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fusal of the English courts to award damages for consequential losses following unreasonable delay on the part of insurers in settling a claim. This has the potential to give rise to dire consequences for insureds. Thes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addressed in North American jurisdictions where the concept of good faith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as a means of both compensating insureds and regulating the conduct of insurers. However, a hallmark of English law is that it fails to draw a bright line between the law of contract and the law of contracts. As a result, the policy issues that should inform insurance contracts are excluded by virtue of the notion, imported from the law of contract, that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is a matter of private law and is not, therefore, a means for public regulation of insurers.  相似文献   

3.
4.
This article examines recent changes in the law in Canada in relation to the court’s willingness to acknowledge the significance of, and award compensation for, intangible loss arising from breach of contract. When a claim for benefits is wrongly refused in a disability contract, a primary goal of the contract, which is to provide peace of mind, is unrealized. Where this causes mental distress, Canadian courts are now willing to award compensation. Similarly, if an insurer conducts itself in such a manner as to attract a punitive damages award, a consideration in assessing the quantum of the award is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insured. The evidentiary basis for these claims will often include expert psychological opinion. Various consider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existenc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psychological issues relevant to a claim for damages for mental distress and/or punitive damages are cover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5.
域名案件中的恶意概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璇玉 《知识产权》2003,13(3):44-47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关网络的民事纠纷也在迅速增长。近年来,域名案件在国内外都呈迅猛增长的势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仅近几年就发生了PDA域名案、英特艾基公司起诉的“IKEA”域名案、宝洁公司起诉的“Wisper”域名案、杜邦公司起诉的“Dupont”域名案等等。在国外,域名纠纷更为严重,许多跨国公司的名称、商标,如麦当劳(McDonald)、波尔舍(Porsche)皆被抢注。为解决域名纠纷,国内外都做出了一些规定,其中有国际互联网管理机构——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Numbers)于1999年10月通过…  相似文献   

6.
7.
8.
9.
解读诚信原则——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茂军 《河北法学》2002,20(6):141-145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观念 ,而更重要的它是法律规制。诚信原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又是我们从事国际经贸往来活动的通行证。然而 ,现阶段我们的诚信状况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 ,则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诚信原则的法律本质及功能特点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有关。诚信原则乃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诚信本身就是法 ,“帝王规则”甲天下。  相似文献   

10.
应急决策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作出科学性和时效性相统一的应急决策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给出了应急决策的基本概念,说明并分析了应急决策区别于常规决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应急决策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同时,辅助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应用广泛,对典型事故灾难的模拟也是制定应急预案和辅助应急决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简要论述了它们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针对法治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创新的一种法律制度。经验研究发现,指导性案例的采纳适用与案件类型、案由、指导性案例的提供主体、律师代理、提供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审理程序和法院级别等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判决书的制作年份等不存在相关性。从司法适用可以看出,指导性案例进入司法判决既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也缺乏有效的法律方法支持。从运作的效果来看,案例指导制度尚未有效解决制度设计与法律理念、制度运行与适用方法之间的深刻鸿沟。实证研究和法理反思均表明,任何制度的设计,不仅需要有制度运作的程序安排,也需要有娴熟的法律方法训练,更需要有成熟的理念沉淀,才能真正实现制度创新的目标和价值。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增强指导性案例的实效,需要从程序、方法和理念等层面着手,实现案例指导制度的中国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民事实体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确立是适应诉讼观的变化和诉讼日趋复杂化的需要。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当事人滥用诉讼权能的规制 ,并发挥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双重功能。由于程序法的形式严格性决定了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适用的补充性。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世界中的诚信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英美两国为例探讨了诚信原则在英语世界的运作情况。在英美法系 ,主观诚信未受争议地长期存在 ,一般被理解为“不知” ,个别被理解为“确信” ;出于对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强调 ,英美法系的取得时效制度设以较低的人性标准 ,不包含诚信要件。在英国 ,就诚信原则的来源有“继受说”与“本土说”之争 ,但两说存有共识 ,学者亦多主张诚信制度来自大陆法系。在美国 ,客观诚信有其制定法依据 ,通常只涉及合同履行和争议解决阶段 ;就其含义 ,有“默示条款说”、“排除者说”和“自由裁量权限制说”之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商标法实施近30年历史的总结,论证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法中的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检讨了现行法和修订送审稿、征求意见稿在贯彻诚实信用原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认为应提高对抢注、恶意异议等不正当行为和侵权行为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商标权的保护;关于确权程序的规定应当增加责任条款,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5.
信赖保护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原则也将最终被植入现代行政法领域,从而对现代行政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建设现代海关第二步发展战略而言,信赖保护也应当成为打造现代诚信海关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16.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诞生是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其创立过程经历了以下三部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源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成熟的标志.追根溯源,研究和厘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创立的过程,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以及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崔令之 《河北法学》2006,24(12):142-144
虽然<物权法>草案中没有确立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制度,但鉴于留置权本身的特征以及我国现实生活的需要,应该设立留置权善意取得制度.留置权的善意取得有其独立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20.
论善意取得     
张义华 《河北法学》2004,22(2):55-58
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作为继受罗马法的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并未接受罗马法奉行的"无论何人不能以大于自己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的原则,吸收了日耳曼法中"以手护手"的法理念,普遍确认了善意取得制度;英美法系本身就源于日耳曼法,善意取得当然成为英美法系各国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已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