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湘潮》2016,(10)
正"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1961年秋,毛泽东赋诗《七绝·屈原》,刻画屈原的爱国情怀,揭示其檄文如匕、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毛泽东推崇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潜心研之,而且将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外国友人。毛泽东为何如此推崇屈原?研究中不难发现,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缘于两位巨人穿越两千多年的"神交"。。当年屈原虽遭流放,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一代伟人毛泽东,从韶山走出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发出了  相似文献   

2.
正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在《四书或问》一书中,曾引用过北宋理学家吕希哲的一句话:"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意思是说,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人的欲望。这句话出自北宋教育家、官员吕希哲告诫皇帝的一段话:"臣窃闻孔子曰‘操则存,  相似文献   

3.
墨子学说的宗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十大主张是相互关联的,为了给庶民百姓谋福利,在当时以《天志》观念积极推行,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百姓之治",是天的意志。其中一项重要的內容,就是"节葬"。这既是墨家学派推行革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內容之一,又是求得国富民足的有力措施。墨家主张节葬的同时,也倡导祭祀。这在《节葬》《明鬼》《天志》等篇中作了深刻阐述,是有历史进步性的,对现代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应旺 《当代贵州》2020,(10):78-78
毛泽东从韶山读私塾时起,就读了《论语》,也读了《孟子》。他从小就熟悉《孟子》的思想观点,包括"实事求是"内容的重视事物特殊性的观点,重视区别不为与有为、不为与不能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许行主张"市价不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批评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相似文献   

5.
正曾经,这里交通阻隔;如今,这里交通便利,"一朝成名天下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或歌咏、或绘画、或书写,不仅留下了足迹,更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学和文艺作品。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曾多次带队到贵州采风创作的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讲述他眼中的贵州之美。人物简介彭学明,著名作家、评论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0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跳舞的手》《白河》《鼓舞》《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等7篇作品先后入选初中、高中语  相似文献   

6.
正"老饕",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大吃货,这是苏东坡的自嘲。在其著名的《老饕赋》中,他这样戏谑自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就是说天下美食都要拿来供养他这个大吃货。自嘲是拿自己逗趣儿,苏东坡确实可谓大美食家。舌尖上的东坡,可说是舌  相似文献   

7.
支部生活     
《实践》2020,(8)
正习近平用典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背景: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
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在《原君》中指出":后之为人君者……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古代权力中枢将天下视为私产,而地方官只是他派到各地的"牧羊人",异地为官的避籍制度根本目的,在于提防牧羊人偷羊。虽然避籍制度对防范地方官腐败、防止地方势力坐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政治的弊病,有时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避籍制度是如何失灵的?当下应该怎么反思其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论语》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能够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论语》"罕言"利,但并非不言或否定利,只是强调一切之利皆当"义之与比",追求以正当合义的行为获得财富、摆脱贫贱。《论语》"叩其两端"、重视德治教化的方法和思想,为构建当代先进的道德文化而"化成天下"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参照。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不断地对元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展开的,当代的《论语》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诠释转型,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刘建明 《实践》2013,(1):56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  相似文献   

11.
魏晔玲 《前线》2016,(6):76-76
正【引用】"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虽危而亦安;民心既失,虽盛而亦蹶。欲得民心,是在有以维持而联络之。——《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中》  相似文献   

12.
<正>"中庸"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多少带点保守、平庸的意思,与其本义相去甚远。"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真正掌握了中庸之道,"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著。子思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学说传承中承上启下,自成一派。后世有"思孟学派"的说法,认为子思受教于曾子,再传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6-47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俞伯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  相似文献   

14.
经典语录     
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战国·姜子牙《六韬·文韬》)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北宋·张载《张载集·义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相似文献   

15.
公则天下平     
正【引用】"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中引用【原文节选】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  相似文献   

16.
正时隔多年,再读《出师表》,再次被诸葛亮报国图志的拳拳之心所感动。身为相父、位极人臣的诸葛亮,为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实现当初与刘备"隆中对"的宏图大志,殚精竭虑、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不曾有一丝一毫懈怠之心,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思古喻今,对于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具有重要启示。初心,首先是忧国忧民、家国天下之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  相似文献   

17.
正"人才"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彩的人中精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才"一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8.
正【原文】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泄。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泄,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译文】君子严于律己,好像用绳墨量木材,对待别人,就应该用引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以道殉身"和"以身殉道"的发展历程"以道殉身"和"以身殉道"二者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它们出自《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意思为:天下有道的话,用道约束自己;天下无道的话,为了道牺牲自己。没有听说用道来屈从于人的。无论是"以道殉身",还是"以身殉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士的行为标杆和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20.
正"风气"一词,古已有之,大家并不陌生,它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意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后被人们借来指社会上和某个群体中流行的风尚习气。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周书》亦有云:"斯则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什么东西一旦形成风气,便"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爱惜风气,如护元气",可谓深明其理,一语道出了风气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