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大鹏 《南风窗》2008,(8):20-22
自马英九担任国民党主席始,国民党内部支持改革的新生代力量成为新主流,改革路线获得了绝大多数党员的支持,改造与转型已是一条不归路。  相似文献   

2.
1949年,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检讨失去大陆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对台湾50年来的社会发展影响至深的举措,是国民党在台湾实行的和平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和平土改不仅解决了争取无地、少地贫苦农民的支持,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粮食供应问题,而且成为台湾从农业社会发展成工商业社会的起点和基础。“战后台湾的变迁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光复初期的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3.
会场撒尿学     
刘诚龙 《法制博览》2009,(20):40-40
李敖说其朋友苏秋镇做国民党“立法委员”,“炮声之多,火力之猛,令国民党头疼万分”。苏秋镇参加“立法会议”,总是争起发言,猛烈批评,“所以,国民党只好趁他撒尿期间动手脚,每当苏秋镇一上厕所,国民党便派员在厕所把风,  相似文献   

4.
刘诚龙 《法制博览》2011,(16):79-79
李敖说其朋友苏秋镇做国民党“立法委员”,“炮声之多,火力之猛,令国民党头疼万分”。苏秋镇参加“立法会议”,总是争起发言,猛烈批评,“所以,国民党只好趁他撒尿期间动手脚,每当苏秋镇一上厕所,国民党便派员在厕所把风,  相似文献   

5.
2012年“大选”之后,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动员逐步进入一个“结构崩解”的阶段,影响所及,国民党不仅在南台湾各类选举中难以取胜,也因为其所掌握的社会支持网络更趋于弱化,国民党在南台湾绿营执政县市作为一个在野政党的监督力量也随之弱化。因之,即便在多数南台湾各县市议会中,国民党仍掌握较多正副议长席次,但由国民党掌握的县市议会,却对民进党县市政府的消极的两岸交流政策难有影响。检视国民党在南台湾“结构崩解”的情况、影响及民进党县市政府和县市首长的两岸交流政策,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深入了解南台湾政治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牛一鸣 《法制博览》2010,(11):32-32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的机关报。国民党在败走台湾前,它是国民党在大陆最大的党报。据有关人士说,该报创办之初,“并不是当报纸办,而是当做官办”,所以是“内容贫乏,形式简单,连续18年赔本”。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退台后,在美日等国支持下,从国计民生入手,使台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岛内政治改革的初步基础。随着内外形势的变易,其政治结构亦不断调适,由威权体制、独裁制渐向政党政治转型,多元化格局已成为台湾未来政治变迁的基本架构。台岛政局演变一方面是台湾...  相似文献   

8.
郑振清 《南风窗》2014,(26):39-42
2015年以后新的国民党主席和领导层,可以有很多具体的改革措施,但是一条根本之道应该是重新树立民生主义为重的政党旗帜和政策纲领,应该积极培育能有效动员台湾社会的政党组织能力和政治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9.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19-19
抗战前,薄一波被国民党逮捕,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南京曾拟立即枪毙薄一波等12名重犯。可是,华北国民党当局却没有执行。其中原因之一是这个“大才子”学识渊博,碰到内政外交经济等解决不了的问题,华北国民党当局就要去监狱求教薄一波。而薄一波却常常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便告诉这些国民党大员——是否给你们出主意,需要我党同意。国民党当局没办法,只好替他去找组织。就这样,薄一波和中共华北局(北方局)联得了联系,组织上同意有限度地给国民党“支招”,同时给监狱中被捕同志争取了政治学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台湾“二·二八”事件50周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二·二八”事件50周年祭才家瑞1947年2月28日,台湾同胞在全岛掀起了反抗国民党腐败统治,争取民主、争取自治的武装起义。起义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血腥镇压,事变中,1万多名台湾人民和近千名自大陆来台工作的普通同胞死于非命①。国民党对“二·二八...  相似文献   

11.
海月 《法制博览》2009,(11):32-32
武当山抗战时期地属国民党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学生队”当年曾经设在武当山周府庵。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武汉告急,国民党为抗击日寇,决定在武当山民间收集以铜为主的金属,准备熔化后制造枪炮、子弹,以供军需。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党营事业剖析高群服国民党当局因拥有庞大的党产和党营事业体系而被海外传媒称为全世界最富有的政党。过去,国民党党营事业(以下简称党营事业)在执政党强力庇护下,在经界独居上游,占尽先机。但近年来,随着岛内政经形势的变化,党营事业受到党内外舆论的强力...  相似文献   

13.
对国民党“台湾化”的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民党“台湾化”的透析张凤山1949年被推翻的国民党政权的残余势力逃到台湾后,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今天已变成“台湾国民党”。“台湾国民党”的主要内涵及显著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国民党实现了这一转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剖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2022年台湾地区县市长和议员的选举结果,延续了国民党掌控大部分县市和民进党控制全台行政和立法机构的不对称局面。“九合一”的选举结果对国、民两党的内部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蔡英文的领导权威日益受到民进党内不同派系的挑战,朱立伦在国民党内的领导地位可望得到加强。在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国民党能否对民进党发挥有力的制衡作用,在稳定两岸关系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是值得继续观察的。  相似文献   

15.
罗海岩 《法制博览》2010,(17):14-15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兄妹中,既产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主席夫人和电子部副部长等中共高级领导和知名人士,也有人担任了国民党总统的经济秘书、国民党空军总部的作战处长等,虽政见不一,但兄妹间融洽仍同手足……  相似文献   

16.
关于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大量选情分析集中于讨论国民党大赢与民进党大输格局的形成。本文结合选举分析和选后在台湾社会调研的材料,关注本届选举出现的新现象——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得票率与“立委”当选席次比例之间同时存在大幅差距。本届选举的统计数据显示了这种比例上的差距:国民党当选席次比例(81席,占总席次71.69%)远高于其政党得票率(51.23%),  相似文献   

17.
刘耿 《法制博览》2011,(17):58-59
对国共首次合作,廖仲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廖仲恺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坚定地认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认为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复兴的关键。他信守两党的共同纲领,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和共产党人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18.
台湾自由派代表人物及其追随者的嬗变王其水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时,中国自由派代表人物胡适及其追随者殷海光等离开大陆。胡适、雷震、傅斯年等在台湾创办《自由中国》杂志,鼓吹自由民主理念,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教训,谈论“今日的问题”,批评当局对出版法...  相似文献   

19.
台湾“政党合作”问题初探洪明自80年代后期,台湾反对势力突破“党禁”之后,岛内各种政党纷纷成立。但经近十年来分化、组合,发展到今天真正具有实力、能对台湾政局产生举足轻重影响者,只有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三党而已。在这“三党鼎立”之中,执政的国民党在过去...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方派系的分布、结构及其政治功能赵印香胡石青金奕台湾地方派系是指那些拥有比较雄厚的社会、经济资源,在县市区域内或乡镇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势力。国民党逃台后,地方势力为巩固国民党政权、维持其执政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台湾政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