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鹏 《求实》2003,1(2):18-20
通过对毛泽东解放前后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分析 ,毛泽东社会分层的理论依据是从经济分层趋向政治分层、从客观分层趋向主观分层、从弹性分层趋向刚性分层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理论以马克斯.韦伯的“财富—声望—权力”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最具有影响力。本文在吸纳韦伯分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的现实背景,提出了适合中西部农村本土性的社会分层框架,并据此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阶层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消灭了长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被打倒,贫雇农翻身得解放。社会主义改造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贫下中农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地富等专政对象成为公社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底层,比较稳定的村落社会分层结构建立起来。"四清"和"文革"这两大政治运动,对农村社会分层结构造成了极大冲击。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经济形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基本上形成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为构建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以现实主义理论为经典原则,建构起严苛的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但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文艺批评又并非完全限制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规训,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维护艺术的自律与创作的自由。对典型人物塑造的批评与讨论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文学批评在政治性与艺术性之间平衡摇摆的"周旋"与"困境"。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苏联模式作了很多论述 ,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从毛泽东的角度认识苏联模式 ,学术界却很少论及。毛泽东在他的许多文章、报告和讲话中对苏联模式作了大量评价。苏共二十大前 ,毛泽东全面肯定苏联模式。苏共二十大后 ,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模式。中苏论战中 ,毛泽东全力维护苏联模式。他虽然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 ,试图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 ,但最终还是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倡导起点公正,强调人民在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使新中国大多数社会成员形成了高度的价值认同;毛泽东主张实现规则公正,将社会公正理念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了新中国完成高度的社会整合;毛泽东注重结果公正,强调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达到了对有限物质资源的统一集中的分配与使用,而且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实现了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精英缺失、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忧。因此,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导构建农村社会合理分层结构,发挥农村精英等在农村社会控制方面的作用,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仁卿 《党史文苑》2004,2(4):48-50
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到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是逐渐变化的。由于毛泽东的认识变化使党的相关政策发生改变,从而给实践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研究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变化,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经过一段反复后,再次走向彻底否定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论述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经过一段反复后,再次走向彻底否定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论述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层理论以马克斯.韦伯的“财富—声望—权力”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最具有影响力。论文在吸纳韦伯分层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一个适合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本土性社会分层框架,并据此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层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假设性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考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着眼于社会分层结构方面的身份壁垒问题、贫富分化和中产阶级问题、地位不一致问题、阶层意识问题,以及社会分层机制方面的公正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社会分层状况对于社会秩序可能造成的影响,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太可能酿成大规模、整体性的社会抗争运动,但是局部的、以具体问题和诉求为目标的社会抗争事件则将不断零星出现,一些社会成员个体性的社会越轨行为也将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从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主要认识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历史轨迹:1919年至1929年,共产国际对崭露头角的毛泽东初生好感,并夹杂着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认识;1930年至1939年,共产国际与毛泽东在党内具体事务处理上存留某些不同意见,但对屡遭主观主义排挤的毛泽东积极支持,并广泛宣传其业绩和思想;1940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对坚持自主的毛泽东渐生疑虑,并加剧至对中共性质的质疑。系统呈现这一脉络对于全面评价共产国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从人民内部矛盾的角度出发,最早提出了干群矛盾的观点。他反复强调要正确对待农民, 正确对待闹事的群众及犯错误的干部,重视人民信访工作,尝试通过整风、群众运动等形式来反对农村基层干 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对农村干群关系的探索是他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重要内容,为我们今天解决农 村干群矛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  相似文献   

17.
文记东 《党史文苑》2007,7(11):36-3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  相似文献   

18.
江离乡 《世纪桥》2011,(21):92-93
改革开放前,人们对"阶级"有着明显的社会区分和强烈的敏感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社会出现了利益调整和利益重新分配的格局,社会分层开始出现,并有扩大深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各个阶层对于民主政治与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的演变、主张、局限性、改变认识的原因以及与列宁、刘 少奇、张闻天、邓小平等人的比较研究情况做了综述,认为毛泽东吸收借鉴了张闻天、刘少奇等的观点,形成了自 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后来改变了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比较积极的看法而走向消极,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改变的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邓小平则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大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闫广琴 《世纪桥》2007,(10):12-13
从"五反"运动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际环境的影响;二是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三是毛泽东本人思想认识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