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五章三国卫温将军大闹台湾记1900年前《三国志?吴主传》里有关卫温到夷洲的一段文字引起台湾学界的轩然大波。有人说东吴卫温、诸葛直根本没来过台湾。有人说隋朝陈稜没来过台湾。有人说郑成功、清朝、国民政府都是外来的。所以,台湾就像一颗形似番薯的巨大外太空陨石,1945年无声无息地落在中国大陆福建外海的太平洋上,于是这世上出现了一座岛被称为"台湾",台湾开始有了历史。  相似文献   

2.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9,(13)
<正>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台湾同胞的杰出代表,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袖和思想家、理论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通过个体命运书写时代,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他满怀人间爱,站在民众立场,对台湾政治、社会弊端,展开勇敢无畏的批判。他矢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9,(13)
<正>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台湾同胞的杰出代表,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袖和思想家、理论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通过个体命运书写时代,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他满怀人间爱,站在民众立场,对台湾政治、社会弊端,展开勇敢无畏的批判。他矢志不渝追求国家统一,颂扬台湾同胞爱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9,(15)
<正>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台湾同胞的杰出代表,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袖和思想家、理论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通过个体命运书写时代,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他满怀人间爱,站在民众立场,对台湾政治、社会弊端,展开勇敢无畏的批判。他矢志不渝追求国家统一,颂扬台湾同胞爱国爱乡传统,揭露"台  相似文献   

6.
海峡长镜头     
《台声》1995,(1)
芋仔番薯本一家 1994年11月30日,一群美术工作者在台中公园门口,以8000千斤芋仔、番薯摆成台湾岛的形象,用以表达艺术家们对台湾岛的关注:省籍融合,众所企盼。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正>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台湾同胞的杰出代表,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袖和思想家、理论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通过个体命运书写时代,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他满怀人间爱,站在民众立场,对台湾政治、社会弊端,展开勇敢无畏的批判。他矢志不渝追求国家统一,颂扬台湾同胞爱国爱乡传统,揭露"台独"的荒谬和危害,呼吁台湾同胞投身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9,(15)
<正>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台湾同胞的杰出代表,台湾爰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袖和思想家、理论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通过个体命运书写时代,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当代台湾历史和现实。他满怀人间爱,站在民众立场,对台湾政治、社会弊端,展开勇敢无畏的批判。他矢志不渝追求国家统一,颂扬台湾同胞爱国爱乡传统,揭露"台独"的荒谬和危害,呼吁台湾同胞投身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9.
水青山 《台声》2010,(3):60-65
<正> "台湾那边过春节也和我们一样吗?"——今年春节前夕,有位不太了解台湾的大陆网友发帖问,很快就有人回答说: "当然一样……因为台湾(同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诸多元素的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地名皆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台湾作为中华民族晚近的新拓地,这种文化意义尤为深厚而丰富。在台湾地名中,有的与其地形、地貌和方位有关。如顶坪、深坑、莺歌、鹅銮鼻、林口、线西、线东等;有的来自于当地动植物、矿物等物产,如鹿港、蔗廓、番薯寮、柯子寮、大稻埕等,也有“原于先住民者,如台东称卑南,民雄曾是打猫,屏东是阿猴,高雄为打狗,新竹是竹堑,大龙峒番名叫大浪泵,八里原名八里坌。”当  相似文献   

12.
雾峰林家在台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大陆则很少有人知道,对这个家族惊天地泣鬼神、满门忠烈的悲壮故事更是知之甚少。假如说一个家族出一个民族英雄已经是了不起的话,那么这个家族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一代又一代在台湾历史上数得着的著名人物,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雾峰林家——台湾第一家族绝世传奇》近期在大陆出版,向更多的民众揭开了这一家族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09,(7):61-62
没去过台湾的大陆读者,一提起去台湾旅游,首先在脑海中出现的景点,大概都是阿里山、日月潭。阿里山、日月潭确为台湾旅游的象征.但如果只是阿里山、日月潭,那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了。因为台湾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比如其东海岸沿线,就有人觉得是台湾最值得一游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番薯是家乡农民的主食。番薯饭即把番薯掺在大米里一起煮,有鲜番薯饭和干番薯饭之分。鲜番薯饭是把新收获的番薯洗干净(讲究的人家把皮也削干净),放在砧板上切成小方块状,等大米煮半熟后再把番薯块倒进去一起煮。由于番薯肉有黄心、粉红心、红心等几种颜色,煮好的白花花的大米中点缀着黄澄澄、粉红色的番薯块,从热气腾腾的厨房中散发出一股沁人肺腑的香味。番薯干是在番薯收获季节,把番薯洗干净,放在农村土制的刨薯片机中刨成片状,晒干舂成小碎片,贮存于米缸或陶缸中,等番薯淡季,把番薯干与大米掺在一起煮。童年时,当群星还在夜空中闪烁时,各家各户清脆的剁番薯的声音,和着高亢的公鸡报晓声、低沉的喝牛赶羊声、尖溜溜的婴儿哭啼声,此起彼落,组成了一支世代相传的乡村晨曲。农村的孩子吃饭是既不定时,也不定量。学龄前的儿童,玩累了,跑回家来,盛上一碗妈妈晨起煮好放在灶台上的番薯粥,夹几块萝卜干或咸菜,端着饭碗边玩边吃,上学的孩子回家,吃饱了把嘴一抹,把碗一搁,就去放牛或干  相似文献   

15.
19岁以前,我常在祖母和父母身边,听他们用家乡话同乡亲们谈论往事,怀念故乡亲友和议论台湾的现状、前途。当时在日据时期的北京,绝大多数台湾乡亲都深爱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痛恨日本殖民当局的残暴统治;哀叹旧中国的贫弱落后和关心中国抗战前途。在他们看来,台湾“番薯人”就是来自唐山、原乡的中国人;所以既爱国又爱乡,观念里没有“中国”和“台湾”的区隔和对立。我从小就是在老一辈“番薯人”这样的理念熏陶下长大,认为如果丢弃前辈们所坚持的民族尊严,就会成为他们的不肖子孙。所以不能同意叶石涛最近关于“父母的民族尊傲是错误的”那种…  相似文献   

16.
一言情小说主要指那些纯粹描写男女情事的创作,因此有人称它是唯情小说。古今中外文学中,言情小说一向深受欢迎,尤其为青少年读行所喜爱。在台湾,虽然50年代已陆续出现言情文学作品,但流行却是在60年代初皇冠出版社出版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之后。自此,这类创作“行情”看好,以致形成所谓的“琼瑶热”。准确地说,应叫“言情小说热”。然而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基本不重视对它的研究,或者说对它的理论批评远远落后于创作。如果把台湾言情小说创作比作一个壮汉,那么对它的研究充其量是一个孱弱的矮小女子。二者十分的不匹配。虽然曾有文人作家对“琼瑶热”是是非非,甚至有人公开提出清除“琼瑶公害”,但这仅是一种带情绪化的指责,而不是属于文学评论范畴的学术批评。而在大陆,自80年代开始,台湾言情小说也相当畅销(有人把大陆流行包括言情小说在内的台港通俗文学作品说成是“台港文学热”,这是极不确切的,因为台港文学不全是通俗文学),其中以琼瑶的作品为之最,次之是姬小苔、玄小佛的小说,但现状同样是研究与出版没有同  相似文献   

17.
对台湾许多企业来说,千禧年真是一个凶年,凶到今年春节都过得有点欢乐不起来。有人因为资金套牢在股市上而不得不缩减过年的预算;有人往年出国过节的也将就着在岛内过;也有以往过年团圆,尽享天伦之乐者,却因岛内经济不景气,反而趁着国外没有放假的机会,到美国、欧洲等地继续打拼。  相似文献   

18.
王海军 《台声》2011,(1):67-68
回大陆之后,时常有人问起我,台湾怎么样?我总是无以应答,因为台湾带给我太多太多不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晁珊珊 《小康》2013,(8):90-92
因为太在乎它,所以怕失去。石库门对于上海,就像马可对于威尼斯,因为太钟情所以从不敢照耀。外滩、南京路、豫园、石库门是上海的四大标志性景观,石库门在仅有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在上海辗转于极度的风华与飘摇,却始终保持着对上海文化的忠贞。有人说是上海成就了"石库门"文化,也有人说是"石库门"一直秉承着上海的  相似文献   

20.
王烈霞 《前沿》2013,(16):132-133
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因为其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托妮一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问世后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创作手法来构建美国黑人的历史以及文化价值的提升,通过其《宠儿》这部文学作品展示出了美国黑人在过去所遭受到的奴役、歧视,这种有效的手段就形成了她自己所独特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从“中心叙事”与“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和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