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书之于我,如师,如友,如侣,如灯。我之于书,如愚,如痴,如傻,如拙。以书为师,启智补拙。我喜欢书,因为我知道笨鸟必须先飞,唯有勤才能补拙。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一日不读书,心中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在这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社会,在  相似文献   

2.
徐静 《当代贵州》2014,(20):18-18
正读书是一种修行,成为我内心深处最不游离的认同。回首自识字以来的人生经历,恍然发现自己人生节律中的重要节拍,似乎就是读书-写书-读书。在这看似枯燥平淡的节拍中,读书是一种修行,成为我内心深处最不游离的认同。这不仅因为读书给了我作为一个学者必须的知识积淀,还因其不断地给予我作为一个社  相似文献   

3.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的劝勉,从"读书使人进步"的谆谆告诫到"读好书,好读书"的殷切期盼,让喜爱阅读的我感到人生美好的时光尽在读书当中,浸润在书香的芬芳中,梦想便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4.
书,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生最亲密的伴侣,一生中我——我今年83岁,是一位专业作家。半个世纪以来,我爱书、读书、写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  相似文献   

5.
正音乐与修身,音乐与青年,音乐与人才,音乐与优秀文化,音乐与美学精神,都可以有关联,都可以带来人生感悟、生命感动和事业激励。我的退休生活已经一年多了。2016年2月卸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领导职务后,我主要忙两件事:读书与做人,音乐与修身。怎么做一个好人?要读书。"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  相似文献   

6.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7.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8.
<正>我喜欢读书,读书可以让思想宁静,让心灵淡泊,让生活充实,让人生洒脱。我记得大学时,有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些事,我甚至有过退学的想法,心情一下子低落到谷底。无法释怀的我,走进图书馆,想从书的海洋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漫无目的地翻着书,在书架最角落处,我看到石楠的长篇传记小说《画魂——潘玉良传》,讲述了潘玉良如何从一个没有受过最基本的正规教育的青楼女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4,(3)
正读书养气:养静气,去躁气;养雅气,去俗气;养才气,去迂气;养朝气,去暮气;养锐气,去惰气;养大气,去小气;养正气,去邪气;养胆气,去怯气;养和气,去霸气;养运气,去晦气。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生活要追求四度空间:宽度、深度、热度、速度;工作要形成五动个性:主动、行动、生动、带动、感动;人生须明确一个观念:只有缩短成功的日月,才能延长享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读书成习惯     
姜仕贵 《当代贵州》2014,(19):60-60
正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11.
应当说,我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多源于那些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的书。爱读书,是我保持乐天、自信、充实与向上的根由。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体验之后,我可以举出许多本书对我的滋养。而当我作人生的“回头看“时,我发现有三本书,则足足影响了我的一生!日本投降那年,我刚七岁,在湖南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三年级。我的启蒙老师龙珠文每晚给我念一本叫《绿野仙踪》的外国童话书。那是一个叫多萝茜的小女孩历险的故事:多萝茜被旋风吹到  相似文献   

12.
<正>喜欢读书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那时生活在农村,家里穷,陪伴我的是些小人书,《茶花女》、《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百看不厌。后来接触到一本对我人生最有启迪意义的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初看晦涩难懂,进入初中后,慢慢能读懂很多内容,渐渐地爱不拾手。如《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这教会我如何做调查研究,为后来我从事宣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什么书都  相似文献   

13.
写字之人必先读书,我是一只老书虫了,书是我的鸦片。床头柜、沙发上都放有我常读的书,与朋友聊天,也大抵不离书。为了快乐而读书,为了超过别人的书而读书,为了认清自我而读书,为了再现青春而读书……读书的理由千万种,书能提升我的写作品质,敌强我更强,这是读书最大的功用。也有过一阶段,不知该读什么书,因为闭塞,没有新书可看,旧书又不爱重翻,于是陷入绝望之中。  相似文献   

14.
谢强 《当代贵州》2014,(25):60-60
正"读书犹如掘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读书让人生际遇大不同。那么,应该读什么书?我认为,人一生至少要读"三本书"。第一本是教科书。童年到初中时期,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为补贴家用,一到假期,我便跟着哥哥们到城区建筑工地搬砖头,挑水泥,所得收入除部分交学费,大部分则用来购买辅导教材。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读书,本人有如下五个忠告——人要不读书,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是我家的"读书劝勉语"。我们家庭以"书香浸染全家,人人崇尚创造"为特点,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等称号。不读书极可能导致灵魂堕落。为了激励全家人多读书、读好书,我便总结并强调这句"读书劝勉语"。记者来我家采访,问:"为什么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对书情有独钟?"我回答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拜书之所赐;而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尝到了甜头,‘复制’就成为一种高度的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同志是我党历史上爱读书、会读书,并且善于把读书、荐书作为一种有效工作方法的领导人,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见解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读书要为天下奇毛泽东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创奇事。人们总是希望读好书,读大有益于人生境界和做事本领的"奇书"。这样一来,何为奇书,怎样择书之事,便冒了出来。毛泽东是22岁那年遭遇这个问题的。作为师范生,他当时潜心古籍,但汗牛充栋的古籍押上一生  相似文献   

17.
<正>我在人大念历史系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知道我爱读书,与我闲谈时说:"你知道拿到一本书之后,先读什么吗?"然后自答:"要先看序言和跋语,那是读书的门径。入门靠它,它是理解书的捷径。当然,还要看一下版权页上的零碎儿,那也是有用的。"这番话对我启发很大,对我后来的读书帮助也很大。这种启发和帮助,我在后来漫长的读书生活中体会得越来越深。因为这番话,我对书籍的序跋做了一番专门的研究,从学理层面加深了对序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彭雪枫不仅能征善战,而且酷爱学习.他曾刻下两枚印章,一枚是"书有未曾经我读",另一枚是"有书大家看".这两枚印章浓缩了许多彭雪枫读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爱书者说     
人活在这个世上,大概都要沾染点什么嗜好。而我总是在想,有什么东西值得人钟爱一生呢?古代《劝学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读书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旁人只道书生静坐书斋是一件极痛苦,极寂寞的事情。殊不知,个中滋味,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呆子读书,自得其乐,似乎不足为外人道也。人各有所好,而我生来与书有缘,闲来最爱附庸风雅,窃以为人生至乐莫过于读书。  相似文献   

20.
<正>人生一世,相聚总是短暂,分离倒是常态。读书亦然。读书是一场"分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可以不停地刷新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与旧有的寡陋的见识挥手作别。即便有些内容我们第一次、第二次阅读时不明所以,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我们也就懂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的这场"分离",是我们与无知无畏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