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沙平 《党史文苑》2000,(6):16-18
1937年 10月,艾思奇与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第一次来延安的艾思奇看见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一幅这样写道: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 !这使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就进窑洞通报: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了 !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当毛泽东满脸笑容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窑洞中时,窑洞里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毛泽东轻轻鼓掌还礼,然后伸出双臂招呼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好后,他亲自给每个人斟茶、…  相似文献   

2.
沙平 《四川党史》2002,(4):38-40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  相似文献   

3.
郑淑芬  李凯 《奋斗》2013,(6):28-29
正1940年秋,毛泽东对专程到杨家岭迎接他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的邓力群等4位同志意味深长地讲:"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才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不要接接送送。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作风: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艾思奇在哲学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是毛泽东对艾思奇哲学著述的阅读和借鉴,其表现是毛泽东学习吸收了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和叙述方法;二是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和共鸣,两人通过私人交谈、组织哲学研讨会等互相启迪;三是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吸收和传播,其表现是艾思奇在著作中吸收毛泽东的哲学观点,并致力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和深入传播.艾思奇到达延安之前,主要是他的著述影响毛泽东;至延安后,为两人相互影响阶段;到北京后,主要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艾思奇.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同志,到今年3月22日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 艾思奇同志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30年代起他就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发表文章批判旧世界,批判各种反动思潮,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抗战开始他到了延安,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在党的理论、宣传、教育以及文艺、新闻等各个部门都从事过工作,致力于马列主  相似文献   

6.
艾思奇,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以一本《大众哲学》影响了大批青年投身革命、奔赴延安。1937年,他从上海来到延安。在欢迎会上,毛泽东亲切地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好几遍了。”  相似文献   

7.
姚时珍 《湘潮》2008,(8):17-20
周立波1928年离开家乡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来到上海,投身于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周扬、艾思奇等于1937年9月离开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途经西安时,党组织派他与舒群转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线,先后为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与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作翻译,并担任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8.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上海来到延安,延安土墙上贴着一幅幅欢迎的标语,其中有这样一幅: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这使他顿时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心底奔涌。在交际处刚吃完饭,工作人员又进窑洞来通报: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艾思奇和大家一样,都为党的领袖能礼贤下士而激动万分……当毛主席神采奕奕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窑洞时,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毛主席轻轻鼓掌还礼,然后伸出两臂招呼大家坐下。等大家坐好后,他就亲自给每个人斟茶、递烟,还给抽烟的同志划火柴点火。…  相似文献   

9.
正早在上世纪30年代,艾思奇2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位有名的青年哲学家。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毛泽东慕其名,经常约他到自己住处谈话,有时也到他住的窑洞看望。毛泽东说过:"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他是一个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相似文献   

10.
两种祝捷会     
《党史纵览》2002,(4):47
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后,的确高兴了一阵子,自吹自擂闹腾了一番。他邀请了不少中外记者赴延安参加他们的所谓“祝捷会”。为了宣扬“国军”的“巨大胜利”,他专门从西安空运来成批的烟酒副食品,并从自己的部队里选出了一批“模特儿”,换上了解放军的服装,装扮成“俘虏”,供记者们参观。胡宗南的一个副官在延安通过无线电向西安老巢呼喊道:“胡长官要在延安招待中外记者和慰问团,赶快派飞机把鸡、鸭、鱼和猪、羊肉送  相似文献   

11.
沙平 《党史博采》2007,(7):23-26
艾思奇是我党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曾创下连出32版的奇迹,可以说,在他没见到毛泽东以前,毛泽东已经是他的忠实读者了。艾思奇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开始了较密切的交往,两人在哲学的交流和探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碰撞出一束束闪耀古今的思想火花。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震古烁今的著作问世。在长期的来往和接触中,艾思奇对毛泽东敬仰有加,认为毛泽东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毛泽东则对艾思奇发自内心的评价:“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好”字,意义可谓广矣!  相似文献   

12.
冯鹰 《世纪风采》2007,(12):9-11
从湖南韶山冲走出来的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从云南腾冲走出来的中国哲学大众化第一人的艾思奇,两人曾有过不平凡的接触。他们的革命友谊,不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结成的,也不是在当年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建立的,而是在延安。哲学把毛泽东这位中国革命的领袖与人民哲学家艾思奇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瞻仰延安是我向往已久的事。在 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单位组织 一批党员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 终于亲身感受了一次延安精神的熏陶。 到延安的行程并不轻松。我们一 行10余人乘坐一辆中巴车,从西安出 发,用了6个多小时,才完成了300 多公里的旅程。车子行驶在坎坷不平  相似文献   

14.
5月26日至6月1日我们中青班的学员到我国的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社会实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先从深圳坐飞机到西安,再从西安驱车三百多公里到达延安。虽然旅途很疲惫,但是到了延安我仍然很激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保卫延安〉)这部长篇小说,知道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5.
马红 《世纪风采》2013,(2):28-31
王安娜,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并不太熟悉的名字,但是她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曾在武汉、重庆、香港、西安和延安工作和生活,在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日子里,结识了周恩来、朱德、宋庆龄、叶剑英、邓颖超、贺龙、李克农等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她还曾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多次聆听过毛主席的教诲……  相似文献   

16.
到延安见毛主席 在史超到了延安第三天,有人问他,你见到毛主席没?他说,没见过啊?上哪儿去见?那时,史超还不满18岁。他和11位同道,走了720里,从西安走到延安。当时,延安叫肤施,是个很小的地方。夸大点说,站在城中间一喊,四下都能听见。他们说你向北边走.北城靠东的地方有个小教堂,去那里就能看到毛主席了。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7,(4)
正1938年3月5日清晨,天空飘着小雪,春天还未真正到来。一辆卡车从延安南门驶出,任弼时化名陈林,坐在驾驶室里,思绪万千。这辆车行进的方向是西安,他将在那里转道兰州、新疆,最终到达苏联。此时,太原、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本侵略军正在准备向西安和武汉进攻。在这急需总结经验,部署未来行动计划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内部却出现了意见分歧。几个月前,由莫斯科抵达延安的王明,以传达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新政策"为由,对中央的重大决策颇多指责,并在武汉另搞一套,俨然  相似文献   

18.
杨青 《党史博览》2003,(12):46-47
再没有人提起过的文稿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社副刊部主任艾思奇,根据农民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为《解放日报》写了一篇社论稿,原题是《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家庭里》,并准备在8月9日该报报道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农民蔡德旺家、太行区襄垣县农民李来成家的新式家庭生活时同时发表。文稿写好后,艾思奇将其送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张闻天审阅。张闻天对文稿作了修改,批注了一些意见。他用红色铅笔删掉了一段内容,改写了一段文字,还在几个地方画上了红线,并在该句或该段文字上面的空白处打上问号:比如在“五四新…  相似文献   

19.
位于西安城内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简称"八办")纪念馆,是我党1936年至1946年间设立在国民党管辖区的"秘密交通站",是连接延安与海内外的重要枢纽和桥梁。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青年从祖国各地和海外辗转来到作为延安南大门的"八办"又通过这座红色桥梁奔赴延安。如果说延安是培育国中革命人才的摇篮,那么"八办"就是指引人们投身革命的指路明灯。八百里山路奔延安走进纪念馆,首先看到两张照片和一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名单。一张照片上,在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几位青年在艰难跋涉;另一张照片是原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20.
一、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丁玲、艾青、艾思奇、贺绿汀、冼星海……一批批风华正茂的文化青年向着光明,冲破重重封锁辗转西行。几年内到达延安的知识分子竞达4万余人,相当于1937年初中共党员的总和。对于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当时的《解放日报》这样评述:“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作中流砥柱,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的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