐渐成为各政党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指导思想,党的统战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党际和谐是中华文化中和衷共济、和而不同思想在党际关系上的印照,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之下,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和谐的党际关系仍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的目标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有着"四个统一"的整体,党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在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党关系和谐则社会稳定,政党关系不和谐甚至矛盾尖锐则社会动荡。发展经济为党际关系和谐注入动力;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是党际关系和谐的保障;发展民主政治,为党际关系和谐注入活力;充分利用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化解党际矛盾,凝聚社会各阶层次的力量;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际关系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有着"四个统一"的整体,党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各民主党派在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党关系和谐则社会稳定、和谐,政党关系不和谐甚至矛盾尖锐则社会动荡、不和谐.发展经济为党际关系和谐注入动力;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是党际关系和谐的保障;发展民主政治,为党际关系和谐注入活力;充分利用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化解党际矛盾,不断凝聚社会各层次的力量;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际关系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两个万岁"的思想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再到邓小平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各个时期党的领导人都重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党际关系,并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执政党自身建设思想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特点:党建目标和任务更符合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肩负的时代任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更强调改善党的领导,并把制度建设放在重点和突出地位;处理党际关系具有民主化、平等化特点:提出了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价值取向的多党合作思想,突破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决定亲疏的标准,突破了国家关系服从于党际关系的不正常状况,确立了党际关系服从、服务于国家关系的最高目标;其政党制度建设思想充分考虑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理性化、规范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存在着实现关系和谐的历史合作基础.现实制度基础和理想信念基础。和谐的党际关系就是政党之间政治认同度高、相互团结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奋斗。这是和谐党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现实和平稳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党际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与各民主党派求同存异,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共产党领导,加强参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自成立以来,党际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恪守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正确处理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始终保持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以及超越意识形态等等,是党际关系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其中,党际关系和谐又是贯穿90年党际交往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政治协商与多党合作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际和谐思想,即:始终坚持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高度重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合作与协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建国后周恩来的党际和谐思想对构建新时期的和谐党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主体间性认知是和谐党际关系发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主体间性生存是和谐党际关系发展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主体间性实践是和谐党际关系发展的途径。主体间性视域下和谐党际关系发展要坚持主体间性认知、主体间性生存、主体间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7,(1):107-128
冷战时期,分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在互相交往时,同样会面临如何处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从中法关系的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中国(中共)—法共—法国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从中法两国关系对立、党际关系占主导地位,到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改善但受到法国政府限制,再到党际关系制约国家关系多层面发展,最终到党际关系破裂、国家外交关系确立。这种变化反映了跨阵营国家交往时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张力,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阶级对抗性、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利益的错位以及冷战国际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和观念的转变,这种张力得到了化解。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促使政党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部分,为国家的整体利益而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政党外交思想”和“党际关系理论”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初步阐述了加强邓小平政党外交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思想、目标宗旨、主题判断、功能作用以及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艺术等方面阐明和构建了邓小平政党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曹宏 《工会论坛》2007,13(5):164-164,173
党际交流是我党历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在不同时期我党领导人都对党际交流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面临着新形势的情况下,勇于开拓创新,把党际交流的思想进一步扩大到用来解决两岸政党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政党交流的新局面,也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党政治中,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作为参政党存在的八个民主党派,中国的这种政党制度被称为新型的政党制度,党际间的关系被称为和谐的党际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党际关系时侧重于研究执政党与参政党间的和谐关系,往往忽略了参政党由八个相互独立的民主党派构成这一事实,因此,党际关系研究还应该包括对参政党内部关系的研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作为参政党存在的八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从其关系现状出发,揭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通过优化民主党派间的关系来更好的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十分重视党的对外工作,在多种场合阐述了党的对外工作的重要原则,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关于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思想。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党的对外工作摒弃了“左”的影响,实现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对外交往局面。继邓小平之后,党的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党际合作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坚持、发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有益启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党际合作的根本动力;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党际合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共商国是是中国共产党党际合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是党际合作汇聚磅礴力量的根本途径;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完善的基本遵循;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时代潮流是党际合作彰显优势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党际民主是党际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合法化。政党制度对党际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美国的两党制形成了特殊的党际民主。同美国党际民主相比,我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党际民主的经验与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