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17)
正台湾最后一位政治死刑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曾力促连战访大陆实现大和解简历陈明忠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18岁的陈明忠成为谢雪红领导的台湾民主联军的突击队队长;"白色恐怖"时期,因为涉嫌"通匪",先后坐了两次台湾当局的21年"政治黑牢",是台湾最后一位被判死刑的政治犯;1987年,通过时任蒋经国秘  相似文献   

2.
《台声》2020,(4)
正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著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是台湾"统左"阵营的代表性人物。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一共坐了21年黑牢。他一生经历日本殖民统治、"二二八事件"、上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党外民主运动,以毕生的实践、反省和思辨,探索民族和平统一的未来和人类全面解放的道路。2019年11月21日,陈明忠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8)
正【传记人物】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一个地主家庭。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最后阶段。考上高雄中学后,因在学期间备受日本同学欺凌,这才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并开始努力反抗日本人。台湾光复后,就读台中农学院(中兴大学前身)。16岁那年,高中毕业,他主要的知识语言是日语。18岁时遭逢"二二八"事件,身涉其中,加入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9)
<正>4月21日,讲述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人生故事的纪录片《暗夜行路》在台北举行新片发布记者会。上世纪50年代,在内战与国际冷战的背景下,败退台湾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反共"名义,发动了一场白色恐怖大整肃,对当时台湾社会氛围和历史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台湾地区戒严时期政治事件处理协会接受台湾人权博物馆委托,组织纪录片拍摄小组,耗费一年半时间,采访、记录了陈明忠、冯守娥、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3)
正1月22日晚,由两岸文创机构联合制作的原创音乐剧《微·信》在厦门闽南大戏院上演。《微·信》由厦门闽南大戏院携手台湾音乐时代剧场联合制作,两岸演员联合演出。该剧融入当代社会两岸交流热点话题——"网络生活""两岸爱情",由有"台湾原创音乐剧第一人"美誉的杨忠衡担任艺术总监,台湾1911剧团团长陈大任担任导演,台湾"金曲奖"音乐剧创作团队  相似文献   

6.
《台声》2020,(14)
刘建修,台湾新竹县竹东人,台湾光复后为"台湾省邮电管理局"员工,受中共中央华东局派遣之女性干部计梅真、钱静芝启蒙与影响,于1948年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上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被捕入狱,被判15年。出狱后,上世纪70年代又因陈明忠案二次被捕,被判感化3年,实际被关5年。两次入狱共坐牢20年。是台湾同胞爱国统一阵营的重要前辈。于2020年5月23日上午在台湾逝世,享年93岁。本文为台湾作家龙绍瑞受大陆"吴石案"专家杨浪先生所托,对刘建修生前进行的采访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6日台湾《旺报》"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一个原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却让台湾陷入20多年的认同困境,影响到台湾的社会团结与竞争力。台湾人在台湾,如同上海人在大陆,都只是个地域性的身份名称而已。如果台湾"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台湾人当然就不再属于中国人,而只能算是华人,但是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台声》2016,(23)
正《台声》杂志编辑部:您好!我是四川省眉山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刘文东。《台声》杂志是我开展台联工作的重要工具。故每期都仔细读,得益颇多。今年9月上期(总第403期)有一篇《陈明忠:无悔人生》文章,我看了几遍。发现有一个字是错的。即第29页《陈明忠夫妇与两个女儿》照片上(方段落中)的"陈明忠对大陆读者说:这辈子做了21年牢……"的"做"字似应为"坐"字。《台声》海内外发行,读者颇多,为此特致信于您,意在希望刊物办得更好。此致敬礼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8)
正假如人生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选择同样的路……这是一本迟来的读后令人伤感但绝对让人振奋的自传体图书,告诉我们一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怎样变成中国人、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为何是坚定的两岸统一派的革命故事。他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著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是台湾"统左"阵营的代表性人物。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  相似文献   

10.
台湾     
《台声》2016,(21)
正热点两岸共同的记忆——孙中山10月27日,由《旺报》主办的"纪念孙中山150岁诞辰——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启示"论坛在台北举行。与会学者和社会人士表示,孙中山毕生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鞠躬尽瘁。纪念和缅怀他的精神思想,有助于厘清当下台湾社会一些人对于两岸关系的迷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说,"孙中山先生是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伟人,也是台湾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年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台湾涌现了罗福星、蒋渭水等一批抗日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6,(22)
正尽管信仰不同,尽管是被动地跟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了18个月,但勃沙特的回忆录,客观的向西方介绍了红军的真实面貌。他也成为第一个将长征介绍到西方的外国传教士。18个月,在穷山恶水之间辗转1.9万里,而且是作为红军的一名"俘虏"。这是瑞士传教士勃沙特1934年10月1日到1936年4月12日的经历。他的口述回忆录《神灵之手——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比人们所熟知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出版,他对红  相似文献   

12.
岸文 《台声》2007,(Z1)
陈明忠先生是“二·二八事件”亲历者,他眼中的“二·二八事件”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呢?在台北,笔者有幸聆听了他的的回忆和见解。陈明忠家是高雄冈山的地主,从小受日本教育,因此陈明忠一直误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小时的志愿便是将来要当陆军上将。上了高雄中学后,常常听到日本教师在台上骂台湾人为“清国奴”,看到台湾同学莫名其妙地被日籍同学打、还有考试分数上的不公平等等,这一切,让陈明忠明白,原来自己是台湾人,原来自己是亡国奴。这时起,才知道小时的志愿根本毫无希望,读书便愈念愈无趣。后来,更看到许多台湾人对…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8)
正第一次见到陈明忠先生,就被他的"蹒跚"吸引。拖着被当年酷刑毁掉的膝盖,他走得吃力却坚定,身无所求、心无旁骛的坚定,这坚定从什么生命经验中来?得知要做回忆录,我就"自告奋勇"了。2011年6月至9月之间,我有时和吕正惠老师,有时和福裕大哥、博洲大哥一起,对陈先生还有他的太太冯守娥老师,做了19次访谈。吕老师  相似文献   

14.
1895年,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中国,并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占台湾,从而揭开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为了使国人永远牢记《马关条约》"割台之辱"的这段历史,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国妇女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台湾同胞抗日50年纪实》(以下简称《50年纪实》)一书。《50年纪实》一书是一部成体系的文集,共收集85篇文章,其中大多数是亲历者或其后人的回忆录,这一篇篇记述构成了一幅全面再现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同胞抗日斗争的历史画卷。在统治台湾的五十年中,日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23)
<正>摘编自11月15日台湾《联合报》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最近检讨岛内缺工、缺才问题,以产业缺工达23万人为由,考虑开放"劳动移民"。台湾《联合报》11月15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这项政策,不仅未务实评估台湾接受新劳工"移民"的社会成熟度,且将恶化岛内青年就业低薪化的处境;若贸然实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6.
李登辉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又一次推出其"新台湾人观"。他说:我们目前要提倡"新台湾人观"——只要是认同台湾、疼惜台湾,愿为台湾努力,就是台湾人。而只要怀抱民族情感,崇尚中华文化,不忘记中国统一理想,就是中国人。这使笔者联想起去年9月17日台湾《中国时报》也曾作过类似报道。该报说:"李登辉指  相似文献   

17.
1995年2月号的台湾《中外文学》刊出一《台湾文学的动向》专辑,刊登了三篇论文: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学史的考察》、陈芳明《百年来的台湾文学与台湾风格——台湾新文学运动史导论》、黄琪椿《日治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下之乡土文学论争与  相似文献   

18.
"命大容作承云之乐,是为《云门》、《大卷》,著之控以道其和,中阳之月,乙卯之辰,日在奎而奏之。"——《吕氏春秋》根据古籍记载,"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创始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后来舞姿、舞步均已失传,只留下遥远而淡然的舞名。1973年,林怀民,一位弃文从舞的年轻编舞家,说要"中国人做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舞给中国人看"。这一年他创立的"云门舞集"在台北中山堂首演,从此展开34年的灿烂历程,影响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乃至整个台湾社会的文化生活。云门横跨的时间幅如此之长,它曾经经历的中断、复出与壮大,和台湾社会曾走过的闭锁、失序与开放是如此紧密相连,它亦成为台湾三代人共同经历的文化记忆。云门的这些作品中蕴涵着浓浓的乡愁,它不仅改变着每个人的乡愁浓度,也因为它还存在着,而面貌不改。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6)
正摘编自8月2日台湾《中国时报》近年岛内在本土化与台湾意识的催化下,社会出现"去中国化"的声浪,甚至出现"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论点,这些人认为:台湾主体住民由"原住民"与闽南移民构成,曾历经西班牙、荷兰、明清、日本殖民统治,近年更受西方文化影响,台湾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样貌,而不独只有中华文化。更有甚者,认为台湾人民抛开  相似文献   

20.
揣着期盼,9月20日我们一行30人终于踏上祖国宝岛台湾。满满当当的6天行程,带回一个"别样"的台湾。无所不在的NGO9月20日,我们按照预定行程来到了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的中台禅寺。独特的建筑风格、浓郁的佛教气息、拜佛不烧香的"习俗",使得这里成为大多数赴台的大陆游客必来的台湾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但是许多大陆游客可能不知道,寺院的管理方是一个在台湾非常著名的NGO组织——中台山佛教基金会。基金会不仅负责寺院日常的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