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判解释的价值目标、解释异化及其阻却机制的法理思考蒋大兴如果说审判的功能在于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以获得公正、合理的裁判,那么法院和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司法效力的审判解释则是联结法律和案件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但是,审判解释的价...  相似文献   

2.
论审判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权的特性和一般运作规则决定了司法权仅指裁判权 ,司法解释应当仅指审判解释 ,审判解释具有必然性。审判解释具有稳定的价值目标结构 ,在解释体制上 ,应建立“一元 (法院解释法律 )、二级 (最高法院和省高级法院的规范性解释 )、三层次 (法官解释为中心 )”审判解释体制  相似文献   

3.
胡基 《中外法学》1996,(6):32-35
<正> 只要存在法律适用便需要审判解释,因为社会发展总是突破人们设定的法律规范,制定调整全部现存社会关系的法律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法制初建的中国,有必要建立一套审判解释方法以指导审判实践。 审判适用法律有四个阶段:确认事实、选择相应法律规范即“找法”、解释明确法律规范的含义;依逻辑适用于案件并作出裁决。找法会出现三种可能:找不到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找到相关的法律规范但过于抽象;找到可适用的法律规范。前两者通常认为是法律漏洞和价值补充,属广义法律解释范畴。后一种情况是,法官以法律适用为目的,确定法律规范含义的活动即是本文所谓审判解释。本文目的在于解决法律解释方法在我国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首先阐明三种经典解释方法之利弊及其社会基础,之后论述解释方法在我国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法律解释实践中,经常未建立清楚的解释标准,而只是建立不确定的解释标准,因而导致审判上的疑难。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应依据特定的价值准则,对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评价,确定其各自在法律价值体系中相应的位阶,选择优位的价值准则,进行利益的衡平或选择。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是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为法律解释活动提供目标指南,决定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检察解释,即检察机关司法解释,它与审判解释一起构成我国司法解释的体系。检察解释极大地拓展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覆盖面、充实了法律监督的内涵,同时具有积极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检察解释属于法律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法律监督的功用。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检察解释的法律监督作用,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法律监督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Owen  Fiss美  张丽颖 《研究生法学》2007,22(2):123-137
审判是一种解释:它是一种过程,法官借助此过程得以理解和表达权威法律文本的含义以及该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无论是在法律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解释既不是完全的自由裁量行为,也不是完全的机械行为。解释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能动的互动,而意义就是这种互动的产物。解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面向上认可了人类经验;正因为如此,解释成为近几十年来研究所有社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律统一解释问题及设立统一解释法律委员会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法律的统一解释,是指由专门设立的解释机构,依据法律授予的统一解释法律的职权,对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习惯法和判例进行统一的解释。统一解释的目的在于,阐明宪法、法律、法规等的正确含义,消除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一致,维护国家...  相似文献   

8.
审判的过程,需先对案件事实进行法律上的裁剪,继而以法律事实为据解释法律,重构审判规范。法官解释法律的方法智巧虽多,归根结底应服从于终极之目的解释。结合具体案件中的法律事实,法律经由文义、体系、法意、目的解释可以构造出适合个案的审判规范。  相似文献   

9.
《电子知识产权》2007,(2):64-66
为了正确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体制改革、建设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如何处理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的变革 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法学的一大课题。加强法解释对于法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 重要意义。我们在看到法律解释的实践在中国当代法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法解释中存在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诸如解释权分工不清、行使不当,不同法解释之间的矛盾,有的法解释超越立法意图甚至违背立法精神,法解释缺乏作为价值取向的明确目标(实用或急功近利的目的不是价值目标),等等。这与我国法解释理论研究薄弱直接有关。 克服制定法抽象、遗漏和滞后等弊端的思路大体上可分为两条线索:一是寄希望于法律适用前的解释,二是寄希望于法律适用活动本身。前者体现于制度为解释制度,后者体现于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释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金钊 《法律科学》2004,22(5):36-44
为克服严格法治的机械性 ,法学家提出了关于法律解释的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文本与法律价值的紧张关系。但是 ,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意义的固定性则可能在解释中受到威胁 ,因而 ,为了达到既维护严格法治 ,又使法律呈现出灵活的价值选择 ,就必须有条件地应用目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正确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解释。  相似文献   

13.
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而在运用中又会遇到立法者难以预料的问题,而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法律漏洞及立法的滞后性、价值取向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合同解释是一个法律概念,我国现行合同法中对此尚无规定,人们对它或许还感到陌生,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它早已存在于我国的审判实践中.事实上.只要有合同纠纷,无论法律上是否有规定,司法审判实践都需要对有纠纷的合同进行解释,只不过是解释的方法是否规范罢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正确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解释。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第19次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或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分别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两院如有原则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由此,在中国,司法解释仅指最高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在司法工作(即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就具体应用法律、法令问题作出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解释。而其他司法机关由于不具有法律上的授权(即不享有司法解释权),他们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法令的理解、应用便不被认为是司法解释,至少不是有权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合同一般规定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解释的规定性和必要性法律解释是通过对法律、法令、法规等法律文件或其部分条文、概念、术语的说明,揭示其中表达的立法者的意志和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及其界限或补充现行法的规定的一种国家活动,是立法的继续。因而只有被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进行法律解释。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  相似文献   

19.
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及主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丙新 《现代法学》2001,23(3):86-91
在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上 ,学术界存在主观说、客观说与折衷说的论争 ,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观点的述评 ,从法律文本与立法原意的关系 ,客观说与罪刑法定的关系 ,刑法的安全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利益比较三方面论证了客观说的合理性 ,同时也对传统的客观说进行了修正。关于刑法解释的主体 ,本文从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入手 ,结合现代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 ,指出刑法解释的主体仅限于可作出规范性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和作出个案解释的各级审判委员会和法官。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刑事审判价值目标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杜宝庆一刑事审判价值目标模式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一)公正性原则诉讼制度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离开公正性,刑事审判价值实现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公正在相当程度上更直接地体现着平等和法律正义。因此,现代各国诉讼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