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22)
正目前正在北大攻读国际关系学院台研院博士的王裕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言论引发了台湾媒体广泛关注,同时也为他招来了台湾"独"派网民的讽刺与攻击。台湾陆委会也对此表示:"若王裕庆加入共产党,可能被处以10万新台币以上、50万新台币以下的罚款。"对此王裕庆说:"我之所以很了解大陆和共产党,是因为我读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加入共产党,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对于我个人的决定,在台湾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我感到很意外。台  相似文献   

2.
最近,台湾有关当局对要前往大陆地区高等学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大泼冷水,再三宣称"现阶段不承认大陆学历"。学中医药的毕业后"不予申请执照","也无法执业"。以此来"提醒"去大陆念书的"台湾青年学子要三思而后行"。台湾有关当局为什么不承认大陆学历?是大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有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6)
正两岸要以更开放的政策扩大两岸年轻一代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化解不必要的敌意,对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才会有正面助益。同时,台湾要认清时势、要务实,不要走偏锋,否则,受害的会是自己。两岸关系如果倒退、恶化,大陆的影响不大,台湾的损失较大。现在最重要的是经济,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这么高,相信曾担任台湾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对两岸情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应该不会冒进、走偏锋。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17)
正今年是台湾青年、山东德州博旺五金工具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续川"登陆"第十年。10年中,他在大陆立业成家,也因为在大陆创业,与"台一代"的父亲有了更多对话与近距离观察,多了一份理解和读懂。"建议台湾年轻人遇到能来大陆走走看看的机会,不要放过。当你来大陆看过之后,就会发现,在台湾了解的,完全不是真实的大陆。"感恩父辈当年"登陆"的勇气,庆幸倾听父辈建议后的果敢自我"登陆"。如今李续川通过10年在大陆的打拼,不仅在大陆找到了自己的"根"与"芽",也成为许多台青来到大陆、了解大陆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5.
正同是故乡情,血脉相牵引。据全国台联工作人员介绍,本届千人夏令营,台湾"首来族"比例超过了6成,而其中,新一代台湾青年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陆,更有意愿来了解大陆,贴近大陆。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和眼睛,来丈量未曾接触和了解的祖国的人文风情,近距离感受大陆的发展变化,并发出自己的感触。"00后"台湾青年蔡君翎就是第一次来大陆,她说:"来到大陆,就是自己最好的成年礼!用这样的方式开阔自己的眼界,找到自己的根,没有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对岸的台湾,大陆曾广泛流传这么一句话":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然而今天,"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还能听到吗?7月25日,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投书台湾东森新闻,分析为何台湾最美的风景已一去不复返了。文章摘编如下:不知从何时开始,"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进入许多台湾人的口中。说出这句话时,仿佛证明了台湾人的亲切有礼、人文底蕴受到公认,是台湾的品牌特色。这句话最早是大陆知名杂志《新周刊》在4年前的创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17)
正7月底至8月初,由全国台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共同主办,福建省台联、厦门市台联协办的"大陆台生台湾史暑期研习营"在福建厦门大学举行。近百位在大陆高校深造的台湾硕博士生,与6位重量级的大陆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习真实、客观的台湾历史和两岸渊源,以帮助青年世代树立正确史观,增进共同认知。一时间,这一活动在两岸引起强烈反响。8月8日,6位重量级的大陆学者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市场那么小,大陆银行规模这么大,来台湾后会不会造成竞争格局?"对于2012年6月开业时台湾同业的忧虑,中国银行台北分行行长蔡荣俊记忆犹新。"为了消除这个疑虑,我们这两年多的主要经营思路就是尽量把市场做大、把蛋糕做大,让台湾同业和民众都受益。"身为首家在台营业的大陆商业银行台北分行掌门人,蔡荣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2010年9月,中国银行台北代表处设立,一年多后台北分行开始对外营业。未雨绸缪的中国银行如愿以偿拔得头  相似文献   

9.
张唯琛 《台声》2023,(23):39-42
<正>“参加巡展活动,让第一次来大陆的我很震撼,北京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充满艺术气息。两岸同根同源,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第一次来到大陆的台湾教师王杏如对记者表示。11月29日至12月3日,“花开五洲福满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百国名花彩墨画海峡两岸巡展在北京举行,20余名岛内乡亲参加了巡展活动。团员们参观了东岳庙、智化寺、故宫,了解千年古都的历史与文化;来到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和宋庄艺术创意小镇,感受现代北京的创意与时尚;在台湾会馆办画展、演奏乐曲,品鉴五洲花香、古韵京音,畅叙两岸情谊。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5,(23)
<正>11月23日,大陆台商、台湾文化人代表,以及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大陆知名高校的台湾学生代表百余人,在深圳参加"创富人生,赢在大陆——台湾百姓故事汇"活动。活动现场首发了《台湾百姓故事》丛书,这套丛书是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推出的三部曲采访故事的集中呈现,包括《大陆台商财富故事》《台湾文化人在大陆》《台生大陆求学就业记》:台商跨海而来,弄潮改革开放,实现创富人生;台湾文化人肩负着使命和责任,身体力行,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台生求学求知,激扬青春,在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8,(14)
正摘编自6月24日台湾《工商时报》台湾《工商时报》6月24日发表社论说,"亲近美国,疏离中国大陆",这是民进党当局上任以来一贯的政策方针。这表现在政治上是民进党意识形态使然,在经济上也这么做,就脱离现实且违反市场法则,恐怕会让台湾得不偿失。譬如,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台当局倒是更热衷支持"投资美国"活动,摆明和美国站在同一阵线,而似乎忘了大陆目前仍是台湾对外经贸  相似文献   

12.
1895至1937年间,一些传统文人或为亡命,或为应聘教学,或为视察,或为旅行,穿梭于两岸之间,留下了不少以"之台湾"和"之大陆"命名的诗歌作品。此类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大陆旅台文人在台期间的诗作,也包括一些内渡文人以"之台湾"为题首写的诗作。另一类是台湾传统文人创作的以"之大陆"为题首的诗作。这两类诗歌记载了日据下台湾人民殖民地生活的苦难,呈现了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面貌,承载了知识分子深厚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1,(12):43-44
无论是生在宝岛、现在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还是生在大陆、现在在台湾的同胞,乃至许多生在台湾、现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他们对宝岛台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思。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8,(8)
正据台媒报道,大陆经济发展持续加速,吸引各地人才效应不断扩大,很多台湾青年想去大陆发展,一方面想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多展现,另一方面,希望会有更好的职涯发展前景。然而,有位台湾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发文表示,他毕业后选择留在台湾工作不想去大陆,他认为去了大陆也未必会比待在台湾好。却被自己的女友骂"没上进心",女友认为大陆现在机会这么多,薪水也不错,怎么不去闯闯看?甚至两人最后还吵到分手。让他难过地问:想跟女友一起留在台湾打拼,真的错了吗?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9,(14)
<正>7月9日,民进党当局有关部门日前启动"选举查察",将大陆企业采购台农产品列为所谓"搜报"重点,引发台湾农渔民质疑与反弹。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应询表示,农产品销售事关台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多年来,我们本着"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帮助台湾农民朋友拓展大陆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深受广大台湾民众的欢迎。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第一大销售市场。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5)
正民进党已经取得全面执政权力,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依旧混沌不明,许多人预测两岸关系可能会倒退。有专家说,大陆可能会使出霹雳政策,让已陷入停滞的台湾经济雪上加霜。对此,台湾"经建会"原主委尹启铭认为,其实大陆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世界各经济体都在看,若两岸关系不佳或紧张对峙,他们自然不会和台湾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明显的例证就是印度尼西亚、印度,他们原本已经做好与台湾经贸合作的可行性研究,却由于两岸服贸协议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共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受到台湾各界高度关注,其中台湾青年不在少数。特别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就学、就业等问题,引发岛内广泛热议。这令人高兴的现象,来自于两岸长期交流的成果,也代表大陆对台政策的成功。而台湾青年赴大陆学习就业,不仅能打破"台独教育"灌输给台湾青年的错误的大陆印象,更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庄重承诺,那就  相似文献   

18.
贺苒 《台声》2014,(12):86-86
一年两个月前,第二次来到台湾,以学生的身份在这里学习、生活。当初决定来台湾读书的理由其实很实际,考研落榜了,但选择来台湾对我来说却有很多原因。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户口簿籍贯栏却写着台湾桃园。虽然家中长辈从台湾来到大陆亦是太祖父辈们的往事,我父母这代甚至都所知甚少,但却让我对台湾,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大陆房地产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之际,台湾房地产却显得比较"萧瑟"。正应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之言。本文拟将台湾房地产业这些年的发展及特点介绍给读者,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台湾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3)
正当下台湾的年轻世代,正是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时代成长的,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几近于零,或者是偏向的、不全的,以至于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祖国大陆不了解,甚至产生一定的误解。为使这些台湾青年能够了解大陆,进而认知大陆、消除误解、增进共识,近年来,两岸各领域各阶层开展了林林总总的各类青年交流活动,尤其是大陆在组织开展两岸青年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开展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