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文化是很有底蕴的东西,百看不厌,就像一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很多故事可以讲",说这些话的是一位身材中等、皮肤黝黑、带着浓浓闽南口音的中年人,他叫洪明章,是福建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名誉会长、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研究员。与博物馆的不解缘200多年前,洪明章的先祖从福建南安迁居到台湾屏东。因为父亲是船长,洪明章在台湾屏东县的渔港长大,他和哥哥在钓鱼、潜水、旅行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造就了他开朗外向、敢闯敢拼、不拘一格的个性。因为  相似文献   

2.
燕娟 《两岸关系》2010,(3):36-37
2009年初,台湾人士高朝阳接任厦门银行行长。一年来,曾长期担任台北富邦银行总经理的他,在厦门遇到前所未有挑战,他尝试将台湾金融业经验,直接带入大陆,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改革领域。  相似文献   

3.
邓红华  李咏红 《台声》2004,(12):64-65
蓝与白餐饮连锁企业在台湾已有29年的经营历史,蓝与白自98年进入大陆后,落地的第一家店在厦门,后全面进驻福建,曾经在福州、厦门轰动一时,2000年来广州开店,生意异常火爆。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
正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决战之日越来越近,台湾街头的选举气氛也日益"升温"。有些脑筋动得快的店家,看准了"大选"里蕴藏的商机,用"馒头"等文创商品抢攻市场,竟赢得一片好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古记素食烘焙"店,最近推出2016"大选"参选人Q版人脸造型馒头,3款Q版馒头分别依序放入"尚爱台湾"台湾地形图包装礼盒。还有商家推出"大选"特辑T恤,3组参选人都有,写上参选人  相似文献   

5.
正流动的音乐人岁末的厦门,天气渐渐转凉,但依然有不少游客到曾厝垵游览。沿着曾厝垵公交站背后的一条小巷往里走,不到30米,便来到黄弘毅的店。店的名字很可爱,叫"欧买GOD",取的是"Oh my god"的谐音,有种让你惊叹的意味在其巾;而当你得知,这位来自台湾的小吃店主,曾经是一位音乐人时,你真的会情不自禁地说出:"Oh my god!"黄弘毅在台湾做了20年的键盘手,当时,正值台湾音  相似文献   

6.
《台声》2020,(2)
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是肩上的使命,同时也能够为推动两岸融合贡献出一份力量。关于他刘凡颉,1985年出生,台湾高雄人,设计师,厦门谷啾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来厦之前,刘凡颉在高雄经营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因缘巧合,他了解到厦门云创智谷台湾创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为台湾青年提供的各项渠道和资源,让他觉得自己的设计所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他在厦门设立公司"谷啾设计",是英文"good choice"的音译,这也是他的设计经营理念:做客户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5)
<正>7月5日星期三阴雨今天,爬长城。因为台湾来的某君,路途并非显得遥远。厦门分营的某君是台北人,虽然大学刚刚毕业,但是已经在台湾服完兵役,他将服兵役的过程称之为"增肥捷径"。他开玩笑说,大学生服兵役,要么是大学伙食不好,要么是太瘦想要增肥。他很"严肃地"讲起了他的军营训练生活,并不时地配合着手上滑稽  相似文献   

8.
近看台湾     
《时代潮》2001,(16)
从大陆到台湾,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或者说是没有陌生感。因为根本就不觉得是"到了台湾",而是觉得到了大陆南方的一个城市,比如广州,又比如厦门,而且我与同行记者郑固固在台湾都有亲戚,还有在工作中结识的许许多多的各界朋友。这种感觉在台北是这样,在高雄、  相似文献   

9.
曾学文 《台声》2004,(10):68-69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厦门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文化厅、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于8月28日至9月1日在厦门举办。这是近年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项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历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交流中历时最长、参演人数最多、形式内容最丰富的一次盛会。活动内容包括:海峡两岸歌仔戏优秀剧目展演、学术研讨会、青年演员比赛、历史图片展和走进社区的民间职业剧团广场演出。艺术节不仅在厦门、漳州掀起了一阵两岸歌仔戏热;在台湾,同样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潮。因为此次台湾代表团一百多人经由金门直航厦门,是台湾艺文团体的首次直航,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且人数是历年来台湾赴大陆交流最多的一次,台湾最具盛名的明华园戏剧团领衔主演,因此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11.
他喜欢平静的书斋,然而社会“迫使”他练就了“分身术”。自从他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台盟副主委以来,他就坚持著书立说、参政议政两不误。今年4月份,他完成了他的第七部著作——《劫后归来两岸情》,并于5月底送台湾出版。 他,就是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汪毅夫。他说话轻声慢语,为人谦和,易于接近,但又刚毅,有一股攻必能克的钻劲。这或许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 汪毅夫祖籍台湾,1950年3月8日出生在厦门的一个工程师的家中。在厦门一中读初中时,他被作为学校的培养对象,提前学高中课程,准备提前一年参加高考。然而初中毕业他就遇上了“文革”,使之提前参加高考的愿望落空了。随后他只能随波逐流,跟着历史的脚步来到上杭县古田镇的小山村插队。1974年他被招工,在厦门邮电局当搬运工人,随后又当  相似文献   

12.
<正>9月22日上午,厦门市台联"相聚厦门"台湾陆配创业研学营开营式在厦门帝元维多利亚酒店举行,来自台湾的40名陆配参加了活动。厦门市台联党组书记、会长苏甦作开班仪式动员致辞。他表示,厦门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城市,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沿平台。去年以来,厦门率先落实中央"31条惠台措施"和省"66条惠台政策",出台了60条惠台政策,为广大台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  相似文献   

13.
她来自大陆,在台湾做护工;他是台湾人,带着女儿与她结合在一起。他俩是台湾最底层的人。婚后,他们到厦门谋生。不久,他意外死亡,他的女儿将会怎样生存?  相似文献   

14.
<正>"我对厦门的印象最早来自我太太,她是厦门人。"谈起厦门这座城市,来自台湾南投的张博森语气中满是甜蜜。2013年因参加清华大学在厦门举办的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总裁班,张博森跟同样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太太在一次聚会中相识,并于2014年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15年迎来两人的爱情结晶。厦门对张博森来说,是他的  相似文献   

15.
台湾行     
黄铮 《楚天主人》2010,(7):51-52
春末夏初,我们到禁锢半个多世纪的祖国宝岛台湾观光。台湾山河与风土人情之美,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战地金门从厦门坐海船约40分钟就到了金门岛水头码头,迎面高楼上一排金色大字"金门欢迎你"拉开了我们观光的序幕。金门岛包括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居台湾海峡中部,左与厦门、右与台湾岛隔海相望。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7)
正在成长中做好选择钱炜安的父亲是跟随着爷爷从大陆到台湾,但是他对那些事情已经慢慢淡忘了。本来生活在眷村的家庭,因为爷爷遭遇事故而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出军队,所以,钱炜安成长的环境也就离开了眷村。钱炜安1981年出生在台湾。在那个"升学主义"的年代,钱炜安高中考了很多次才有学校录取,后来还被留级一年。他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摄影,可是,还没有念完书就因为在杂志社打工旷课过多最后被退学,然后,他就直接服役了。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台声》2023,(3):54-55
<正>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台湾青年陈韵如来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奶茶店,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2023年春节我们不关店,就是要趁这段时间增加曝光。”制作茶冻的间隙,她向笔者解释不回台过年的缘由。31岁的陈韵如大学毕业后就来大陆闯荡,先后去过厦门、泉州、深圳、广州、桂林、南宁等多个城市。2019年,她看准大陆西南的发展机会,来成都创业。  相似文献   

18.
章健  王跃 《两岸关系》2003,(3):65-67
一位上海小伙东吃一小碗、西吃一小碟,他的朋友又在叫他,“小朱,快到这里来尝这种没吃过的……”,“我都快吃饱了……”。后来,小伙子对我说,“因为还不能到台湾去旅游,所以,就想在这个展会上把台湾的小吃尝个遍……”  相似文献   

19.
“火车渐行渐远了,苍郁的北京也望不见了。啊!北京我的爱人!此去万里长途,这途中的寂寞和辛苦,叫我将向谁诉?”——张我军·《乱都之恋》之七1924年初(民国13年),台湾青年张我军从上海来到“十丈风尘”的北京,投奔在厦门相识的乡亲、正在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读书的张钟玲。那一年他22岁。在那一年他接连投书《台湾民报》,向当时盘踞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抛出力作《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由此引发台湾文学新旧大辩论。也在那一年他写了名为《乱都之恋》新诗。  相似文献   

20.
薛秋帆 《台声》2010,(3):34-36
<正> 巧遇"二·二八"事件 1946年夏,我在厦门集美高中毕业后失业在家,1947年春节后准备赴台湾升大学。2月25日,订购了从厦门赴台湾的船票,于2月28日下午两点开航,3月1日黄昏到达台南安平港,在安平镇旅社住宿。一进门就听到广播里播放:昨天下午在台北市延平路发生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