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这是《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可是学者们说,这本小说神化了诸葛亮,他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写《三国志》的陈寿先生就评论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就是说打起仗来,并不见得那么料敌如神。“先知”的情形,即便有,也远非时时事事如此的。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3):78-78
关于诸葛亮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诸葛亮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相似文献   

4.
何家产是江西赣州地区上犹县营前镇石里人,1916年生.由于家境贫寒,他9岁才入私塾,两年后,父亲因病去世,家里无力再供他读书,他便辍学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在跟一位叫邓仲春的裁缝学徒期间,因邓是地下党员,家产在他的引导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里的马谡失街亭,人们通常都认为是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才酿成此祸。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孔明“平生谨慎”,何以偏偏会错用马谡?对这点,人们却往往未加深究。其实,诸葛亮这一跟头,原本是非栽不可的。因为他感情用事,亲亲疏疏,这就失去了识人治事的正确标准,也就免不了闹出乱子  相似文献   

6.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  相似文献   

8.
李广李广将军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祖先叫李信,秦朝时担任过将军,就是追获得燕国太子丹的那个人。李广为人做官很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都跟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中做了四十多年两千石俸禄的官,但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物,终其一生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李广带兵,  相似文献   

9.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0.
朱旭 《党史纵横》2001,(5):21-21
吉鸿昌将军背弃国民党后,养成了储存枪支弹药的嗜好.他变卖家产,购置武器,还常常劝导他的夫人,不要吝惜自己的家产,能变卖的就变卖,该添置的武器尽力添置,说:"小家业要越过越小,大家业可是要越过越大呵!"  相似文献   

11.
乌撒 《前线》1962,(15)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事必躬亲的人,陈寿写的“三国志”里说他在刘备死后当丞相时,“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是有原因的,一则由于阿斗的闇弱,一则由于诸葛亮为人谨慎,事必躬亲,才能放心。在我们看来,这样  相似文献   

12.
<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然成为智慧的象征。作为后人敬仰的智者,他是如何教育自己后代的呢?诸葛亮早年无子,曾把其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嗣。直到46岁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诸葛瞻,中年得子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诸葛亮在忙于国事的  相似文献   

13.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 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 《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14.
樊竹 《学习月刊》2012,(14):120-121,2
汉水滔滔,卧龙腾飞。在诸葛亮成才出山的地方——湖北古城襄阳,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初级中学于4月初挂牌成立了,他就是闻名遐尔的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原二三十二中)。虽然襄阳市诸葛亮中学只有20年办学历史,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诸葛亮中学人来说,充满了光荣与坎坷。  相似文献   

15.
事后诸葛亮,向来是一个讥讽人的贬词。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才是有用的,也才是值得称赞的。而事后诸葛亮,并非什么聪明人,于人于事没有什么用处。其实,事情正好相反。那个掐指一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只存在于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只存在于“借东风”等的舞台艺术里。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常人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本领,只不过比较有智慧和办事比较周到谨慎  相似文献   

16.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09,(13):60-60
时隔一千七百多年,诸葛亮仍然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对他的否定成了一种时髦,有说他"不像军师,倒像管家";说他"伪智慧"、"假忠心",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还有人认为他不如贾诩等等.别人怎么看,自有他的依据,但有一点却不容抹杀,那就是诸葛亮在贵州的影响和他对贵州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2012,(6):45-45
武侯祠位于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为诸葛亮扼腕叹息,心想诸葛亮怎么那么不走运,本来仗打得好好的,但是总在一些小事情上出差错。现在想想,不是诸葛亮不走运,其实是他自己的确有问题。由于战略定错了,战术上就难以做到周全了,不出这个问题,也会出那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毛胜 《党的文献》2006,(6):77-78
误失街亭,是诸葛亮一生中的一大败笔。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此事,往往将其原因归咎于马谡的华而不实,认为他好比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其实,街亭失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确有才华,至少作为  相似文献   

20.
精明与忠厚     
人需要精明,精明强干,才有大的作为。如果精明过了度,总想算计别人,损人利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丢掉人格和良心,那也难成大器,只会落得个害人始而损己终的下场。“三国”的周瑜,是很精明的,30来岁统帅三军,没有能耐能行吗?但他容不得诸葛亮,恃其精明,几次算计孔明,要置孔明于死地而后快。谁知,诸葛亮竟比他还精,几次没有误堕周郎的陷井。周瑜谋害不成,反而自己气得心脏病发作而猝死。这就是“精明”过了度的缘故。忠厚,应是为人之道,对自己的同事、朋友、服务对象,均应一视同仁,以诚信相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