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英国孩子从4岁开始进入学前班,开启义务教育阶段。英国法律规定所有4岁以上孩子必须有学可上,但英国许多家庭不会等到孩子4岁才送学校,不少忙于工作的父母会在孩子只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到托儿所。这主要得益于英国0到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发达,托管模式较多,为上班族家庭解除了不少育儿的后顾之忧。和请到家里照顾孩子的保姆不同,幼儿托管人是在自己家里接收需要托管的孩子,类似家庭幼儿园。  相似文献   

2.
父爱如山     
<正>父亲是继父。早年上过私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有着不凡的经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当中,无一是他亲生,但对我们的抚育之恩,却令我们终生难忘。老大、老二都早早地工作啦,底下的老三、我、老五、老六,都是在父亲的期盼中长大。那年,正如父亲所愿,家里的老三考上了大学,至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只要录取通知书来就意味着已经跳出"农门"了。八十年代的团场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团上下无人  相似文献   

3.
《湘潮》2020,(1)
正贺锦斋是贺龙的堂弟、湘鄂西(边)红军创建人之一,1901年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个私塾教师家庭。父亲贺兴楼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擅长书法和诗词,在村里开办私塾,以维持一家的清贫生活。贺锦斋从6岁开始入其父所办私塾攻读,在父亲的感染下,喜习诗词歌赋。他的家乡素有"歌海"之称,民间歌手甚多,在他们的影  相似文献   

4.
张小雷 《党建》2010,(2):53-53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徐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4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6年私塾。  相似文献   

5.
张小雷 《世纪风采》2009,(10):46-46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徐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4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6年私塾。  相似文献   

6.
张柯磊出身于教育和科研氛围浓厚的书香世家。外祖母家曾经几代开办免费私塾,私塾培养出河大教育系原书记、省人事厅原办公室主任、焦作矿院第一位教授、北师大教授等,这些长辈的学者气度给年幼的张柯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更足享受政府津贴的教育科技拔尖人才。因此从小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张柯磊,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苏区依托各级苏维埃政权,严厉取缔私塾,在禁止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列宁小学,使儿童接受文化知识和革命教育。中共推行的严厉取缔私塾的政策和种种措施,既是建设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又符合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趋势。中共在取缔私塾、建设列宁小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照搬苏联经验、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对传统教育模式理解有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从学校开始吗不一定。要从中小学开始吗也不一定。教育正在悄然地从家庭、从幼儿时代开始,且不必那么正规,不必那么严格需要时时加以威严的管束。教育只要有电脑、有游戏机,就已经足以吸引注意力极易分散的幼童了。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幼童正在以这种好玩、好记、乐此不疲的方式接受着自己并不明白的“教育”。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加拿大已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电脑,身为高科技工作人员的父母不必说了,就是不通此术的父母也一定要弄一台来给年幼的孩子用,恐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高科技的发展而落伍。其结果往往是惊人的。三岁上…  相似文献   

9.
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叶钻祥经营小本生意,但家境十分贫寒。叶剑英7岁那年,父亲送他到雁洋堡钟傲泉、古玉泉私塾读书,但这种私塾教育受到新学的强大冲击,当时梅县开设了不少新式学堂,1905年叶剑英进入了雁洋堡办起的初级小学怀新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在怀新学堂读书时,他刻苦勤奋,放学时,常常一边参加家务劳动,一边复习功课。家里买不起灯油,他就从山上砍一种野生的细竹,加工成“竹精子”,用来点灯照明,有时“竹精子”燃烧时爆裂的火星,烧焦了他的头发,他仍旧在灯下耐心地苦读。业余时间他十分喜爱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0.
正重庆市劳动局离休干部刘健之,是一位抗战老人。笔者在2015年对他进行采访,聆听他的战斗故事。刘健之,山东泰安人。家里兄妹6人中,他排行老大。家有8亩地,"我爸和我弟耕种,不用雇短工和长工,家庭经济基本能自给自足。解放后土改,我家被划为中农。我8岁开始读了两年私塾,后来又念完高小(小学高年级)。1940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泰安县城后我就没读书了"。  相似文献   

11.
时下,国学班在不少地方悄然走红,小学员在"私塾"里摇头晃脑诵读国学经典的场景司空见惯。这些"私塾"多依托培训机构存在,有些还成立了寄宿制学校,大有办学学制化、"正规化"之势。国学博大精深,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集大成者。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国学,多了解传统文化、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这本无可厚非。但指望"私塾"培养孩子知书达理,不靠谱更不现实。  相似文献   

12.
何家产是江西赣州地区上犹县营前镇石里人,1916年生.由于家境贫寒,他9岁才入私塾,两年后,父亲因病去世,家里无力再供他读书,他便辍学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在跟一位叫邓仲春的裁缝学徒期间,因邓是地下党员,家产在他的引导下,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转眼又是一年。在蔚县,一进入腊月,就开启了过年模式,家家开始张罗过年的一应用品。在这个小城,还遵循着祖辈留下来的很多传统,过年的味道尤其浓烈。扫房子、糊窗户、贴窗花,只要这三件事都办利落了,年的味道就有了。母亲在时,我们会在腊月先回趟娘家,帮母亲打扫房子、拆洗被褥、糊窗户、贴窗花。家里的窗户是祖辈留下来的木质窗户,新糊的窗户上,贴上精心剪出来的窗花,那种年的喜庆氛围一下子就溢满了整个屋子。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智慧     
正母亲年轻时随为了讨生活的父亲一块来到了七十一团,原本有工作,但因那时家里孩子多(母亲一生生育过7个子女),母亲就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可是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为了孩子能活得好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自己晾挂面。就是别人把面粉拿来,母亲把这些面粉和成面,然后拉成二三米的长面条进行晾晒,干了以后切成30厘米  相似文献   

15.
方千 《党史纵览》2024,(3):35-37
<正>童长荣,字灿华,曾化名张树华、张长荣,1907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枞阳镇(今属铜陵市枞阳县)。童长荣是遗腹子,出生前3个月父亲童祚祥因病去世,孤儿寡母在亲戚的帮助接济下相依为命。童长荣自幼入私塾读书,七八岁时就能拿大毛笔帮家里和邻居们写春联,再长大一点就时常帮助家里和邻居们写家信了,街上人都非常喜欢他,  相似文献   

16.
我于1918年6月14日出生在福建上杭县官庄乡古田村,本姓曹,旧社会家贫,养不起孩子,小时候就被转卖过两次.最后被卖给姓兰的人家,兰家是富裕中农,我因此有机会读了4个月的私塾.  相似文献   

17.
张涛  阿雷 《党史纵横》2014,(8):31-32
正他一生铁骨铮铮,不计名利,只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号。抗战期间,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他积极致力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称赞他是"东北人民的楷模"。此人,乃高崇民,辽宁开源人,1891年11月生。9岁开始,他就读于其父开办的私塾,历时10年。后到奉天林业学校学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人》2005,(21):27-27
王栋,一个出生于地主兼工商业家庭,白幼熟读私塾的孩子,通过对进步书刊的阅读,开始了解并走上了革命道路,最终成为一名革命烈士,为红色革命政权洒下自己的热血。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也在增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子女”,这些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仅四川省就有三百万留守子女,缺少父母呵护教育的孩子,生活、思想、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郫县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现状,找…  相似文献   

20.
陈一舟  阿勇 《党建文汇》2005,(12):27-27
一家现代的“菊斋私塾”正式在苏州十梓街亮相,两位来自北方的年轻人招收孩子诵习诗经古文。据悉,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