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旨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族认同。自2009年迄今,大陆共没立了2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重要遗址,如曲阜孔庙、湖南炎帝陵、随州炎帝故里等;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9,(21)
<正>11月5日,以"两岸同源,美美与共"为主题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在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均庆院举行。海峡两岸各界人士1000余人齐聚这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温定光缘,畅叙两岸情。本届文化节由福建省龙岩市人民政府、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主办,举行定光佛祭典朝拜和金身绕境巡安、海峡两岸书画创作笔会、客家美食节暨台湾台东伴手礼展销、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讨会、千年古寺水陆法会等活动。定光佛被誉为"客家人的保护神",是两岸文化交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4月,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溪口举行。海峡两岸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溪口,围绕"中华文化的礼俗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清明文化的核心是"慎终追远",是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这些民俗文化对于凝聚民族认同、提升"两岸一家亲"的共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率团出席论坛。蒋孝严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清明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4.
文笛 《台声》2018,(10)
正海峡两岸电影的交流基础是电影文化,民族特色是两岸电影共有,也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基础,在电影的交流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感受到两岸电影观众血浓于水的情谊。通过一场场光与影的变幻交织,海峡两岸电影"交换空间",为观众们呈现一次次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共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凝聚起两岸同胞的感情。2018年春夏之交的北京和山西,电影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第八届北京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保管机构众多、收藏分散、库房条件不足、立法不健全、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也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少数民族古籍分散性、宗教性、国际性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应上升到边疆治理的高度。在治理主体上,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收藏机构、企业及民间收藏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治理对象上,改善收藏条件、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整理出版、缩微和数字化建设,综合运用财政投入、法制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宣传推广等治理手段。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因此可以成为边疆治理的手段。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也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助推边疆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两岸关系》2021,(4):50-51
正"北孔子,南文昌",文昌文化以"崇文、弘德、明理、修身、助人、行善"为核心思想,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华人文化圈具有广泛认同。四川绵阳市梓潼县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文昌文化发祥地,七曲山大庙被誉为"天下文昌祖庭"。2021年1月13日,四川绵阳梓潼文昌祖庭获批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3月15,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上,文昌祖庭获"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1)
正5月25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2017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40余位来自海峡两岸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出版业如何携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业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贡献、责任与担当;数字化时代中文出版物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等议题,谈合作话交流。"面对新的产业发展环境,两岸  相似文献   

8.
<正>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旨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族认同。自2009年迄今,大陆共设立了2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重要遗址,如曲阜孔庙、湖南炎帝陵、随州炎帝故里等;一部分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地,如南京中山陵、福州马尾船政文化园、武昌辛亥革命遗迹遗址等;还有一部分是两岸共同抗战的见证地,如台儿庄、湖南芷江、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等。多年来,这些交流基地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独特的自然风光,唤醒了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赢得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往和爱戴。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对南海断续线(或称u形线)的法律地位基本是认同的,即认为是中国南海的"疆域线",或称"岛屿归属线",它表明线内的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皆属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此外,海峡两岸在维护南海主权方面也表现出默契,两岸学者曾多次在有关南海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过相互合作的愿望.近来海峡两岸已从昔日的对立状态逐渐开始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9,(21)
<正>10月12日至13日,由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台湾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共同主办的"己亥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经贸交流系列活动"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千余名嘉宾、学者参与,共同弘扬炎帝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系列活动以"深化文化经贸交流共推两岸心灵契合"为主题,涵盖现代农业对接会、现代制造业对接会、己亥年海峡两岸炎帝陵祭祀大典和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旨在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5,(2)
<正>千山万水隔不断"两岸一家亲"的情缘。时代进入21世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的图书,率先在两岸、在两岸同胞心中,冲出雾霾,从民间零零星星的交易,大踏步地走向日渐规范化的大型交流平台。其中,最引人注目、已经拥有一定声名度的当数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北京图书订货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两岸合作规模最大平台2014年10月16日至23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台湾举行。本届交易会以"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两岸图书出版最新成果,汇集两岸出版发行业精英,开展现场销售、版权贸易、论坛和研讨等多项活动。大陆共有202家出版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10)
<正>4月25日,由台湾中华海峡两岸餐饮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美食文化论坛"在台北开幕。旨在加强交流、寻求创新,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两岸百余家餐饮企业及两岸餐饮界名人、国际美食专家等参与本届论坛。论坛期间,主办方向两岸餐饮界颁发了2017年海峡两岸"十大名店""十大名厨""十大名菜""十大伴  相似文献   

13.
从彝族古藉和汉文古籍记载远古人、事、时、地、物作对比研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处;而最古老的、原始的即万年前的文化内涵,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由之可以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一、彝汉文古籍对应记载"天、地、人三皇"和"青、红、白、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古籍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在实际工作中,古籍保护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跨系统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对此,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代会提交议案,呼吁加快制定古籍保护法。  相似文献   

16.
<正>奉化与台湾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地缘相近、血缘相通、佛缘相同、商缘相连,是台湾同胞前来大陆投资兴业、探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今年来,为了促进两岸之间的深度交流,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扩大奉化影响力,该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依托雪窦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注重挖掘弥勒文化、民国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举办了2017海峡两岸山地桃花马拉松赛、祈福雪窦——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作品展、2017海峡两岸文创论坛、甬台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对台文化交流活动,两岸合作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祈福雪窦——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作品展共收到作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20,(14)
正在张嘉极委员看来,对于有共同精神文化基因、同样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台湾同胞,只要多为他们提供平台和窗口,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想融入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烈。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冷冻期。如何创设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两岸文化交流方式,在增进广大台胞对国族深刻认同的同时,又规避台湾当局为刻意阻挠两岸民间交流而推出的"反渗透法",令台湾同胞参与两岸交流活动过于谨慎?  相似文献   

18.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19.
正3月22日,应四川省台联邀请,"台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作家蓝博洲赴四川参访,并在四川大学举办"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主题讲座。蓝博洲以台湾同胞参与新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事实为线索,通过内容详实的珍贵影片和风趣又不乏严谨的语言生动讲述了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变化和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蓝博洲指出,现在的台湾年轻人深受"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了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台湾青年学子对祖国大陆和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2016年11月24日至29日,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举办了第三届广东优秀台湾学子岭南行活动,主题是"青年学子创业梦,心手相牵粤台情",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的两岸优秀学生代表和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北理工珠海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的台湾青年师生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