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2017,(5)
正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交付使用,为我国未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国际学术界给予高度评价。1月18日,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相  相似文献   

2.
正新华社·8月17日8月16日凌晨1时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墨子号"承载着在国际上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并将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已有百年历史的量子理论的真实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说,到2030年左右,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8月16日,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卫星以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命名,展现了古代哲学与现代科技两大领域术语的奇妙交叉组合。墨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古代科学家,量子通讯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似乎包含着偶然性;但从中华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深层关系看,则蕴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  相似文献   

4.
声音     
“‘探测一号’卫星可以说是 中国首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2003年12月3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永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双星计划”全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第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7,(23)
<正>随着全球首枚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升空与量子通信加密光纤链路"京沪干线"的建成,我国量子通讯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其中,量子不可克隆的原理让量子通信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通信安全的问题。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首枚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2016年12月,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完成建设,并有望今年下半年开通使用。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8,(3):90-91
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次发射是2008年我国首次航天发射。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航天应急和管理能力又有新进步。  相似文献   

7.
正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的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完成部署,北斗系统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北斗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  相似文献   

8.
周边     
爱知世博会开幕;马来西亚推出中文新闻服务;俄罗斯成功发射一颗通信和数字广播卫星。  相似文献   

9.
国内要闻     
正银河航天首发星成功发射1月16日11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银河航天首发星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采用Q/V和Ka等通信频段,具备10Gbps  相似文献   

10.
减灾动态     
《中国减灾》2004,(11):60-61
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中国第一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起飞约二十四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风云二号C”卫星已经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随即在发射指挥控制大厅宣布,本次发射取得成功,经过一系列控制,“风云二号C”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据称,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为中国首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而此前升空的两颗“风云二号”均为试验应用型卫星。这颗卫星还将替…  相似文献   

11.
公司     
《小康》2021,(1)
正SpaceX星链项目获得8.86亿美元补贴据The Verge 12月8日消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通过其旗下的农村数字机遇基金,向180家竞标公司发放了共92亿美元的资金,以此支持全美522万户偏远地区家庭和企业接入高速互联网。其中,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凭借公司2015年启动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获得了FCC向其未来十年补贴的8.86亿美元。"星链"计划共发射1.2万颗通信卫星,截至2020年11月底SpaceX完成的第16批卫星发射,已有955颗成功入轨。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工委并转参加"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工作的全体同志: 继"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和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成功之后,你们又取得了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圆满成功,这是参加卫星、火箭研制、发射、测控和各项保障工作的全体人员认真贯彻执  相似文献   

13.
小资料     
世界同步卫星知多少? 从1963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起到1983年底,各国共发射了166颗通讯卫星。预计到九十年代初,各国还计划发射一百多颗。目前拥有同步通讯卫星的国家和集团有12个。其中自己创造卫星、用自己的运载工具发射的有美国、  相似文献   

14.
时代文摘     
《时代潮》2001,(19)
中国科学家计划发射"太阳空间望远镜"卫星中国科学家们要摸摸太阳的"脾气"——一颗价值超过20亿元的卫星已被列入发射计划,这颗被称为"太阳空间望远镜"的卫星,将用于预报太阳磁场的变化和"太阳风暴"等"空间天气"情况,它是中国最昂贵的空间探测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29)
<正>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中部六省是中国地理和经济腹地。创新战略改变中部传统的粮食产区、能源和劳动力输出地角色,使其跃升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建造全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每年推广"超级稻"超过1亿亩……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中部六省是中国地理和经济腹地,党的十八大启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一大批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成果从这里喷涌。创新,已成为这里的"潜能激发器"和"崛起动力源"。创新战略改变中部传统的粮食产区、能源和劳动力输出地  相似文献   

16.
据央视国际报道,近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我国计划通过国际合作,在今后5年内发射8颗人造卫星,以建立世界上首个覆盖全球、用于减灾和环境保护的卫星群。这个卫星群的计划得到了国家批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正在进行工程研制阶段。它将优先用于亚太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目前,已有一些亚太国家表示愿意参与这个项目。中国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司长罗格介绍我国计划在2006年左右完成三颗卫星的发射,在2008年完成整个系统,也就是八颗卫星的发射。据了解,这八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将是世界上首个用…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06,(2):5-6
新闻事实:从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到今年8月29日,我国共成功发射了22颗返回式卫星。9月16日,第22颗卫星回收舱带着120平方米的降落伞,降落在预定区域。这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的升交点重合法、折算气象风预报卫星返回落点等数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它使我国测控系统具备了对返回式卫星实施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能力,卫星返回落点预报与实际落点误差缩小到百米以内。至此,我国共成功回收了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23,(5):50-51
<正>2023年2月23日19时49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中星26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6号卫星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配置94个用户波束和11个信关波束,可以覆盖我国国土及周边地区,将为固定、车载、船载和机载终端等提供高速宽带接入服务。按照研制目标,中星26号卫星可支持百万终端通信,最高通信速率达450Mbps,将国内单颗高通量卫星的通信容量大幅提升至100Gbps,星地系统设计和运营服务整体性能比肩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19.
焦点     
中国与巴西联合发射卫星成功 北京时间10月21日11时16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送入太空。火箭发射13分钟后,“资源一号”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火箭继续飞行约40秒后,“创新一号”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第一颗“资源号”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1,(21)
正@小康杂志社:【转发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打call]】刚刚,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3颗吉林一号高分03D卫星和星时代—10卫星。为中国航天加油!(总台央视记者杨弘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